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兩次強大的機會都被錯過了

戰國七雄當中,韓國是最弱小的,不光地盤小人口少,軍事實力也是最弱小的。因此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東出第一戰就是滅了弱小的韓國。

那麼韓國為啥那麼弱小呢?如此弱小的韓國,又怎麼能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呢?其實這裡面是有歷史遺留問題的。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兩次強大的機會都被錯過了

一、三家分晉的時候,韓國本來就沒有被公平對待。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不管是強大的齊國,還是有虎狼之稱的秦國,在碰到晉國的時候,都要張口喊一聲大哥!為啥?因為晉國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晉景公時期,韓氏一族的領袖人物叫韓厥,這個時候的韓厥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大臣,跟趙氏一族和魏氏一族完全不好比。

趙家和魏家都是晉國赫赫有名的卿大夫家族,他們手握重兵,而且封地甚多。僅次於當時最有權勢的智家。而韓厥這邊跟他們比起來,那地位和實力可就弱小太多了。

那麼為啥後來三家分晉的時候,大家還願意帶著韓氏一族玩呢?最早的原因是韓厥這個人為官很出色,他對趙家有厚恩。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兩次強大的機會都被錯過了

趙家被滅族時,韓厥站出來說了公道話,並且保住了趙氏孤兒趙武,等到趙武恢復家業的時候,自然是對韓厥感恩戴德。韓氏一族也因此而逐漸走上正軌,逐漸成為了晉國六大部落之一。

等到三家分晉的時候,智伯瑤打算滅了不願意交出封地的趙氏,並且拉上了魏氏和韓氏兩族的人,

結果趙魏韓三家合夥,一起把智伯瑤給滅了,共同瓜分了智伯瑤的土地。

當時的韓康子,雖然也是六卿之一,但是實力還是比不上趙襄子和魏桓子,因此在瓜分地盤的時候,也是分到勝利成果最少的一個。

此後趙魏韓三家相繼得到了天下的認可,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諸侯國,周天子也萬般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實,不過韓國是這三家裡地盤最小實力最弱的一個,畢竟發展的時間沒有其他兩家長。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兩次強大的機會都被錯過了

二、申不害變法並沒有徹底改變韓國的命運。

韓國建國的時候,其實實力就很一般,因為所佔據的綜合資源實在是太少了,不管是地盤還是人口,都比不上趙國和魏國。

當然了韓國自己也有吞併其他國家的時候,最早他們建都在河南禹州,後來吞併了鄭國以後,將國都遷徙到了新鄭。

這個時候的韓國一度有富強起來的樣子,在滅亡鄭國以後,韓昭侯立刻啟用申不害主持變法,讓他擔任韓相長達15年時間。

我們會發現,戰國時期的幾個諸侯國,但凡強大過的幾個諸侯國,全部都是經歷過變法的。

魏國的李悝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

因此韓國要想在戰國七雄中擁有一席之地,自然也是要變法的。韓昭侯時期,申不害的變法,長達15年之久。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兩次強大的機會都被錯過了

申不害變法主要是為了推行法治和術治,加強君主專制,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也是限制貴族們的特權。因此申不害變法時期,韓國是比較強盛的。

可問題也出在這裡,申不害去世以後,韓國的後代貴族們,並沒有繼續堅持變法的原則,所以說申不害的變法其實是失敗的。

韓昭侯沒能堅持變法,

以至於後來秦國大軍兵犯宜陽,使得上黨地區成為一塊飛地。韓昭侯本人被活活氣死,從此以後韓國便一蹶不振了。

相對來說,秦國的變法就比較徹底,秦孝公時期,堅持商鞅變法。

等到商鞅被殺了以後,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並沒有停止變法,而是繼續堅持變法成果,因此秦國才能長久強大。

很多人說君王英明與否,對一個國家的影響不大,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封建時代,君主集權,君王的任何一個決定,都能夠改變國家的走向,這就是秦國和韓國有著不同結果的重要原因。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兩次強大的機會都被錯過了

三、周圍都是大國,韓國沒有發展空間。

燕國被稱為弱燕,但是燕國此前的模樣大家或許還不知道。在擊敗東胡之前,燕國那也是個彈丸小國。

可是燕國聰明,他知道向南發展沒有空間,畢竟南方的趙魏齊都是他惹不起的,於是拼命向北發展,所以也獲得了不少地盤。

秦國本來也比較瘦小,尤其是5萬魏武卒擊敗了50萬秦軍,將其逼到了華山以西的狹窄地區時,秦國幾乎面臨亡國之危難。

可是他們先後滅了義渠,奪取了蜀地,逐漸也擴充了地盤,後來還收回了河西之地。

再看看韓國,那是相當憋屈的,西邊是秦國,不敢惹。東邊是魏國,也不敢惹,北邊是趙國,還是不敢惹。南邊是楚國,依舊不敢惹。

你說韓國想要拓寬土地,應該找誰去要呢?壓根就沒有任何辦法。除非他掌握超一流的軍事科技,否則壓根就無法碾壓周圍幾個大國。

所以說韓國伸展不開身子,只能一個勁兒地在內部瞎搗鼓,閉門造車能搞出啥好東西呢?此外韓國內部搞來搞去,唯一變法圖強的機會也給放棄了,不衰敗才怪。

戰國七雄中,韓國為何是最弱小的一個?兩次強大的機會都被錯過了

總結:韓國的衰弱,分為三個方面的原因。

韓國的衰弱,

首先是歷史原因,當初滅了智伯瑤的時候,趙魏韓三家分贓不均

,韓國是最沒有地位的一個,所以分的自然也最少。

其次就是韓國的變法實在是不夠徹底,申不害雖然努力了15年,使得周圍諸侯國沒有收拾韓國,

可是申不害一死,韓國就沒有繼續堅持變法了。

最後是韓國周圍全都是大國,被這些強大的諸侯所環抱,

韓國壓根就沒有發展的機會,所以只能憋屈地等著人家來滅了自己。

因此可以說,韓國的滅亡,那是所有人都能夠看得到的。他們沒有足夠的兵馬,也沒有足夠的糧草,城池也少得可憐,三郡之一的上黨郡還成了秦趙之間爭奪的肉。最終秦始皇選擇第一個滅了韓國,也算是小試牛刀了。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