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狄仁傑去世後留下一張底牌,讓武則天不得不退位

雖然狄仁傑對大唐王朝有再造之恩,但是他在宰相位上的時間並不長,他前後一共兩次出任宰相,第一次根本沒做多久,當然也沒有做成什麼事;第二次也僅僅做了三年,便以生命結東的方式退出了政治和歷史舞臺。然而,也就是這短短的三年,狄仁傑捲入了唐王朝最裡暗和最殘酷的一場鬥爭,同時也表現出了他的高超政治藝術。

古代史:狄仁傑去世後留下一張底牌,讓武則天不得不退位

步入老年的武則天,性格雖然有所轉變,不再動不動就殺人洩憤,但她仍然是一個固執的老太婆,普通大臣的建議,就算她能夠和顏悅色地聽完,並且虛心接受,甚至給予對方不同程度的封賞,但還是會在事後依舊故我。除此之外,武則天對權力也不再那麼熱衷了,凡事只要能夠交給別人,她就不會再去親自過問,轉而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不老仙藥。眾所周知,武則天一生信佛,晚年卻開始痴迷道教,說白了只是因為道士的妖言讓她相信人能夠長生不老。實際上,道士們所煉製的丹藥只能讓人神清氣爽,最多也就是祛除一些疾病,繼而延年益壽而已,但是對於已經掌握最高權力的武則天而言,長生不老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這一時期,武則天對於二張的寵幸也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二張雖然曾經和狄仁傑聯手促成李顯被封太子,但是其本來面目是貪婪而愚昧的,這些特性也在武則天的日益寵幸下逐漸暴露出來。每次武則天宴請群臣,都是二張的最佳表演時機,他們以戲弄群臣的方式為武則天取樂,完全不顧禮儀體統。更有一些想要討好武則天的奸佞大臣,居然主動配合二張譁眾取寵,時常把宴請局面弄得烏煙瘴氣。二張受寵,他們的家人也隨之雞犬升天,張昌宗的弟弟張昌儀賣官爵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他曾經把一個買官者的名字忘掉,只記得對方的姓氏,居然把所有相同姓氏的人都官升一級。

古代史:狄仁傑去世後留下一張底牌,讓武則天不得不退位

除了二張,武則天晚年對太平公主和上官也極為信,雖然已經對權力失去興趣,但是並沒有打算徹底放手、因一機情還是要交給信得過的人,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就是最佳人選。太平公主是武則天一生中最鍾愛的女兒,以至於太平公主在政治方面生出野心之後,武則天仍然對其放縱無度,太平公主也因此獲取了龐大的政治勢力。上官婉兒是武則天最得力的屬下,只因為她是女兒身,或者說正因為她是一個女兒身,才在武則天眼中擁有了和眾多子嗣不ー樣的地位。但是無一例外,此二人都是李唐政權的巨大隱患,其中尤其以太平公主最為嚴重。

傳位於李顯的事情定下來之後,武則天的政治策略還有一項重大的轉變,那就是為了保護武氏宗親,她開始努力調節李家和武家之間的矛盾。首先,她讓李家和武家大規模聯姻,因而李家的女兒先後嫁到武家,比如中宗皇帝的女兒就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其次,武則天還使用了一個頗為天真的方法,就是讓李家和武家盟誓修好,永不產生矛盾,當然更不能相互攻伐,並且將誓詞刻在了鐵券上。事實上,武則天心裡很清楚,李家和武家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因為皇位只有一個,而雙方卻都想要得到皇位。這個時候,武三思已經開如始和李顯的皇后韋氏通姦,李顯的表現又是一塌糊塗。

古代史:狄仁傑去世後留下一張底牌,讓武則天不得不退位

對於李家和武家之間的矛盾,武則天心知肚明,狄仁傑更加了如指掌。但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他們都不想讓矛盾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爆發,因而才將這一矛盾強行壓制下來。當然,關於最後的政爭勝敗,武則天自然希望武周宗親能夠取勝,而狄仁傑又希望李唐宗室能夠取勝,為此,他們都進行了周密的準備。武則天的準備包括培植二張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和武氏一族等,而狄仁傑的準備包括扶植前文中中提到的諸多能臣干將。應該說,無論是狄仁傑還是武則天,對於的勝負都沒有把握,他們們只能利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儘可能地做些事來增加勝算。

唐聖歷三年(700),武則則天因病遷居三陽宮修養,狄仁傑隨駕而行。由於三陽宮是一座行宮,武則天需要離開都城,狄仁傑因而請求讓太子監國。狄仁傑此舉,多少有乘人之危的嫌疑,因為此時的武則天已經年邁,而且病得很重,這個時候讓太子監國,明顯是為了讓國家權力順利過渡到太子手裡。但是狄仁傑有他的辦法,為了讓武則天安心,他不僅親自隨行侍駕,而且將主要大臣列在隨行隊伍裡,如此才得到武則天同意。經過簡單的修養,武則天的病情大為好轉,很快就回到了都城。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所有政治勢力都已經暗流湧動但是僅僅從表面看來,整個朝廷還是一片風平浪靜。

古代史:狄仁傑去世後留下一張底牌,讓武則天不得不退位

到了這一年秋天,狄仁傑再也支撐不住日日益沉重的病體,終於臥倒在味。這個時候的狄仁傑,已經知道自己時日日無多,因幣而將張東之、恆彥範和袁恕己叫到床前,口授了一件關乎國家命運的機密事宜。唐久視元年(700,在做完自己最後的政治安排後,一生波周壯周的的狄仁傑走到了人生終點,在家中溘然長逝,享年七十十一歲。訊息傳來,滿滿朝文武為之哀痛,即便是他的政治宿敵也發文哀悼,武則天更是宣佈廢朝三日,以便全國官民祭拜狄仁傑的在天英靈。當時,武則天還說了一句千古流傳的話,即:“朝堂空矣!”可見在她的心中,只有狄仁傑一人可堪大用,其餘人完全沒有被她當作一回事。

狄仁傑去世之後,在武則天的一力下,出的相力空逐漸被二張竊取,因而他們的政治勢力開開始急遠速形底。當時,李量的長子李重潤、女永泰郡主和妹夫武延基曾經議論二張,此事很快被張易之的耳目告發,上述三人立即被武則天處死。此外,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也在大行其道,她們們都有武則天做榜樣和後盾,也成為當時重要的政治力量。還有就是武三思,他也在加緊和韋氏私通,而李顯的態度卻越發的不明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一支強有力的力量將李顯託上皇位,並且為他擋住來自四面八方的明槍暗箭,李唐宗室能否重掌國家權力,恐怕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古代史:狄仁傑去世後留下一張底牌,讓武則天不得不退位

在這種情況下,狄仁傑遺留下來的一批忠義之士開始密謀政變,有了這樣一張底牌,他們決定使用武力手段把已經年老發昏的武則天趕下臺。眼見二張把天下官民搞得沸沸揚揚,以張柬之為首的政治集團意識到時機已經成熟,因而在唐神龍元年(705)趁武則天病重之際斷然出手,向武則天發難。政變共分為兩個步驟,在張束之的統一運等下同時進行,第步是控制整個洛陽域,第二步是擁立太子李顯登基稱帝。本來,事情進行得很順利,政變將士順利控制了洛陽城,也順順利為李顯打開了通往皇宮的道路。但是李顯居然在這個時候龜縮在自己府中不出,還派人送出話來,要等到武則天病好之後再談登基的事情。

張束之聞訊趕來,李顯才終於露面,但他仍然不肯一同舉事。張束之等人又是一番苦勸,李顯死活就是不同意,最後還是張東之命令士兵強行將他抱上馬,一行人才終於到了皇官。但是就在這個空當,忠於武則天的禁軍衛士已經發起反攻,並且一舉佔據了宮門,張東之等人“押著”李顯匆匆趕來,看到的卻是官門緊閉的一幕。馬背上的李顯已經開始哀號痛哭,大罵張東之等人陷他於不仁不義,淨扎著要下馬回府。這個時候,城外的軍隊已經在二張等人的命令下陸續集結,隨時有可能發起攻城戰。如果宮內的禁軍侍衛能夠支撐到外城被攻破張束之等一眾政變勢力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失敗之後也將難免被當作叛亂分子處處以極刑。更為重要的是,在此之後,二張將徹底掌握國家政權,到時候,於國於民都將是一場不可挽回的浩劫。

古代史:狄仁傑去世後留下一張底牌,讓武則天不得不退位

千鉤一發之際,張東之命令政變將士暫時放鬆對皇官的攻打,等到大批將士和攻城武器到來之後,城內禁軍侍衛也有所放鬆之時,才一聲令下猛然發動進攻,終於成功突破皇宮大門。在官內耳目的引領下,張束之等人很快找到二張,政變將士一擁而上,轉眼將他們剁為肉泥。接下來,張柬之便帶領文臣武將趕往武則天的寢官,完成政變的最後步驟。然而就算此時,從寢官走出來的武則天仍然不失女皇風範,她鎮定自若地質問眾人,為何要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張束之隨便找了個臺階給她下,從此之後武則天便遭到軟禁,武則天不得不退位。至此,狄仁傑臨終前口授張柬之等人的機密終於浮出水面,武則天也終於被自己一生當中唯一的對手狄仁傑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