豆蔻年華十三四,耄耋八九十;舞勺舞象多少歲?百歲叫什麼?

前兩天看詩詞大會時,有一個題,問古代“百歲”被稱作什麼。

當時跟著答題倒是在選項中猜對了,但是忽然就有點好奇,古代的年齡稱謂,熟悉的那些,比如豆蔻年華十三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八九十是耄耋,這些比較常見。

但還有些說法就不是很準確知道了,比如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多少歲?桃李年華?鮐背之年?

還有為什麼這些年齡在古代會被這樣稱呼呢?

索性也做個彙總整理吧,自己學習加分享。

順序按年齡從低到高:

一歲以下

襁褓

襁褓:襁指嬰兒的帶子,褓指小兒的被子。後亦指嬰兒包或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襁,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於背;褓,小兒被也。”

《玉篇·衣部》:“襁,襁褓,負兒衣也。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於背上也。”

兩至三歲

孩提

孩提: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顏師古注:“嬰兒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兒笑也。”《老子》:“如嬰兒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孩,不是後來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說文解字》:“孩,古文咳從子。”小兒笑貌,即小兒笑的咳咳之聲。

提,是指可以小兒可以提抱,指其小。——山外一水 補註

女孩七歲

髫年

男孩八歲

齠年

髫年/齠年:幼童時期。古兒童尚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短髮,故稱之,也稱作“垂髮”。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七八歲:始齔

“始齔”:剛換牙,指七八歲小童。

齔:(chen,第四音節)chèn 兒童換牙,脫乳齒換恆齒。

《說文解字》:【卷二】【齒部】

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十歲以下:黃口

黃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論訓》。

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幼年泛稱:總角

總角: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

古時兒童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

《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鄭玄 箋:“總角,聚兩髦也。” 孔穎達 疏:“總角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

《陳書·韓子高傳》:“ 子高 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

宋 蘇軾 《被酒獨行》詩之二:“總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

豆蔻年華十三四,耄耋八九十;舞勺舞象多少歲?百歲叫什麼?

女孩十二歲:金釵之年

女孩十三四歲:豆蔻年華

豆蔻年華:意思是指少女十三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女孩十五歲:及笄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漢族女子滿十五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

男孩十三到十五歲: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意思是指男孩子十三至十五歲期間學習勺舞。

出自《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孔穎達疏:“舞勺者熊氏雲:‘勺鑰也。’言十三之時學此舞勺之文舞也。”後以指幼年。又以舞勺代指十三歲。

如孫科《革命逸史序》(馮自由著):“年逾舞勺,即加入興中會,親炙總理,從事革命。”當時馮自由年十四歲,稱“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歲矣。

男子十五到二十歲:舞象之年

舞象之年:是古代男子十五歲-二十歲時期的稱謂,是成童的代名詞。

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女子十六歲:碧玉年華

出自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燻,瓜字初分碧玉年。”

女子十六歲稱為碧玉年華,即破瓜年華,又可稱瓜字初分,風信之年,所謂二八年紀,破瓜之年 。因此十六歲也稱破瓜之年。

男子二十歲:弱冠

弱冠:古時漢族男子二十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在《禮記.曲禮上》載有:“二十曰弱,冠。”

在《孔穎達.正義》中記載:“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

女子二十歲:桃李年華

桃李年華:指二十歲女子的代稱。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語出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女子二十四歲左右:花信年華

花信年華:意思是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豆蔻年華十三四,耄耋八九十;舞勺舞象多少歲?百歲叫什麼?

三十歲:而立;四十歲:不惑;五十歲:知天命;六十歲:耳順

而立: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不惑:指四十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指五十歲。意思是天道的意志;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語出《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耳順:六十歲的代稱。是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是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於心。

共同出處:語出《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歲:花甲之年

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第六十六卷:“(趙牧)特大中、鹹通中斆(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七十歲:古稀之年

出處:唐 杜甫 《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八十歲:杖朝之年

杖朝之年:意思是年過八十就可以允許撐著柺杖入朝。因此指八十歲。

出處:《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八九十歲:耄耋

耄耋:耄,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各出處: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豆蔻年華十三四,耄耋八九十;舞勺舞象多少歲?百歲叫什麼?

九十歲:鮐背之年

鮐背之年:九十歲高齡的時候,泛指老人高壽。

鮐,原指鮐魚。由於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鮐背並非指”鮐魚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鮐魚(的老人)“,進而泛指老人。

該用法出自《詩經·大雅·行葦》,另見於《愈膏肓疾賦》《東門行寄陳氏》等文。此外,辭書《爾雅·釋詁》《揚子·方言》《說文解字》均對這一用法有所解釋,尤其《釋名·釋長幼》一篇,明確指出,”九十曰鮐背“。

一百歲:期頤

期頤:期頤,一般指一百歲老人。古時稱百歲為 “期頤之年 ” 。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

源於漢時戴聖所輯的《禮記·曲禮篇》:“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 “期頤之年 ”。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