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內向》|不滿足現狀?四招讓你在內外向之間切換自如

同事李敏碩士畢業於北京一所985院校,工作已經快10年了,雖然業務很棒,可是在單位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單位組織個娛樂活動,他避而不去;召開年輕人座談會,別人侃侃而談,他一言不發……同事說他很高傲,不理人;領導說他對工作不熱心,沒有用心參與。

只有我知道,大家都誤解了他,他只是比較內向而已。比鄰而居三年,電腦盲的我遇到問題,找他幫忙他總是很快趕到,並及時解決了問題;我的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這個985高材生總是耐心答疑解惑,直到孩子完全弄懂弄通;空閒時間,我們倆聊工作、聊生活,擅長的話題他滔滔不絕,不擅長的領域他總是靜靜地傾聽……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寧願宅在家裡,也不願意外出參加集體活動;

當眾演講,渾身緊張,語無倫次;

公眾場合,從不與陌生人講話,一副誰也不理的架勢……

這些人性格內向,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工作著、生活著,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大多數時候都很安逸。但是某些時候,也對自己的性格有所不滿,渴望改進。

美國青年作家傑茜卡·潘就是一個內向性格的典型代表。她在《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中,詳細地剖析了內向的性格給自己造成的困擾,歷時一年,她嘗試了很多辦法,比如和陌生人搭訕、聚光燈下如何進退、透過社交軟體尋找好友、主動出擊,不要臨時爽約等多種方式方法……最終慢慢走出了內向。

《走出內向》|不滿足現狀?四招讓你在內外向之間切換自如

你是內向性格嗎?你渴望改變嗎?相同經歷的我們一起走進傑茜卡。潘的改變程序,共赴傑茜卡。潘改變之約。

01 內向?外向?僅是一種自然現象

內向是一種很普遍的個性特徵,它不是一種疾病,也不等於孤僻、冷漠,但你也沒法改變它。

美國心理學家、心理臨床醫師馬蒂·萊利在《內向者優勢》一書中指出:科學家在有限地對大腦的研究中,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性格因人而異,並且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人體中的D4DR基因,被稱為“尋求新奇的基因”,會影響人的性格。如果一個人的D4DR基因很長,這種人的性格偏外向。如果一個人的D4DR基因較短,性格相對內向。

除了基因不同,研究還發現,外向的人和內向的人在大腦血液流動的流量及方向上也不同。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腦,血流的方向也更加錯綜複雜;而外向的人血流的通路比較短,也不太複雜。

因此內向的人大腦會比較敏感,更喜歡自己思考問題;而外向的人則更關注外部世界,喜歡從外面的世界去接受新的刺激。

《走出內向》|不滿足現狀?四招讓你在內外向之間切換自如

理論上內向外向無所謂好壞,各有特點。內向者優勢有很多:善於思考,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善於堅持,有耐心、能夠深入鑽研問題。更能夠集中注意力做事。

02 內向的你是否蠢蠢欲動,渴望更好的自己?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有能力讓自己成長和蛻變

但是事實是人們普遍對內向者有誤解,大眾習慣以一種外向的方式來看待事情,覺得做事很快、獲得了什麼成就、得到了什麼嘉獎才是成功,而這些特徵都是內向者所不具備的,因此經常被誤解,就像我的同事李敏,雖然滿腹才華,卻因為性格內向沒有機會施展。

《走出內向》作者傑茜卡·潘也經歷了類似的痛苦。她從小就意識到自己性格內向,害怕生日派對,害怕發表演講,害怕參加團建,甚至害怕每一個高朋滿座、推杯換盞的新年夜,就連她與丈夫的相識也是限於在工位,僅有兩個辦公桌之隔的聊天軟體上“暗送秋波”,互相曖昧,私底下卻不進行任何眼神交流。

雖然內向,但是她掩飾得很好,別人邀請她時她經常以忙為藉口拒絕,對於一些抗拒的場合她及時逃避。

但是工作生活中的意外總是不期而至。在北京做記者時,面對鏡頭她無法做到淡定從容,全身總會控制不住地冒冷汗,心跳陡然加速,大腦宕機,語無倫次,最後不得不辭職。

《走出內向》|不滿足現狀?四招讓你在內外向之間切換自如

定居倫敦之後,生活並未如她所願,她再次失業,閨蜜搬離了倫敦……這些不愉快的經歷讓她陷入了抑鬱,她不得不重新思考:如果一直這麼內向的話,是否還會錯過什麼。她渴望改變,憧憬著一種更遼闊的人生。

於是,她決定用一年的時間來嘗試一下可能讓自己害怕的新事物——和陌生人打交道,看看自己的生活是否會發生些變化,這變化會把自己引領到哪裡?她在書中詳細記錄下自己在面對自己最恐怖的事情時的心路歷程,以及最後是如何克服它,走向成功。

03 四招讓不滿足現狀的內向的你在內外向之間切換自如

經此一年,這世上能嚇到我的事日減,能控制我的物日衰。

要改變內向的性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談何容易?特別是像作者這種資深內向者,面臨的問題更多,每每想到要去與人交談,違背自己的意願幹一些事情,她的心就要跳出胸膛,手心全部是汗水。書中作者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如何克服恐懼。

一、不管你多麼痛苦,克服臆想,大膽開始

傑茜卡·潘決定從最簡單的和陌生人搭訕做起。原本在飛機或地鐵上,一想到要與陌生人交談,她就緊張得掌心直冒汗;從而自動開啟免打擾模式:戴上耳機,目視前方。

可是看到鄰座兩個人幾個小時的相處,變得無話不談,她很震驚,也很羨慕。於是堅定了與陌生人交往的決心,雖然經歷了對手的漠視、忽略,經歷了自己天馬行空的腦補意外畫面,傑茜卡·潘還是開啟了她自以為的“自我毀滅”程式。

二、多與同類交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作者在跌跌撞撞地與陌生人交談失敗的挫折中,加入了一個內向者交流群,大家紛紛吐槽自己的心理活動和日常行為,並把自己以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給大家,包括尋找專業導師指導。

《走出內向》|不滿足現狀?四招讓你在內外向之間切換自如

三、尋找專業導師指導,結果事半功倍

波士頓大學心理治療和情感研究實驗室主任斯蒂芬·G·霍夫曼告訴她:“暴露療法”是治療社交焦慮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讓你直面恐懼。

斯蒂芬問她:

你在社交過程中最害怕什麼?

我最害怕陌生人覺得我很古怪或者很愚蠢。

這樣,我們最好編一個最愚蠢的對話,然後你走到一個陌生人面前,把這些話全都說出來。

用這種方法,傑茜卡·潘慢慢從恐懼到享受與陌生人交談,她甚至因為在公共場所不停地聒噪而被丈夫警告。

四、克服恐懼,定好目標,關鍵在於行動

能熟練地與陌生人交談之後,她又透過導師艾麗斯的幫助順利地站在聚光燈下侃侃而談;遇到社交場合,主動出擊,不臨時爽約;流利地在婚禮上演講;即興表演,甚至攀上了內向者的“珠穆朗瑪峰”——單口喜劇。

傑茜卡·潘在《走出內向-給孤獨者的治癒之書》中,用幽默風趣的筆觸,介紹了這一年中,自己不斷地制訂新的目標,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完善自己,終於能在內向和外向之間自如切換的跌宕歷程。

《走出內向》|不滿足現狀?四招讓你在內外向之間切換自如

毋庸置疑,這是一本治癒人心的書,給那些被內向困擾而渴望改變的人提供了具體思路,可以走出內向,在兩者之間切換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