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扇動翅膀,真的能引發龍捲風嗎?

中國的《禮記·經解》說過:“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這本是警世之言,類似的現象也常發生在科學領域之中,例如1962年發現的“蝴蝶效應”。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美國的氣象學家,被稱為混沌理論之父,也是“蝴蝶效應”的發現者。

蝴蝶扇動翅膀,真的能引發龍捲風嗎?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

他自小喜歡科學,最感興趣的就是天氣變化。1938年他從達特茅斯學院畢業,1940年進入哈佛大學獲得數學第二專業的學位,“二戰”期間,作為氣象預報員,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團服役。194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理科碩士學位後,羅倫茲留校任教並從事氣象研究,“蝴蝶效應”的發現就從這裡開始。

為了研究全球氣象規律,羅倫茲提出了一個簡化的數學模型,這是一個具有三個變數的微分方程,後來被稱為羅倫茲方程。

蝴蝶扇動翅膀,真的能引發龍捲風嗎?

羅倫茲方程

根據這個方程組,他使用計算機對全球天氣進行模擬運算。一開始,他在方程的初始條件中,輸入了一個只保留到小數點後第三位的資料,即0。506,得出了一個氣象的預測結果。為了找到更精確的結果,他又把這個初始資料增加到小數點後的第六位,即0。506127,希望預測得更準確些。由於計算機運算要等待一段時間,他出去喝了一杯咖啡。等他回來時,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新的結果與他的期望大相徑庭,不僅沒有更精確,反而面目全非。他重新檢查了方程與資料,甚至連計算機也檢查了一遍,一切運轉正常。

透過這一奇異的現象,羅倫茲有了一個新發現,有些問題對最初的資料非常敏感,始端的微小變化將對後果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表明,在客觀事物的發展中,既有規律可循的因素,又存在著不可預測的變數。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變數會影響到全域性。這正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羅倫茲對這一現象做了詳細的論證,於1962年11月18日,寫出論文,題目是“確定性的非週期流”,這篇論文於1963年1月7日刊登在美國《氣象學報》上。

這篇論文指出,在一些既不是完全週期性,也不是完全隨機性的事物裡,事情的演變規律對最初的條件非常敏感,細微的一點改動將可能影響到全域性的變化。由於當時計算機描述的無規律氣象圖線像一隻蝴蝶,羅倫茲就把這一現象叫做“蝴蝶效應”。從“蝴蝶效應”伊始,以氣象為主題,他開始了對混沌現象的研究。

蝴蝶扇動翅膀,真的能引發龍捲風嗎?

無規律氣象圖線

1972年12月29日,羅倫茲在美國科學促進學會第138次會議上,發表題為“蝴蝶效應”的演說。他從所發現的“蝴蝶效應”起,提出了混沌學的概念,並一語雙關地為混沌學提出了一個貌似荒誕的例子:在巴西有一隻蝴蝶拍打翅膀,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發一場龍捲風。他的這一說法給人印象深刻,最初一剎那,人們會嘲笑這件事荒唐,然而仔細推敲,這一說法卻令人著迷,不僅在於大膽的想象力,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與哲學魅力。

蝴蝶扇動翅膀,真的能引發龍捲風嗎?

圖源 pexls

“蝴蝶效應”也時刻提醒著人們,如果一個微小的機制不加以適度的引導和調節,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壞的開端”,最終構成對整個社會的巨大危害;同樣,如果調節得當,正確疏導,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可能產生激勵社會前進的轟動效應。對於“蝴蝶效應”,中國有很多的成語加以告誡,在西方也有類似的順口溜:

丟了一根釘子,壞了一個馬蹄;

壞了一個馬蹄,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戰士;

傷了一位戰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一根釘子”與“帝國存亡”之間,就如同“巴西蝴蝶”與“得州龍捲風”一樣,它們之間的聯絡看似“荒唐”,但在混沌系統中,它們就具有“蝴蝶效應”的關係。

混沌學所涉及的是一些非線性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完全有規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規律,不是絕對有周期性,也不是完全沒有周期性。

在實際生活裡,例如人口流動、氣候變化、股票市場、商品銷售、市場價格、星體執行、生物進化、戰爭局勢、車況物流、甚至人的行為等,都是一些非線性現象。伴隨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混沌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影響深遠、發展迅速的學科。

在過去,人們總以為,只要根據現有發現的定律,例如牛頓定律等,就能由現在預見未來,如天體的執行、日月食發生的時間等,因此篤信事物的因果關係。

法國科學家皮埃爾·拉普拉斯在1795年的一篇文章裡曾經斷言,“倘若有一個‘智者’,他在任何一個時刻,都能洞見使大自然運轉起來的所有的力,並能確定組成大自然所有物質的各自位置,他還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能力,能把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他還能將最大的物體到最輕的分子的運動都囊括到一個公式裡去,那麼,對於這個智者而言,宇宙間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確定,將來和過去是什麼樣就都一目瞭然了。”後來人們把拉普拉斯所說的這位“知曉一切、無所不能的智者”叫做“拉普拉斯妖”。

蝴蝶扇動翅膀,真的能引發龍捲風嗎?

皮埃爾·拉普拉斯

對拉普拉斯的這種說法,當時就有人提出質疑,如果叫“拉普拉斯妖”由現在預見未來,必須知道初始條件,那初始條件如何確定呢?於是在1812年,拉普拉斯在他的《機率論論文集》中又加以補充,說這位“妖”他還具備“無限勤勉的精神和無限精力,能把世界的任何細枝末節記錄下來”,某一時刻所記錄的就是“初始條件”,有了這些“初始條件”,這位無所不能的“妖”就能從任何一刻精確地確定未來和過去了。拉普拉斯的這個說法曾迷惑過很多人,致使人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確定的,始終保持著因果關係。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混沌的發現就給因果律的夢想狠狠的一擊。在自然界的所有事物裡,都有非週期性,即複雜性的成分,特別是當系統是混沌的,任何不可預測的“擾動”都有可能在“差若毫釐”中,“謬以千里”地違背因果關係。如今混沌學已是一種解釋世界非線性現象的新興科學,是研究事物“複雜性”的科學成果,它涉及的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社會科學、經濟學、資訊科學、人文科學甚至藝術領域。

有人說,混沌學是20世紀三大科學之一:相對論破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量子力學揭示了測量的不可確定性;混沌學更排除了拉普拉斯的可預見性。它表明,我們這個宇宙不是那麼有序的、可預見的。在科學中所討論的有序宇宙與真實的宇宙並不直接相關。由於所具有的顛覆性,使混沌理論成為開創科學思想的又一次革命。

作者:魏鳳文 武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