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按理說文化藝術領域本不該有所謂的第一。偏偏,在我國的權謀電視劇中,還真的有一部劇從各方面都當得起“國產權謀劇第一”的讚譽,那就是《大明王朝1566》。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說來令人唏噓,在2007年這部劇第一次上映的時候卻只有0。5的收視率,“叫好不叫座”成為了它的代名詞。那時候,觀眾們對權謀劇的審美水平還有限,大多還是比較喜歡樣板化的“大好人”、“大惡人”的角色塑造手法,以至於確實較難欣賞到這部電視劇的魅力。

只不過,當十幾年後觀眾們在權謀劇的審美水平提高後,卻發現這部劇簡直堪稱是國產劇的權謀神作,評分也峰迴路轉,一路升至9。7分,並列國產劇第一(權謀劇方面則是獨佔鰲頭),評分更是達到了20萬人。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其實,這部劇的劇情裡幾乎每一段臺詞都隱藏著不少資訊,需要觀眾們反覆品味才能領會其中的精髓,這大概也是

這部劇前期不被看好的原因。畢竟,在那個網際網路還不夠發達的年代,要想讀懂這些臺詞,或許需要暫停和回放數次,這是電視播出很難實現的。

當然了,那些看懂了這部劇的觀眾和讀者往往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

“不看熱鬧看門道”,往往在人生閱歷和歷史素養上都有著不俗的水平。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那麼這部劇究竟有哪些亮點呢?

說起來,權謀劇的演繹水平往往取決於:角色們的行為是否符合他的地位、身份,而不是動不動幹出一些宛如市井流民的好勇鬥狠之舉。而《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難得,就在於他

儘可能還原了古代的權力鬥爭,有著太多符合古代封建王朝的行為邏輯,讓一切事情的發生是如此順理成章。

角色群像:哪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蠢人

一些國產劇為了讓劇情簡潔明瞭,往往人為塑造出“大反派”,偏偏反派底下的一些人明明身居高位,卻總是做出讓人哭笑不得的愚蠢舉動,絲毫讓觀眾感覺不到“城府在胸”。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而在

《大明王朝》裡,其實很難說得上有真正意義上的蠢人,他們儘管分處不同的陣營,歸屬於不同勢力,也有著各自的計較,但他們之間的輸贏卻不是單純用“聰明”或“愚蠢”所能概括的:

他們之間的勝負往往在於各自的籌碼、社會的形勢,更重要的是坐在龍椅上的那位皇帝的考量。他們雖然沒有主角光環,但卻是一個個真正意義上的“權謀人”。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如此也就不奇怪,在劇中

無論是內閣首輔還是九品官員,無論是因公忘私的大清官,還是一心肥己的大奸臣,他們其實都是皇帝在封建官僚下的一枚枚棋子罷了。

說到這,劇中胡宗憲的進退失據其實恰恰體現了古代權謀的複雜性。

這部劇在一開始就描寫了明王朝已經出現了

國庫虧空、土地兼併兩個難題。一心只想修仙的嘉靖卻不是個老糊塗,他早就知道內閣中有不少支援裕王的人。

但嘉靖接下去的表現卻堪稱是一個成熟的權謀家。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他一方面認識到文官集團和裕王之間存在著衝突,另一方面又看到了他們之間都是

大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嘉靖皇帝則是最大的代表)。他們之間有衝突,偏又無法完全對抗,無法緩解兩大難題。

此時,擺在嘉靖面前的其實有兩種常見方式:第一種是以雷霆手段

對內部進行洗牌,但這種洗牌一個搞不好就會變成又一個“靖難之亂”,而且需要各方有一定的默契。第二種則是扶持一把尖刀,不屬於這兩方的任何一方,讓其代表民間利益,適當對刀刃向內。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也正是如此,嘉靖才會把胡宗憲推到了權力的舞臺上,而且胡宗憲可以做一些越界的事情,因為背後踩過界的恰恰是有權重新劃定界限的嘉靖。這樣的安排安能不讓“懂行”的觀眾拍手稱道?

如此也就解釋了胡宗憲為何“兩頭不討好”:清流認為他沒文人的骨氣,只知道一味和稀泥,而“小閣老”則認為他對不起自己的知遇之恩,是個反骨仔。這種風光下的苦,大概只有胡宗憲自己才明白。

其實,這才是真正成熟的權謀劇與原著小說,所有人都因為著他們的根本利益,而行為選擇上“身不由己”。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各有權衡,嚴嵩的困局其實是個死局

其實,當我們看看嚴嵩的困局時也能明白權謀的精髓。曾經有觀眾說這是一部爛劇,評論到“嚴嵩作為堂堂的閣老,怎麼可能會犯那麼低階的錯誤,居然傻到只給皇帝一百萬兩?”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這樣的評論看似有理,卻恰恰沒有明白古代的利益集團是如何形成的。實際上,嚴嵩對下屬只能有限程度的約束,恰恰才是古代最真實的“官場群體”寫照。若按照爽文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嚴閣老會振臂一呼,讓門下之人不要再繼續貪墨。

但這樣的行為恰恰最不可能是嚴嵩所為,作為久在權力場中心的嚴嵩太明白了他的勢力不過是利益所聯接罷了。

眾多官員之所以聽從嚴嵩的安排,不就是為了能夠貪墨更多嗎?若不讓貪墨,那麼還不如就讓嚴嵩倒臺算了。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因此,

在《大明王朝》裡才會有這樣符合邏輯的情節:

往年,朝廷巡鹽只能巡出約100萬兩;而在嚴嵩派了自己的親信去巡鹽,卻是多了兩百萬兩。這多交的兩百萬兩從哪裡來?自然都是從各級官員本來已經放入自家口袋裡後又給掏出來的。說實話,這個因貪墨而結成的集團,居然願意吐出200萬兩,這樣的執行力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其實,嚴嵩作為官僚裡的頂尖人物,何嘗不明白自己的結局,那就是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

抱薪救火,徒勞無功。

懂得營造反派的強大與沉穩,多角度塑造角色魅力

如今的國產劇雖然題材不同,但大多有一個共

的缺點,那就是往往透過不停地給配角或反派“降低”智商,從而凸現主角的不凡。

然而,這樣的塑造固然效果明顯,卻不太值得品味。畢竟好的對手才能凸現主角的強大。

能成為權力頂端的人,除了少數寵臣或皇室貴胄外,又有哪個會是凡俗之輩呢?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而大明王朝裡,無一不是真正的“聰明人”。比如在劇中嚴嵩就透過發票之爭,將改稻為桑的利益給劃到了自己的浙江地區,明顯技高一籌。而在浙江發生水患後,又能借著皇帝的心思,不動聲色找徐階要了更多的賑災糧。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這樣的人物塑造,不生硬,卻又讓觀眾理解了嚴嵩憑什麼執掌大權數十年。類似的精彩描寫其實在劇中還有很多,簡直達到不可勝數的地步。這固然該感謝演員們的精湛演技,也該感謝編劇、原著作者的文字之功。

國產權謀劇第一:《大明王朝1566》憑什麼能當之無愧的逆襲?

大明王朝1566 全套2冊書 珍藏版

檢視

說到這,還是希望大家可以看看並收藏原著作者劉和平先生寫的《大明王朝1566》,這本小說可以說是權謀小說界的巔峰之作。最近,網路上有個話題,說書店裡大多是“無病呻吟”的書籍,充斥著情緒焦慮,其實這恰恰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若我們不用腳投票支援像《大明王朝1566》這樣的好作品,那麼以後大概只會有更多這樣販賣焦慮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