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從建軍節當日上映至今,《烈火英雄》譭譽參半,在絕對的兩極化評價中一路高歌猛進,截至20日,票房依然穩居當日票房榜第二位,而霸屏第一的,則是票房已經突破41億元的國產動畫榜首《哪吒之魔童降世》。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與高票房形成明顯差別的,是觀眾們走出影院後的吐槽。有關於黃曉明面癱式演技的吐槽,有關於攝製組種種不科學的考據,有劇本強行催淚的不贊同,有質疑偷《哪吒》票房的尷尬。然而哪怕身負如此多的“黑料”,觀眾們依然絡繹不絕地前往影院,明顯地彰示著這樣一種態度:

哪怕它“爛”,我也要親眼去看看它到底有多“爛”!

也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貓眼專業版實時票房發現,哪怕已經上映了20日之久,《烈火英雄》無論是綜合票房,或是票房佔比,或是排片場次和佔比,都沒有出現頹勢,始終穩穩佔據在第二位。

而透過各種評分途徑我們又會發現,觀眾們看過影片後,發洩一通,吐槽一番,依然下手輕之又輕地給出了個三星評價。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這個評價中規中矩,沒有一味的尬吹,也沒有一味的貶低,就像是一個面對調皮毛孩子的家長,下手不痛不癢,總有著一種善意的鼓勵。

如果你要說《烈火英雄》是一部爛片,那麼為何它的票房能達到如此之高,遠遠甩開同期的爛片?但你要說它是一部佳片,又總有些差著點味道的感覺。就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來看,對於絕大部分觀眾給出了三星的評價,我們也就格外能夠理解。

這種現象不僅讓我們想起了此前同樣火成現象級的《戰狼2》。同樣是主旋律電影,同樣是踩著兩極化的評價走來的,兩者在高度相似之餘,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背景。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2010年7月16日晚間18時左右,由於一艘30萬噸級外籍油輪在卸油過程當中操作不當,輸油管道瞬間起火爆炸。沿港居民們隔著很遠的距離都能夠看到沖天的刺眼火光和滾滾濃煙。

而油罐彼此通連,一旦火勢無法得到遏制,原油從海面漂流,附近的化學罐被燒損,後果不堪設想。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圖為真實的事件現場

從接到火警,到抵達現場,最先到達的大孤山消防中隊只用了7分鐘。此後,各方消防隊也都先後趕來,經過徹夜戰鬥,火勢終於得到遏制,最大可能地挽回了國家、人民的財產和安全。

受這一事件的啟發,

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在其長篇紀實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

中,就將自己親自採訪過

上千名當時參與消防的人員

的資料進行整理,真實再現了當時的場景。

而《烈火英雄》,正是改編自此報告文學。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與其他當下熱播主旋律影視作品不同的是,《烈火英雄》將視線對準了平常容易被我們忽略卻同樣身處高危環境中的消防員這一群體,將背景設定在了曾給我們帶來巨大教訓的真實事件中,也因此,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感覺到熟悉。

這與以往“英雄總是離我們遙不可及”的情景設定,可謂大相徑庭。

說起“英雄”這兩個字,我們總覺得太過抽象和概念化。到底什麼是英雄?難道只有拯救了地球的大人物,才配叫做英雄?難道只有聲名赫赫的成功人士,才配叫做英雄?難道只有不怕苦不怕痛甚至不怕死的大無畏者,才配叫做英雄?

我們對英雄的理解,實在太過狹隘了。

這與小時候我們的認知還沒定型時就一知半解地接受的引導有關,更與社會中層出不窮的正能量事蹟對我們的認知的潛移默化有關。《烈火英雄》試圖告訴我們的是,英雄其實並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他們就在我們身邊;而大多數自認為平凡的普通人,也具備著搖身一變成為英雄的特質。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張哲瀚飾演的鄭志,是特勤中隊一名普通的消防戰士。他不求上進,懶散度日,一心想著等到三個月後就退役,十分不受隊長和隊友的喜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痞子”,在現場看到隊友被大火圍困時,也咬牙成了一名扛著水槍回來救人的英雄。

在很多時候,英雄不是天生就是英雄,他們的產生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那就是有想要去保護的人。

超人其實不是真的超人,但因為有了想要去守護的東西和保護的人,才成了無所不能的英雄。

鄭志雖然表面混日子,但是內心依然存在著和隊友們朝夕相處的深厚感情,正是這種感情,讓他鼓足了勇氣,在有機會獨自逃離火場時,毅然選擇回身去救危在旦夕的隊友,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如果說鄭志給我們講述了一名英雄的成因的話,那其他角色則講述了英雄們其實也會怕、也會痛。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黃曉明飾演的消防隊長江立偉,由於一次現場判斷失誤造成了隊友死亡,陷入了PTSD的折磨中。

小貼士:PTSD,全稱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譯作是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是心理學名詞,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後遺症。

在這之後,他時常陷入自我懷疑與否定中,甚至在面對兒子“你是不是真的害死過人”的質問中都不敢去回憶,真實再現了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脆弱與驚恐。

杜江飾演的特勤中隊隊長馬衛國,處處爭強好勝,拼命想要在朋友、兄弟、父親面前證明自己,他有著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攀比心理,也有著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面對火場的恐懼。

這兩個角色實在太接地氣了。在生活中,他們是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在工作中,他們卻搖身一變,成了危險來臨時佇立在人們面前的一堵安全牆。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這種轉變,並非是臉譜化地強行轉折,英雄的叫法太過宏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把他們叫做“可靠的人”。

平常害怕看恐怖片的人,和朋友們在一起時,總是成了最大膽的那一個,因為要照顧瑟瑟發抖的朋友;明明也是那麼瘦弱的媽媽,為了家庭和孩子就成了扛水桶修燈泡無所不能的超人;在家裡也是爸爸媽媽細心呵護的小樹苗,出了家門卻能扛起厚重的沙包衝往抗洪一線,背影高大的連擋住肆虐的洪水也不在話下。

因為有想要去守護的人,所以我們無所不能。

影片中有這樣兩幕著墨不多的劇情,讓人淚目。

年老的夫婦,在逃離城市的過程中,發現了跟媽媽走丟的孩子,甚至出高價給他也買了一張船票。而妻子雖然一直嘀嘀咕咕地埋怨老伴,卻始終沒有把小孩拋下,甚至在小孩哮喘發作時,和老公一起返回了醫院,面對擁擠的船,她說,

“在這個城市過了一輩子,要不,咱就不走了吧。”

鏡頭略過醫院,躺在床上的老年病人問醫生,“你怎麼不走啊,大家都在逃跑”,醫生說,

“我走了,誰來給您做手術啊?這手術啊,我可不能讓您自己給自己做。”

《烈火英雄》穩居票房榜二:對這類英雄題材劇,我們總是不忍苛責

在災難面前,每一個心懷善良、願意提供幫助的人,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再來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烈火英雄》能夠擁有這麼高的票房?除了主旋律和關注群體的吸引人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大概還是因為它直面了“什麼是英雄”這個主題。災難過境,人們總是渴望英雄出現挽救自己於水火,但到了最後,他們會在人性的光輝中,不知不覺間成為別人口中的英雄。

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大家對國產電影開始慢慢有了一個客觀去評價的態度,不因為不合時宜的民族自尊心,而去盲目過度地吹噓國產影視劇;也不因為一刀切的偏見,去貶低吐槽我國影視劇製作人的努力。

《烈火英雄》稱不上是精品,但也不算是爛片。至少它在題材的開拓,和對英雄定義的挖掘呈現上的嘗試,值得我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