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

一首融匯了中國大地上五十六個民族的愛國歌曲,共同匯聚成了“中國”兩個大字。

而追溯歷史,讓中國成為今日之中國,固然有歷史上無數個偶然,但秦朝卻開創了許多第一次,為如今的統一國家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而秦始皇還曾給中國取了一個霸氣側漏的名字,

如今已經歷2000多年,這個名字也從未改名,被沿用至今。

那麼,秦始皇為中國取了什麼霸氣的名字,而中國在歷史上又曾有過哪些特殊的稱呼?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昔日的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後,自認為自己是“德兼三皇,功過五帝”。

同時,登基為帝王的秦皇帝希望秦朝可以千秋萬代,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於是他自號為秦始皇,即子孫後代為二世、三世。。。世世代代永無止盡,一直把持皇權,讓秦朝的統治長盛不衰。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儘管秦朝最後不過是二代而亡,秦始皇的後代血脈也被項羽殺了個乾乾淨淨。

昔日輝煌的阿房宮,也在項羽的一把熊熊烈火下被燒了個乾乾淨淨。

可秦朝作為中國第一次正式進入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這無疑是秦始皇最大的功勞,也是他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秦始皇為中國取名

秦王掃六合,一舉建立了大一統國家後,為自己打下的江山取名為“中華”。

這一霸氣側漏的名字一直到今天,依舊被沿用著,

人們也往往自稱為中華兒女。

而秦始皇之所以為秦朝的國土取名為中華,其背後也是另有深意。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在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功業後,秦始皇先是一番梳理,將春秋戰國混戰留下來的混亂局面好生打理,接著又自命為始皇帝,立國號為秦。

可沒過多久,秦始皇就開始覺得,自己要給統治下的萬里江山取個名字。

就如同首創“皇帝”二字為自己命名一樣,秦始皇首創性地將“中”和“華”兩字合併,組成了“中華”二字。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首先是中華的“中”字。

秦朝立都城於咸陽,這塊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咸陽,此地是古時候所認知的中原地帶的核心。

中原的本義是“天下至中的原野”,而後則漸漸演變為黃河中下游地區。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原地帶被認為是天下的核心,並且有著位居中央、八方來匯的意思。

秦始皇所立都的咸陽,則是處於天下核心的中心地帶。

所以秦始皇所取的中華二字,其中的“中”便是指代了中原地帶。

除了這一層指代外,“中”本身的意思便是當中、正中間。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總是免不了有種自傲情緒,認為自己所打造的王朝是天下的正中心,是天國上朝,所以免不了要接受萬民景仰,甚至是萬國來朝,拜見上貢。

這種自負情緒的由來,從秦始皇時期便已經開始出現。

始皇帝統一了自己所能看到的萬里江山,從此便認為是天下居中。

秦朝疆土之外,遍地都是蠻夷,而後世皇朝也沿襲了始皇帝的這種驕傲自負的心態。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至於“華”字,則是另有所指,和一位傳說中的上古賢者華胥搭上了關係。

追溯其過往,要一直追溯到上古時代。

秦始皇取了上古神話中的華胥之華名

,為自己所打造的盛世王朝命名。

在傳說中,華胥是女媧和伏羲兩位人類先祖的母親。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而在踩到了雷神的腳印後,華胥接受天人感應生下了伏羲和女媧,因此她才有了人類先賢的名號。

不但如此,華胥在傳說中,還是炎帝和黃帝兩位炎黃部落首領的遠祖,因此華胥有著人祖的稱呼。

同時她還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本源和母體,也因此被尊稱為“始祖母”。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華胥的諸多特殊身份,讓她擁有了極其特殊的精神層面的地位,也讓華胥在某種意義上是華夏的根所在。

再加上

華胥氏族發祥在華山

,這更是讓“華”這個字有了不一樣的韻味。

秦始皇組合了秦首都的地理位置和神話的美好蘊意的“中”“華”兩字,合二為一成了“中華”二字。

儘管後來秦朝二世而亡,可是秦始皇所開創的中華二字,卻一直長長久久地被保留了下來,並被後人所引以為傲。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之後的歷朝歷代,中華一直是中原統一國家的自稱,而這也漸漸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一直到當代,已經過了兩千年的漫長時間,

中華概念更是在一代代的傳承發展下被不斷地傳承了下來。

儘管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改朝換代卻不見中華傳承斷絕。

中華

的共同認知,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箇中國人都認可的概念,甚至我們的整個民族也被稱為中華民族。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1902年,梁啟超先生便首次開創了“中華民族”這一描述。

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這篇書籍中,梁啟超是這般解釋“中華”二字的深刻內涵:

“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這句話的意思是,哪個國家居於五大洲中的最大州,並且是最大州的最大國家,便是我中華;

哪個國家人口占據了地球的三分之一,唯有我華夏;

哪個國家的歷史歷經了四千餘年,卻沒有過中斷,唯有我華夏。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當時的時人從曾經天朝上國的極端自傲情緒下,因為西洋人的入侵,漸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傳統皆是糟粕,中華民族天生落後。

梁啟超先生的話,卻如同當頭一棒

,打醒了險些要在自怨自艾中走向放棄的部分人。

正是因為梁啟超先生對於中華民族的高度讚美,才讓當時在洋人入侵下漸漸失去了對抗信心的國人,開始意識到,我們中華大地本並不差於任何人,如今不過是短暫的落伍掉隊,而這中間的差距會被我們用一代人的努力逐漸彌補,甚至最後反過來反超。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事實上,的確在這幾代人的努力下,在時間的累積下,中華再度雄於世界。

而等到革命思想逐漸打破了人們的思想侷限後,民族自豪感和榮耀感被重視,

中華民族四個字的含義也隨之被進一步傳播,時人都開始以中華兒女自稱。

一直到今天,中華二字已然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中國的其他別名

除了中華以外,中國其實還有很多別名,這些別名在很多場合,都曾被用來指代中國。

華夏

比如說最出名的華夏二字,便常常用來指代中國,而很多中國人也願意用華夏子女來指代自己的身份。

所謂華夏之稱呼,最早便是起源於《尚書》,一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成為了華夏二字首次有載於史冊的記錄。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這句話的意思是:“華”和“夏”兩個部落以及“蠻”和“貊”兩個蠻夷部落,沒有一個不跟隨(周武王)遵從其號令的。

其中的華和夏兩個部落,就指代了中原,而四方則是被稱為夷蠻戎狄。

在中國的傳統認知中,只有華夏是中國的代名詞,而蠻

則是四方蠻夷的象徵。

所以,華夏被長期用來指代中原王朝。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在唐朝時,華則是被認為代表了服章之美,而夏則是禮儀之大,華和夏二字一起組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沉澱底蘊。

在《左傳》中,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之語。

這句話中,華和夏便也可以被看成是同一個意思。

也就是早早地在春秋時期,華夏就已經成了中原國家的代名詞。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至於和“華夏”這個名詞一起的,還有“炎黃子孫”的稱呼。

華夏部落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在傳說中以黃帝和炎帝為部落共主。

炎帝和黃帝,這兩位是我們所熟知的中華文明的先祖。

傳說在古代,炎帝和黃帝曾經是兩個部落的首領,為了爭奪部落聯盟的首領領導權,兩個部落長和部落之間展開了關於話語權的戰爭。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最終,一場阪泉之戰後,炎帝落敗。

雖然是成王敗寇,但是黃帝倒沒有誅殺炎帝,反而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齊心協力,組成了炎黃部落。

後來這一支炎黃聯盟更是在涿鹿之戰中大敗蚩尤部落,華夏聯盟自此便初具規模。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而炎帝黃帝在這一華夏聯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讓炎帝和黃帝都成了華夏部落重要的精神象徵,這也讓後代的華夏子孫都以炎黃子孫自稱。

甚至那些因為工作生活原因,

如今定居海外的中國人們,依舊沒有忘記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

海外時不時會有人牽頭舉辦炎黃子孫拜祖大典。

在這種拜祖大典上,身處於海外的中國人們祭拜先祖炎黃兩帝,以表達對家鄉的懷念和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這已然成為海外華人的固定習俗。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赤縣神州

除了華夏、中華之外,神州、九州也是常見的中國的別名。

這是由地理劃分引申出的概念,九州泛指了東到東海,北至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脈,西至河西走廊,南到嶺南地區,這部分的區域形成了華夏的九州範圍。

《史記》記載戰國

衍曰:“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而赤縣神州便也是中國的另一個代名詞。

自此,

有的人以赤縣稱呼中國,有的則是以九州稱呼中國。

赤縣九州作為地理上中國的範疇,在某種程度上被指代了中國大地。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而在傳統習俗的祭祀活動中,甚至還有祭拜神州地祇的習俗。

這一祭拜行動在規格和莊嚴度上,甚至絲毫不亞於昊天上帝與五方

上帝

祭祀。

隋朝時更是將這種祭祀行動稱之為大祀,由此不難看出,神州在中國傳統的極高地位。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中土

中土二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西遊記》中,唐僧西行去取佛經,而在沿途諸國自我介紹時,唐僧往往會說,貧僧來自東土大唐,去往西天去取真經。

這裡的東土,便是相較於西方來說的,

而中土則是指代了漢地中部和中原王朝。

古時候的中原王朝有天國上朝的自我認知,所以他們以中土指代中原地帶及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秦始皇給中國取名叫“中華”:經歷2000多年,從未改名沿用至今

其意即為國之中,天地之中,頗有獨一無二,高高在上的意思。

中土、赤縣神州、華夏,這些中國的別名,想必作為中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

,而他們一同組成了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一直到今天,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依舊作為唯一一個未曾斷絕過傳承的文明古國存在,靠著就是這些代名詞背後的高度文化和民族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