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青原行思禪師問石頭希遷:“你從什麼地方來的?”希遷禪師回答道:“我從曹溪來。”行思禪師又問:“你帶什麼來啦?”石頭希遷回答:“未到曹溪時也沒失去什麼。”行思禪師說:“既然如此,那你還到曹溪來幹什麼?”石頭希遷接著回答說:“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呢?”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青原行思禪師生平,盧陵(現在的江西吉安)人,俗家姓劉。幼年的時候出家,後來師從六祖,是六祖門下最重要的法嗣之一,後出現雲門、曹洞、法眼三大宗支。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石頭希遷(716-790),端州高要(現在屬於廣州)人,俗家姓陳。年方弱冠之時,就前往曹溪師從六祖慧能。直到六祖慧能圓寂時,他年方才十五歲,此前曾問慧能自己將來所依何人,慧能告之“尋思去”,他便整日靜坐“尋思”。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後經人點撥“尋思去”者,其實是“尋青原行思”也。於是他後來拜師從青原行思禪師。以此看來,他和青原行思既是師兄弟又是師徒關係。後來在青原處得法後,到南嶽寺東邊結庵於石臺七,時稱“石頭和尚”。本則故事就是石頭希遷禪師初次拜見行思時的一段對話。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在這則故事中,青原行思第一句便問“子何方而來”。這是兩個人初次見面時的普通問話,石頭希遷禪師如實答“曹溪來”。青原行思第二問:“將得什麼來?”按照禪門公案鬥機鋒的格式看,應該是特殊的問話,一般都是測試對方對自性的認識如何。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所以石頭希遷回答說:“未到曹溪亦不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他表達的意思是說我的自性本來具足,並不是到了曹溪才有。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本則故事的最後兩句:青原禪師問的是“那麼你去曹溪作什麼”,石頭答的是“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青原禪師此問是進一步考察希遷對自性的認識程度,石頭希遷的回答不但說明自己對自性的認識很清楚,而且還道出了自性與覺悟的關係。石頭希遷認為,自性雖然重要,但必須靠覺悟才能顯露出來,而覺悟除了發揮自己心地的智慧外,還需要明師的點撥。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石頭的答話不僅得體,還非常巧妙,妙就妙在告訴既是師父又是師兄的行思,我不僅到了曹溪,今天我又來到你這裡,請您點撥指教!在以後石頭希遷隨侍青原行思參學過程當中,他們就經常進行這方面的參究。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如:(行思)和尚便問:“從什麼處來?”(石頭)對曰:“從曹溪來。”和尚拈起和癢子(拂塵)曰:“彼中還有這個也無?”對曰:“非但彼中,西天亦無。”和尚曰:“你應到西天也無?”對曰:“若到,即有也。”和尚曰:“未在,更道。”對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為什麼獨考專甲(我)?”(《祖堂集》)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可見,經過青原行思的點撥引導,石頭希遷果然受益匪淺,進步很快,最終在青原處得法開悟。並寫有《參同契》一文,進一步闡釋“即心即佛”的禪法,在禪門中很有影響。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弟子的開悟除了靠自己的悟性之外,還須明師的啟發和引導,這是不爭之理之理。六祖慧能在《壇經》中說:“若不能自悟者,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六祖壇經》)這裡所說的“示道”,就是啟發和引導,即禪門公案中所謂的“開示”。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

開示的形式儘管多種多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高明的開示是智慧的結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絕對是行不通的。現在的為人導師者,也應該如此!

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南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