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電影《小婦人》改編自女作家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寫的一本“關於女孩的書”。

作者奧爾科特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溫情描繪了馬奇家四姐妹的生活與成長,

是一部

反映

人生困惑、成長抉擇和女性價值的經典著作。

原著《小婦人》在大銀幕上經歷了多次改編,其中美國本土就有1933年、1949年、1994年三個版本,而2019版的改編由奧斯卡提名最佳導演

格蕾塔·葛韋格

執導,她用細膩又頗具新意的敘事手法,為這部經典文學名著注入了充滿活力的現代風格。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故事的背景始於美國的南北戰爭時期,馬奇先生隨軍參戰,馬奇太太則在後方“戰士援助社”做志願工並承擔著家庭責任。

馬奇家共有四姐

妹——

大姐梅格溫順乖巧、端莊大方,喜歡話劇表演,盼望收穫一份甜蜜真摯的愛情;

二姐喬開朗豁達、獨立自尊,熱衷於閱讀和寫作,希望能成為一名傑出的作家;

三妹貝思性格過於內向,擅長彈鋼琴,音樂造詣頗高,但體弱多病;

四妹艾美是典型的淑女,注重體態舉止,喜愛嘗試藝術,尤其是繪畫。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馬奇太太注重教育,從小培養女兒們不趨附金錢和助人為樂的優良品德。因此,

四姐

妹之間雖

性格迥異

,但在母親的

教導下

,她們

相愛互助又自

強自立,

都有著真、善、美的共同點。

正因如此,即使生活簡單、清貧也不乏溫馨與美好。

大姐——梅格

大姐梅格就像那個時代中每個普通女孩一樣,端莊大方、懂規矩、明事理,還有一點小小的虛榮心。她希望過上更加奢華的生活,但當踏足名利場,搖身變成錦衣華服的黛西並體驗了名媛的生活後,她並沒有欽羨這種生活。

梅格後來選擇嫁給貧窮的家庭教師——約翰,為了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話劇演員夢,

只想兩人共同努力,經營一個幸福的小家。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會因購買了超出經濟能力的布料而爭吵,但梅格最終戰勝了虛榮心,

在一番思慮之下,她把布料轉給了有錢的閨蜜,並用這筆錢為丈夫添置了一件新大衣。

誠然,優渥的物質生活令人心馳神往,但“貧窮也並非

壞事”,或許正是一無所有,梅格和約翰才比富人們更深刻地領悟婚姻的真諦是“

相互理解與

包容”。我們有理由相信,不管發生何事,他們依然會

相敬如賓、

彼此深愛

,而這

是物質難達的幸福。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二姐——喬

與大姐梅格不同,二姐喬終其一生最看重的東西是寫作而不是婚姻。為了作家夢,她不惜拒絕了勞裡的愛情,隻身前往紐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喬向母親袒露了自己為何偏執不婚的原因,

她不滿世俗忽略女性自身的思想、靈魂、心靈、抱負和才華,而僅僅將女性簡單地與婚姻捆綁,所以她崇尚自由、不屑婚姻,併為自己活著而感到快樂。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可生活還是磨平了喬的堅強,尤其是在貝思離世後她變得脆弱,渴望被愛,她後悔拒絕了勞裡的求愛。當母親問喬你愛他嗎?喬迴避了這個問題並強調了被愛,正如原著所寫:“

假如特迪(勞裡)再求婚的話,也許我會回答願意,不是因為我比以前更愛他,而是因為我比他離開時更在乎被愛。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喬在童年兩家互通訊件的信箱裡留下了一封挽回勞裡的信,

該處是影片對原著的最大改編。在原著中,喬從未主動挽回勞裡,但此處的改編更豐滿了喬這一角色,讓觀眾看到了她在

“堅持自我,踐行女性意識”和“渴望被愛,尋求愛情呵護”之間的心理拉扯。

電影的結尾,喬把自家四姐妹的家事寫成數萬字的小說。為了順利出版,她按照出版商“

女主角必須要

有結婚的完美結局”

修改了小說

,因此片尾有了一場

戲中戲的橋段,即喬鼓起勇氣去車站攔住了巴爾教授,兩人一吻定情。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至於喬有沒有結婚,

電影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而

我們唯一可以

確定的

喬嘔心瀝血寫就

的小說最終問世,她沒有壓抑自己的崇高天性並實現了夢想。

三妹——貝思

三妹貝思是四姐妹中最悲情的一位。

和其他姐妹不同,貝思沒有天大的夢想,也沒有渴望擁有愛情,她有著一顆善良的心,

靦腆嫻靜

,默默居於一角,

需要

時才

挺身而出,

樂於

為別人犧牲

自己。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雖然極善於彈鋼琴,但礙於家庭條件買不起新的,她也從不抱怨,她總是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併為此心存感激。

為了感謝勞倫斯先生(

勞裡的爺爺)

允許她去他家中彈鋼琴,她親手縫製了一雙便鞋作為謝禮,卻意外收到勞倫斯先生贈予她一架漂亮的鋼琴。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在電影中,貝思

為了照顧患有猩紅熱的孩子而染病,雖然當時脫離了危險,但此後身體每況愈下,最終還是撒手人寰。

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她表現得無所畏懼,正如其所言:

我們離開人世時愛是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使生命的結束變得輕鬆。

貝思博施濟眾,如果說生命對她還有什麼遺憾,那便是她所做的事太少了,

在其樸實無華的短暫一生中,她始終都在詮釋著愛與奉獻。

四妹——艾美

四妹

艾美鍾愛藝術,尤其熱衷繪畫,曾渴求當一名畫家。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善良可愛的一面,也有

性驕縱的一面,這主要體現在

為報復喬而將其小說手稿扔進壁爐,付之一炬。

受馬奇姑媽的

影響,

在四姐妹中她是最現實的一個。

在歐洲進修畫藝

期間,

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才華有限,就聽從姑媽的建議,把嫁給有錢人作為終極目標。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她和勞裡的有錢朋友——弗雷德交往,試圖依靠對方讓家人過上更舒適的生活,但在對方向她求婚時她又斷然拒絕。

最終,她聽從內心

選擇了

和勞裡在一起。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電影中兩人沒有太多的情感鋪墊就結合了,未免顯倉促。

當然,這是影片的

不足之處,可是

小說改編成電影,敘事節奏的把控是難點,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感推進可能會造成時間上的冗長。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在原著中,勞裡和艾美的情感是在互不點破的朦朧感中發展的。艾美在歐洲遇見了求愛被拒後鬱鬱寡歡的勞裡,兩人相處一段時間後分開,雖如此卻也

保持著熱絡的信件往來,

這使得

情愫的積累有了一個緩慢的過程。而當艾美得知貝思去世後,勞裡又立馬回到她身邊,陪伴她走出低谷。因此,原著中他們的結合就沒有太大的爭議。

得知他們在一起後,家人都為他們送上了最誠摯的祝福,哪怕是姐姐喬。

就電影的藝術手法而言,《小婦人》在敘事結構上採用了非線性平行剪輯,它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並利用蒙太奇效應營造了時空錯覺。一邊是呈現七年前四姐妹的溫暖和朝氣蓬勃,另一邊則是講述七年後遭遇的變故與黯然神傷,兩邊交叉敘事,轉場銜接自然。

同時,冷暖色調在電影中巧妙運用,既

區分了

少女與

少婦時代中四姐妹的

生活現狀與遭遇

,且增強了對比效果,這種對比是堅持夢想和選擇所帶給她們的最真實饋贈。

就電影的主題思想而言,雖然《小婦人》極具女權特色,但並不排斥男性也不否定婚姻。它主要傳達——

女性也可以擁有夢想與選擇的權利,人生沒有唯一的答案。不必過分在意世俗的條條框框,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讓每一種追求都能得到幸福。

電影中的四姐妹擁有不同的夢想與選擇:選擇家庭的梅格可以獲得幸福,選擇寫作的喬可以獲得幸福,選擇奉獻的貝思可以獲得幸福,選擇愛情的艾美也可以獲得幸福。

只要心地善良與積極向上,對得起自己的真心,那麼女性的夢想和所做的選擇都應得到尊重與接納。

《小婦人》——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