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壇雙子座~詩仙與詩聖

關於唐代詩壇上著名的“雙子星座”的李杜,大家都不會陌生,甚至有人還會如數家珍,我這裡就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些模糊之處予以澄清一下:

一、關於李白

1、世稱李白為翰林,人們認為他一定做過官,其實這是誤解,天寶元年,李白被唐玄宗召進長安,任命為翰林供奉,又稱為翰林待詔,請注意這和翰林學士絕不同,而且幾乎是天壤之別,那麼供奉是做什麼的呢?唐代皇帝為了娛樂,專門設定了供奉這一職業,包括詩歌供奉、棋局供奉、書畫供奉、琴樂供奉,其中以詩歌供奉為最尊。如吳道子為書畫供奉、李龜年為琴樂供奉等,就是在不同娛樂方面陪皇帝取樂的職務,不參與政治,隨時在皇帝需要娛樂的時候等待召見,因此又稱待詔。原來為皇帝起草詔書的中書省由於人手缺少,就不時抽調一批官員過來幫忙,後來為了方便,玄宗就單獨設定翰林院部門,翰林學士直接歸皇帝管轄,為皇帝的私人秘書,翰林學士無品級,做翰林學士的通常要在其它部門掛一個職務來領取俸祿,如翰林學士可以是兵部尚書,他透過尚書一職來領取俸祿。而李白未有任何其他職務,他就是透過供奉這個職務來領取俸祿的。所以說有人講李白在長安因為有小人陷害而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最後悲憤離開,殊不知應該說李白根本就是“不在其位豈能謀其政”

2、世人耳聞能詳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故事,我這裡說兩點:第一,殊不知,世人為了表現李白蔑視權貴的精神而只引用前半部分,這個故事繼續往下講,說在李白離開後,唐玄宗說“此人固窮相”即此人得志忘形,有什麼出息的意思。第二,此則故事為野史記載,未必可信。高力士,本姓馮,名元一,祖籍廣東電白良德霞洞堡,在玄宗粉碎韋后、太平公主勢力的政治鬥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深受信任,掌握大權,高力士雖為閹人,卻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因此官至知內侍省事,封渤海郡公,加驃騎大將軍,位列正三品。且他對玄宗十分忠誠,這樣一個人,對於一心追求功名的李白應該不會讓他脫靴的。

3、關於李白被迫出京的故事,說有人進讒言,才使李白無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負。

第一,說是高力士因脫靴懷恨在心才進讒言的,這我上一條已分析過。

第二,說是高力士聯合楊玉環進讒言的,以李白清平調第二首詩論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說這是貶低楊玉環。要知道當時楊玉環還不是貴妃,只是作為一個道姑的身份出現的,且李白寫的趙飛燕在漢代藝術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與楊玉環類似,並無侮辱之意,且當時唐代風俗提到趙飛燕是以美貌藝術為化身的。後世還以環肥燕瘦形容女人不同形態的美。

第三、李林甫,唐代著名的奸相,以口蜜腹劍著稱於世,在位十六年,比其他宰相在位時間長得多,沒有真才實學,但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非常聽唐玄宗的話,成為玄宗的代言人,他的觀點也就是玄宗的觀點而不是別人眼中的此時玄宗已大權旁落的局面。

第四、唐玄宗本人,實際上是他對李白的平時的行為不滿,於是最後非常客氣的給李白一筆資金把他打發走了。

4、李白的後人:李白第一位夫人為其生有一子一女,其妻死後與一劉姓女子生活在一起,後決裂,之後在山東又與一女生活,其為李白又生一子,因此李白有二子一女。

長子:伯禽,一生追隨其父左右。李白死後,伯禽留在其父逝世之所,安徽餘樂(今安徽宣州),伯禽有兩女,生活窘困,嫁於當地農夫。宣州太守因其祖父之名欲將其二人改嫁當地富商。可二女皆為貞潔之人。從一而終,不願改嫁!

伯禽亦有一兒,出外遊歷13載,不知所蹤。

長女:平陽,出嫁後即死去。其後人無音訊!

次子:頗離,幼在山東,後下落不明!

二、關於杜甫

1、杜甫年輕時的作品以歌頌自己的抱負為主,後他在長安求官十年,親眼目睹了上層社會的黑暗,因此此時的詩反映了那時的社會現實,安史之亂後他先是陷於賊寇之手於一年之久,後趁機逃離長安,投奔已經稱帝的唐肅宗,因為丞相房涫辯護先是放假,後貶在外地任華功參軍,後辭官。歷盡艱辛,因此他後期的詩深刻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困苦生活及其憂國憂民的心態。他的詩有很多地方既寫到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幸,同時又延伸到普天下的百姓。如當他被肅宗放假回鄜縣探親的時候,剛回到家裡就看到他的最小的兒子餓死了,他當然非常悲痛,一個小孩子餓死了,他也感到非常慚愧,覺得自己身為父親,居然沒有為他提供足夠的食物,使他餓死。但是與此同時,他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還有很多比他更貧困的人,那些失業之徒(失去田地的農民)。他還想到在邊疆前線戍守的那些將士,他們遭受的痛苦比我更加厲害。所以他就把關懷之心從家庭擴充套件到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當他自己在暴風驟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刮破了,雨漏下來了,自己不得安眠,床上都是潮的。這個時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他希望的是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擁有一所牢固的、安穩的一所茅屋,有一個容身之地,更希望普天下窮人都能夠有這樣一個安居樂業的地方。所以他的仁愛之心是推廣出來的。

2、杜甫不象李白在生前就那樣名滿天下,關於詩界最崇高的稱號“詩聖”為什麼會給了杜甫了呢?

如果說“詩史”的稱號是從杜甫作品的歷史價值角度來評價的話,那“詩聖”則是一個較為全面的評價,這個評價在詩界是至高無上的。正式把杜甫稱做“詩聖”的,最早見於明代前期的陳獻章。不過若論把杜甫尊為詩中聖人的觀點,則早在唐宋間就有了。

首先對杜甫創作進行全面的評價並推許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為杜甫所寫的墓誌銘中曾道:“。。。 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在這方面又推進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觀。他在《韓愈論》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與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評價孔子對我國過帶文化所作的總結整理之功的讚語,這是所謂的聖人的事業。秦觀雖然還沒稱孔子為詩聖,但已把杜甫比為詩壇上的集大成者了。

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由宋代人開始奠定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對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題杜甫畫像的詩裡面,他就這樣說,他說“推公之心古亦少,願起公死從之遊”。就是我推測一下您的這顆心靈是古代也非常少有的,非常高尚、非常偉大的一顆心靈。我非常希望您能夠起死回生,讓我跟您交友,讓我做你的朋友。他對古代的杜甫非常仰慕。

我們再看一下南宋理學宗師朱熹的評價。大家都知道,理學家,尤其是南宋的理學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是非常嚴格,甚至是苛刻的。朱熹就是這樣,我們看一部《朱子語類》,裡面不受到他批評的歷史人物是非常少的。在他們這種非常嚴格的道德標準的審視之下,很多歷史人物都被他們無情批評。但是朱熹認為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五位人物是偉大的人物,這五位人物是哪五位呢?第一是漢代的諸葛亮;然後是唐代的三位:一個是杜甫,一個是顏真卿,一個是韓愈;最後是北宋的范仲淹。諸葛亮和范仲淹這兩位人物我想不用我多講,大家都很熟悉。他們在政治上面,在道德上面有很高的建樹,這是歷史早有定評的。

值得討論的是唐代的三位,朱熹所提出來的,他把這五個人稱為“五君子”。唐代的君子中間,第一位就是杜甫。第二位顏真卿,大家也許知道他是偉大的書法家,顏體的創始人,但是顏真卿也是一位著名的忠臣烈士,他是為了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藩鎮的叛亂割據而被殺害,被李希烈殺害。那麼第三位韓愈,大家當然知道他是儒學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也是文學史上的大人物,“文以載道”的提出者,發動了唐代的古文運動。同時韓愈在他一生的政治行為中間,每當國家需要有人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他總是仗義執言,奮不顧身出來說話,多次被貶到南方蠻荒之地。這樣幾位人物,除了杜甫以外的四位,應該說他們生平在政治上面,在其他的行動上面都有很多建樹。惟獨杜甫應該說他不算是一個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樹,幾乎沒有多少可以值得提起的東西,因為他根本沒有得到過那樣的機會。他要報效祖國,他要忠於朝廷,他反對叛亂,但是歷史沒有給他多少機會。他除了在肅宗朝裡面偶然仗義執言,從此受到朝廷疏遠以外,其他時候始終是默默無聞,甚至很多時候他是處於民間的。但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為什麼也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讚揚,為什麼在朱熹看來杜甫可以跟諸葛亮到范仲淹這樣一張名單中間他能夠佔有一席之地?那麼朱熹說得很清楚,關鍵在於他們五個人的共同點是都有一顆偉大的心靈,他們在道德上面,在人格上面,都有偉大的建樹。朱熹的原話這樣說,他們都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這樣一種在人格上面成為楷模的人。這顯然不是一種文學的評價,而是一種文化的評價。

我們回顧儒學的發展史,基本上被認為主要有這麼兩大流派:一派被稱為是漢學,一派被稱為是宋學,這是清代的儒家提出來的。在這兩個主要的高潮之間,唐代應該說是處於一個低潮階段。不管看哪本思想史,哪本儒學發展史,唐代佔的地位都不高的。唐代前不能比漢人,後不能比宋人。那麼請問儒學的發展在唐代停頓了嗎?唐代有沒有值得注意的儒學的代表人物?錢穆有一個觀點,錢穆在一本書裡認為,唐代有的。唐代兩個最主要的儒學代表人物:一個是杜甫,一個是韓愈。很有趣,兩位都是文學家。韓愈我們不談,我們看看杜甫。在何種意義上面,杜甫我們能夠說他對於唐代的儒學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呢?大家一提到儒學的發展,提到唐代,馬上就會想到唐初的《五經正義》。但是《五經正義》儘管是長期以來在十三經注疏中間最重要的讀本,但是《五經正義》中的觀念,一些義理,基本上都是從漢儒那裡來的,它沒有很多地在學理上面新的闡發。也可以說,儒學的發展到了初唐,由於出現了《五經正義》以後,基本上停滯了。但是杜甫不然,杜甫是用他的一個生命,用他一生的實踐、行為,來豐富、充實著儒家的內涵。儒家學說從本體上來說,它是一種實踐的哲學,它非常重視的是人的行為,人的實踐。所以我們看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青年時代,中年時代,當他們年富力強的時候都不寫書了,不搞著作了,他們奔走於天下,主要是從實踐的角度推行他們心目中間的道。等到最後覺得“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不行了,最後年紀也大了,才回過來寫著作,把他們的學術用著述的方式流傳後人,擴大影響。它從本質上最強調的是實踐,強調的是人生前的行為,生前的一些建樹。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說杜甫正是最好地體現著儒家,甚至是發揚著儒家這種精神的一個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