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守株待兔的故事估計大家都知道,我記得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老師是讓背誦的。從前有個宋國人,他有一塊肥沃的田地。田地裡有一個樹樁,幹活累了,他就在樹樁旁邊休息一會兒。

有一天,他正在田地裡耕作,不知從哪裡跑來了一隻兔子,急急忙忙地奔逃,結果一頭撞死在樹樁上。他跑過去一看, 高興得不得了:“今天的運氣真好,白白收穫了一隻兔子!”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揚揚地想:“要是我每天都在這裡等著收穫一隻兔子,那以後就可以不用這麼勞累了。”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於是,從第二天開始,他放下鋤頭,每天守在田邊的那個樹樁旁邊,等著兔子跑過來撞死在樹樁上。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田地裡長滿了野草,荒蕪不堪。宋國人還在樹樁旁邊等著,然而再也沒有被兔子撞死過。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美好的

生活需要靠自己的雙手去一點點地創造的,不要想著不勞而獲,那麼現實中有守株待兔嗎?

有沒有守株待兔不知道,不過即使有也很可能是陷阱!但是“守洞待魚”卻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每年都能等到大量的魚兒,供全村人食用。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01大山中的小村落

在湖北省恩施市板橋鎮,有一個叫前山村的小村莊,村子位於海拔1300米左右的絕壁頂端,三面環山進出困難,早年間幾乎是與世隔絕,但是雖然偏僻村民的日子還不錯的,主要是吃的很好,為什麼這個偏遠的村子吃的還不錯?

據當地村民說:他們這個地方,定期會有鮮美的魚兒送上門來,堪稱“守株待兔版”“守洞待魚”!當地村民叫這種魚為“陽魚”,這些魚在村內小溪邊的泉洞內,這些泉洞內會定期“冒魚”,只要在冒魚的時候守在小溪邊,就能滿載而歸!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這些“陽魚”天氣冷的時候不會出來,天氣熱的時候才會出來,也就是說到了夏季溫度升高的時候,“陽魚”才會成群結隊地自動上門。這是當地百姓數百年來總結的經驗,大的有一斤左右,每年“魚洞”內冒出的魚很多!

本來“守洞待魚”的日子過得挺滋潤,可是最近幾年村民們發現,小溪“魚洞”內出來的魚,不僅數量減少,個頭也越來越小,這是怎麼回事?對於村民來說,這事可不算小,因為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定期冒魚的泉洞已經成為村民獲取食物的一個來源,然而魚卻越來越少,當地村民急壞了!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02“魚洞”冒魚由來已久

趕緊請專家來瞧一瞧,專家聽說了也很驚奇,決定帶領科考隊一探究竟。科考隊首先來到恩施市史志辦公室,看看縣誌有沒有記載,經過翻看縣誌,發現果然有發現。據縣誌記載,這個地方的確有定期冒魚的小溪。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小溪的名字叫做碼料溪,根據記載,從北宋時期

(北宋960年—1127年)

,就已經發現這個“魚泉洞”,這麼多年一直在出魚,並非是現在發現的。到這裡不得不感嘆,原來“魚泉洞”已經“冒魚”接近千年!

有句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可能是早在北宋年間之前,就有人發現了這個“魚泉洞”,從而在此定居。而這個小山村物產比較匱乏,可耕的田地也不多,村落建在小溪旁邊不僅解決了水源的問題,還能靠水中的魚兒改善伙食,可謂一舉兩得。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那麼這個“魚泉洞”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每年定期冒魚嗎?這些魚是哪來的?是什麼魚?為什麼最近冒出的魚越來越小,並且越來越小?科考隊決定現場考察,沿著陡峭的山崖,科考隊來到這個神奇的前山村。

03科考隊現場考察

剛到村口就看到一位大姐在勞作,記者詢問“魚泉洞”在哪裡你知道嗎?這位大姐熱心地為科考隊指明道路,從這裡不難看出,“魚泉洞”在這裡人盡皆知。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科考隊順著小溪找到了“魚泉洞”,令人意外的是,洞口居然只有這麼一點點!洞口呈圓形,直徑大概50公分左右,洞裡有石塊堆積,並且明顯有水流從洞中湧出,這麼小的洞口真的有那麼多魚嗎?

專家從洞口分析,根據洞口內的石塊,以及洞壁的光滑程度,證明“魚泉洞”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正當專家打算仔細研究的時候,有了一個新的發現,那就是水溫,洞口內湧出的水流,明顯比溪流內的水溫低。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經過測量小溪內的水溫為11°,而洞口湧水的水溫只有7°,水溫相差好幾度,並且礦化度也不一樣,分別是98ppm和110ppm。專家解釋:它們的水來源不同,7°的水來源於地下,並且比較遠,所以水溫低,而11°的水來源於地表,由於地表的溫度高,所以水溫高。

那麼這個“魚泉洞”內真的能冒出大量的魚兒嗎?科考隊坐在水邊等待了幾個小時,一條魚也沒有冒出來!這時候村民說:不要等了,回去吧,現在是春末夏初不會有魚冒出來的,要等到7-8月份才會有魚冒出來!不得已科考隊只能打道回府!

04再探“魚泉洞”

幾個月後科考隊再次來到前山村,這次已經是盛夏,據村民說已經能抓到“陽魚”。科考隊懷著激動的心情,趕往碼料溪“魚泉洞”,看看能不能發現傳說中的“陽魚”。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當科考隊在“魚泉洞”等了半天,別說“陽魚”啥也沒看到,這是什麼情況?就在這時狂風暴雨突然來臨,本以為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村民說這是好事,暴雨後湧出的魚更多!那麼降雨後會有“陽魚”出現嗎?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雨停後科考隊再次來到“魚泉洞”,由於降雨洞內湧水明顯增加,湧水已經冒出了水面,據成都理工大學萬新南教授說:這個地方很可能是一個間歇性的噴泉,當水位低的時候,泉水只是湧出水面,當水位高的時候,就噴湧而出。而降雨後,隨著水流的匯聚,水位比較高,洞內的水也就噴湧而出。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就在科考隊等待“陽魚”出現的時候,只見一位村民拿著抄網,在湧水的旁邊“守洞待魚”!不一會提起抄網,只見一條魚在網中苦苦掙扎,這就是傳說中的“陽魚”嗎?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05“陽魚”為啥會冒出?

只見這條魚外表呈現灰色,背部有黑褐色的斑點,全身上下有細小的鱗片,還有明顯的眼睛。萬新南教授說:通常洞穴魚類為了適應黑暗的環境,眼睛逐步退化,身體會變得透明,這條魚並不是洞穴魚類。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前來捕魚的村民說:這些魚從洞內湧出後,往往不會遊動太遠,也就是在泉洞附近,像是在尋找食物,然後再返回泉洞內。透過在泉洞附近抓獲的魚類,和在泉洞內拍攝到的魚類對比,發現它們基本一致。

結合它們的外表特徵,以及其他特徵,專家判斷:這裡的“陽魚”可能是一種半洞穴魚類,它們比較喜歡水溫低的環境,經常棲息在洞穴內,或者洞穴附近的巖縫內,定期外出覓食。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專家推測:由於夏季經常有暴雨出現,導致地下水暴漲,把“陽魚”從連通地下的泉洞內集中噴湧出來,很可能是前山村的先民偶然發現這個現象,久而久之就有了泉洞中冒魚的傳說。

06那麼所謂的“陽魚”,到底是什麼魚?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科考隊來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希望得到專家的幫助。專家何瞬平查看了錄影以及拍攝的照片後表示:從它的口型,以及銳利的角質、口裂、鬍鬚/鱗片來看,屬於裂腹魚亞口裡面的齊口裂腹魚。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齊口裂腹魚是鯉科、裂腹魚屬魚類,又叫雅魚、齊口、細甲魚、齊口細鱗魚等。為底層魚類,生長在低溫的環境下,喜歡生活於急緩流交界處,有短距離的生殖洞遊現象。主要以藻類為食,亦食一些水生昆蟲、螺螄和植物的種子。主要分佈於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及烏江下游等水域。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齊口裂腹魚在自然環境中生長較慢,常見個體重0。5-1千克。一齡魚體重60克左右,三齡魚250克左右,5齡魚800克左右。1-2齡魚生長最快,3齡魚以後逐漸減慢。在池塘養殖中情況下生長速度快,體長13-16釐米(體重50-75克/尾)的個體,經過一年半飼養,平均體重可達1。8千克/尾。

雌魚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雄性為3年,

據調查:齊口裂腹魚有上溯生殖洄游的習性,產卵時間差別大,岷江下游3月產卵,中游4-5月產卵,上游7月初才產卵;若遇到外界條件不好,即使性腺成熟,也可較長時間內不退化,以保障後代繁衍。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魚卵多產於急流底部的礫石和細沙上,被水流衝至洞穴、巖縫下進行發育。齊口裂腹魚資源比較好,在岷江沿岸地區齊口裂腹魚和重口裂腹魚為漁獲物的優勢種群,密度比較大。在雅安一帶,與重口裂腹魚統稱“雅魚”而聞名四方。

07為什麼分佈在湖北恩施?

齊口裂腹魚是一種冷水魚類,通常分佈在海拔比較高的地區,為什麼會出現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地區?專家何瞬平也給出了答案,從生活習性上來看,齊口裂腹魚保留了遠古祖先的基因,所以它們選擇在“魚泉洞”附近水溫比較低的地方棲息。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很可能在久遠的時代,由於地質演變,湖北恩施所在的地區,和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相似,那時候齊口裂腹魚應該是廣泛分佈的,後來隨著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相撞,青藏高原隆升,恩施地區的地貌隨之改變。

這一系列的變化,讓齊口裂腹魚的生存變得艱難,為何適應環境,存活下來的齊口裂腹魚不得不改變習性,躲進石灰岩巖洞內或者地下裂縫內生活,因為這些地方的水溫穩定,並且沒有天敵的打擾,比較適合它們生存。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但是洞內的水溫比較低,各種藻類無法生存,食物比較少,不利於生長,所以它們只能定期回到溪流內覓食,從而逐漸演變成村民口中的“陽魚”。另外專家何瞬平對於每年7-8月份齊口裂腹魚透過“魚泉洞”冒出水面,也有自己的解答。

這和它的繁殖期有關,除了暴雨外,還和它的繁殖期有關,它的繁殖期並沒有固定一個季節,而湖北恩施市可能每年的7-8月份是它的繁殖期,它們通常會在激流的河床中產卵,所以才會大規模出現在地表的河流當中。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這也就是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齊口裂腹魚演變的過程,也印證了大環境的變化,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不適應環境就意味著淘汰出局!

雖然它們適應了環境,但是遇到了人類“守洞待魚”,給當地交通閉塞、食物匱乏的前山村先民帶來了生存的希望,改善了它們的生活水平,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奧妙與魅力。

但是雖然“魚泉洞”還會冒魚,但是冒出的魚兒個體越來越小,並且數量越來越少,這是怎麼回事?通過幾位專家的解答,可以看出原因有3點。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一是由於整個恩施屬於喀斯特地貌,岩石大多是石灰岩,具有可溶性,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泉洞內的岩石破碎,地下暗河狹窄的地方逐漸被堵塞,能夠鑽出空隙的魚也就越來越少,個頭也越來越小。

二是齊口裂腹魚的繁殖期,在“魚泉洞”為每年的7-8月份,這時候大量的魚兒冒出水面產卵,但是正因為冒出的魚多,從而被大量捕撈,隨著親魚被捕撈,能夠產卵的魚也就越來越少,它們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少。

三是齊口裂腹魚的個體明顯比較小,這種魚並不是小型魚類,養殖情況下2年平均就能達到1。8千克,並且村民說以前捕撈的個體在1斤左右,如今捕撈到的個體1兩左右,相差了10倍。北宋時期到現在已經幾百年,泉還在魚小了,是否和過渡捕撈有關?

北宋時代發現的魚泉洞,現實版“守洞待魚”?定期冒魚長達千年?

最後:“守洞待魚”的故事和守株待兔的故事相似度很高,不同的是“守洞待魚”每年都能在固定的時間抓魚,並且延續了接近千年,如今魚兒的個體越來越小,數量越來越少,不過也可以理解為齊口裂腹魚完成了它的使命。

因為在從前物質匱乏的年代,雖然這種魚不是天天出現,但是出現的時候也能為當地村民帶來可口的食物,進而改變了全村的生活。雖然“魚泉洞”的洞口比較小,湧出的魚不會很多,不能讓全村人走向巔峰,過上小康生活,但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也不再需要它們滿足口腹之慾,那麼前山村的齊口裂腹魚種群還會恢復嗎?其實魚類的繁衍能力是很強的,如果人為介入少一些,捕撈少一些,管理嚴格一些,不管任何魚類都有恢復種群的可能。

之所以有那麼多魚類滅絕,或者需要保護,原因還是我們對它不在乎,如果能夠保護環境、減少捕撈,加強監管,前山村齊口裂腹魚肯定會越來越多,你覺得呢?

參考資料:《江西衛視》自然解碼 守洞待魚的奧秘、百科《齊口裂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