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在好多年前,曾有朋友送了一本臺灣女作者寫的書《時間管理》。至今記得,作者用一套時間管理的辦法,有條不紊地安排著工作的日常和生活,收穫了充實精緻的品質生活。

年輕,擁有最大的資本就是時間,因為時間是一條單行線,時間最寶貴,因為年輕、有時間,等於有很多的成長、試錯、選擇的機會,有很多的可能性。年輕,還有充沛的精力,像使不完電量的蓄電池。

也可以說,年輕的時候很窮,窮得只剩時間了。因為年輕的時候,缺少經驗,能力不夠,韌性不足,思想淺薄,還不堪打擊,而空有一腔的熱血,還有時間。

如果不能駕御時間,就會或者不懂利用,或者是會把它們揮霍掉。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 韋應物《長安遇馮著》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志士,文學著作,無論大家小家,廟堂還是民間,高官仕族或平民百姓,對時間的感慨抒發,都如出一轍,嘆其匆匆,唯願惜時如金,不負時光,不負韶華。

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以前喜歡去學習養生保健,參加營養課,講課的營養學博士說:“身體的健康很重要,因為人的精力越好,他能做的事情越多,使用時間的效率越高,產出的價值越大,他越可能獲得成功。”

而近年對世界人口平均壽命的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大約78~80歲,折算下來,大約只有28000天。

所以,如何利用時間,決定了人一生的成就。這在古代的古人生活已經體現了,而且古人也有“沒時間”的困惑。而那些卓有成就者,也都是時間管理的能手。

他們善於發揮“擠”和“鑽”的精神,充分利用生活之“餘”暇,讓時間為自己的學習進取、人生進階而服務,為豐富精神生活,滋養靈魂,修心養性而提供養分。

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在古代漢朝,就有董遇“三餘”之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董遇,是漢朝後期人,為人樸實敦厚,從小酷愛讀書學習。

漢獻帝興平年間,恰逢關中作亂,董遇和他的哥哥只好投靠朋友。

那時候,董遇靠和哥哥每天進山砍柴,賣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都要帶著書本,一有空閒,就拿出來讀,他的哥哥譏笑他說,讀書又沒有什麼用,但他不為所動,照樣讀他的書。

由於他對讀書學問很有研究,熟識道家哲學《老子》,對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記》也下過很深的功夫,還寫成了《朱墨別異》。

於是讀書人都請他教學,他卻對人家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請教的人說:“只是苦於沒有時間。”

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

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三餘”者,就是三種空閒的時間:

“冬天是一年中的餘暇,

夜晚是一天中的餘暇,

陰雨天是平時的餘暇,

這些時間正好可以用來讀書。”

現在,我們的時間被大量的無用資訊,博眼球的媒體,網路,及繁忙的工作佔據了主導。人們每天要應付工作,要學習,提升能力和競爭力;要照顧家庭;要養生鍛鍊身體,保持健康……照顧興趣,追逐夢想,呵護靈魂。

讀史可以令人明鑑,晉朝車胤借“囊螢”讀書,孫康借“映雪”讀書,漢朝董遇“砍柴”讀書,隋朝李密小時候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讀書。

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自古關於創造條件,擠出時間來讀書,豐富精神,淵博知識、成就自我的例子,數不勝數。

古人有“三餘時間”,現代人也有“三餘時間”:日餘、月餘、歲餘。

日餘:每天晨起、午休、夜晚睡前,是每天之餘暇;月餘:每個週末,是每個月之餘暇;歲餘:每年的各個節假日,是每年之餘暇。

亦即現代詞彙裡的“碎片時間”。

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今天,因為有現代科技的便利,人們可以在等人的時候讀書,坐車的時候讀書,一邊加班,一邊“聽”書。

可以隨時隨地工作,寫文章,記錄下每一時刻煥發的靈感,捕捉到可供學習研究的重要畫面。

我們對一個問題的疑問,還可以馬上得到參考的答案與啟發。

一切在於創造,在於體悟,在於主觀能動性有多強。

時間是唯一對每個人都公平的東西,在繁忙的生活之“餘”,倘若不能透過自律與覺悟,用它來裝點腦袋,滋養精神,裝飾生活,便等於把一張張的鈔票丟棄,等於荒棄了生命。

學習古人,如何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三餘”圖

利用三天的生活之“餘”,寫下生活之餘的“感悟”。發揮生活之餘暇,是一個生產的過程,將無形的時間,轉化為見識、技能、思想境界,繼而再轉化為生活物質,精神財富,以及生活的幸福感,創造一個不留遺憾、富足的人生。

把讀過的書,變成邏輯清晰,系統凝練,能被高效理解致用的文章課程。讀出思想,讀出技能,讀出價值,讓閱讀成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