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要求忌口的“發物”是什麼?教你1個辨別方法

很多人去看中醫,常會被囑咐在吃藥期間忌口某種食物。為此,有些人猜測忌口的食物應該是會和藥物發生反應,或是與藥物相剋。

其實都不是,之所以中醫讓你忌口,是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加重原本就偏頗的體質。換句話說,只要體質沒改變,就算不吃藥,也需要一直忌口,比如容易上火的人,可能需要長期忌口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這些食物被中醫稱之為“發物”。

中醫要求忌口的“發物”是什麼?教你1個辨別方法

什麼是“發物”?

說到“發物”,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但卻一直不能準確說出它到底是什麼。在這裡,我藉助西醫已有的概念,相對形象地為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中醫的“發物”。

我們都知道身體某個部位有炎症時,常會表現為紅、腫、熱、痛。這與自然界的火很像,中醫就稱之為“上火”,而炎症的“炎”就是由兩個“火”字組成,又因為發炎、上火在人們的感覺中,有“爆發”的感覺,所以“發物”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中醫要求忌口的“發物”是什麼?教你1個辨別方法

簡單來說,“發物”就是能引起身體出現炎症反應的食物或者藥物,這裡的“發”可以理解為“誘發、引發、助發”。

“發物”作用於身體

能觸發炎症反應

那麼問題來了,“發物”能引起的炎症反應有哪些呢?

在各種炎症反應中,比較常見的有扁桃體炎、毛囊炎,但這種細菌引起的炎症,只是炎症反應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是無菌性的炎症,比如關節炎,是受身體的免疫複合物刺激而產生的炎症。

還有一種炎症反應,叫神經源性炎症反應,通俗地講,就是神經受到刺激後產生的炎症,最典型的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敏感肌。

很多人在風吹日曬之後,甚至在被觸控後,面板就會發紅、腫痛,這是因為風吹日曬刺激到了神經,神經末梢釋放一種叫做“神經肽”的物質,它可以直接刺激區域性的血管擴張,加大血管通透性,使血漿滲出,於是就出現了炎症時才有的紅、腫、熱、痛。

其實,我們吃“發物”後,身體出現不適的發生原理與此相似,以辣椒為例:

我們都知道吃辣椒後容易上火,這是因為辣椒的“辣”不是味道,而是“辣”刺激神經後產生的感覺,甚至可以說“辣”是一種痛覺。

雖然我們吃辣感覺很過癮,但是神經卻感覺到“有大事要發生”,就會增加“神經肽”的分泌,吃辣越多,這種物質就分泌越多,紅、腫、熱、痛就會越嚴重。從這個意義上說,辣椒是“發物”無疑。

常見發物還有這些

除了辣椒,還有一些能夠觸發身體炎症反應的,比如蔥薑蒜、魚蝦等等,它們也屬於“發物”。

蔥薑蒜也有刺激性,其作用在身體裡的原理和辣椒相同,自不用累述。

而魚蝦,則是因為是異體蛋白入侵身體後,身體對這個“異己”感覺如臨大敵。特別是過敏體質的人,免疫系統處於超敏狀態,如果正趕上你吃的魚蝦不新鮮,蛋白變性就會加重,引起的炎症反應就會更加厲害。

中醫要求忌口的“發物”是什麼?教你1個辨別方法

所以,醫生有個“臭魚爛蝦”的過敏警告:越不新鮮的海產品,越容易導致過敏,越容易是“發物”。

維穩免疫系統

需清淡飲食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要想身體、面板都能平安無事,應該怎麼做呢?

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清淡飲食,不要過度追求重口味、刺激性的食物,一旦有了紅、腫、熱、痛,包括面板的過敏,除了馬上斷掉誘因,不再吃“發物”,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幫助免疫系統維穩。

中醫要求忌口的“發物”是什麼?教你1個辨別方法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平穩才是防病妙招。舉個例子,很多人會選擇吃人參來增強免疫力,但如果正趕上你有炎症反應的時候,就不要再進補人參這類能增加身體代謝率的藥材了,否則會加重紅腫熱痛以及過敏症狀。

其次,可以適當去火。發生炎症反應時去火,就相當於在降低身體對刺激的敏感性,能儘快息事寧人。

至於面板的過敏,更加安全的辦法是區域性安撫,避免新刺激。冰敷或者熱敷,都會形成新的刺激,正確做法是用與身體等溫的水來溫敷,透過減少區域性血管的滲出而消除紅、腫、熱、痛的現象。

(養生大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