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服裝最基本的功能是用來遮蓋住身體,遮擋住風雨。

服裝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重大發展,文明的重大進步。

隨著服裝的出現,人類的審美功能在服飾上開始體現,服飾所承載的審美功能也越來越突出,從而上升到服飾文化層面的高度。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透過歷朝歷代不同社會階層所展現出來的不同的服飾文化特點,可以瞭解這個朝代社會的文明禮儀。

透過研究服飾文化,則能從另一個層面分析出各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政治、經濟等社會的基本情況。

01

滿洲旗人的馬褂起源

馬褂,作為一種較普通的服飾,它並不是滿族先民所首創。

據史料記載,漢魏隋唐等各個時期就已經存在於當時的服飾制度之中。

清朝的曹庭棟曾在《老老恆言》裡記載:“隋制有名貉袖者,袖短身短,圉人服之,蓋即今之馬褂……”。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可見,在清朝,就有學者對於當時的服飾來源做過相關的研究,並且提出了馬褂不是滿族先民首創的觀點。

探究馬褂本源,是在歷經千年的各民族文化交融中產生,在不同歷史時期融入不同民族的服飾文化特點,長期相互影響、演變,並且不斷漸進發展的服飾產物。

關於馬褂穿著的文獻記載,清朝趙翼在他所著《陔餘叢考》中有:“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及戰裙。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

馬褂是清代行服制度中的一種行服褂子,所謂行服,就是皇帝及其隨從外出巡幸、出遊打獵時,出行隊伍所穿著的常用服裝,而馬褂就是行服中的一種服飾。

馬褂長度不超過腰間, 袖子也僅僅能夠遮掩到肘部,這樣的短衣短袖,是為了便於翻身上馬,抬手射箭,這就是馬褂。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滿族先祖滿洲旗人入關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比較低,滿洲旗人在服飾樣式上大多以袍服為主,加之東北地區每年冬季極其寒冷冬期又長,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所以,服飾在材質上以皮毛為主。

另外,滿洲旗人出於防寒保暖的目的,他們在出門時,一般都要戴帽子,一直到入關以後,帽子成為滿洲旗人必備的服飾組成部分。

02

滿洲旗人的長袍馬褂

滿洲旗人的男子的服飾一般有袍服、褂子、襖等等。

長袍馬褂,是最常用的服裝。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滿族先祖的發祥地在白山與黑水之間,特殊的氣候特點和地域特色決定了他們的生計方式要靠漁獵採集。

這種生活方式,客觀上就要求滿族服飾更注重於實用性,要更便於騎射和狩獵。

為了方便他們日常生產勞動,騎馬奔行,成年男子一般在腰間要束一條腰帶,這樣做,一個原因是服飾穿著比較隨身貼合和保暖, 而另一原因,有利於行軍打仗,騎射時更容易瞄準用力。

特點就是滿洲旗人的服裝緊身而又無束縛,保暖而又方便。

長袍馬褂,長袍的開衩要覆蓋到膝蓋部位,這樣翻身上馬時不纏繞不羈絆身體。

此外,還有馬蹄袖,也稱箭袖,袖子要能包著手,馬蹄袖在平時要挽起來顯得更加利索,在作戰的時候放下,便於拉弓射箭又能防寒保暖。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在滿族服飾的樣式中,其服裝的使用價值體現在一些細節中,這些服飾的特點都是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這些服飾特點成為滿族入關以後,清朝統治階級的宮廷服飾中重要的服飾特色。

因為滿洲旗人以武功奪取政權,善騎射,入關以後,在宮廷服飾中,馬蹄袖、馬褂都成為重要的服飾符號。

徐苛在他的《清稗類鈔》裡記載:“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國初,惟營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

為此

服者,眾以為奇。甚有為俚句嘲之者。雍正時,服者漸眾,後則無人不服,遊行街市,應接賓客,不煩更衣矣。”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這段文獻明確記載了馬褂最初只是在八旗兵丁中作為一種軍服所穿著,而到了清朝中期雍正皇帝以後,在民間,長袍馬褂開始成為社會各階層廣泛穿著的一種服飾流行開來,在坊間市井廣為流傳。

03

馬褂的常見樣式

關於馬褂的詳細資訊,結合現有所查閱的文獻資料,作者總結認為,其實並無系統

準確的官方稱呼。大多是結合現存於世的馬褂實物,根據其衣襟的特徵,以及部分文獻資料中提及的在當時約定俗成的稱呼加以命名劃分。

1、衣襟為對襟式的馬褂

顧名思義,左右衣襟相對的馬褂就是對襟式馬褂。

這樣的馬褂比較規整,左右衣襟對等,不分左衽右衽。有文獻中稱之為“得勝褂”,可以理解為作戰勝利凱旋歸來所穿的一種馬褂。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得勝褂”,就是衣襟相對的馬褂,在當時是流行最廣的一種馬褂形式,以至於不僅僅是在軍中,在民間也廣泛流行,成為清代社會各階層普遍穿著的基本服飾之一。

2、衣襟為右衽式的馬褂

顧名思義,左右衣襟不相對的馬褂。左右衣襟不相對稱,且以衣襟向右的式樣為顯著特徵,這種型別的馬褂即是

右衽

式馬褂,也有文獻中稱之為“大襟馬褂”。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關於右衽馬褂,根據現存的馬褂實物可以看出,這類右衽式馬褂經常出現在漢族服飾中,而且在男女服飾中都比較常見,成為重要的日常穿著服飾。

3、衣襟為缺襟式的馬褂

顧名思義,就是左右衣襟不相對、不規則、不完整的馬褂,在有的文獻中也稱為“琵琶襟馬褂”。

相比於前幾種馬褂,缺襟式馬褂的右衽衣襟看上去不夠完整,現存實物中,雖然保留下來的不多,但還是可以明確的看出這種缺襟馬褂的形制特點。

缺襟式馬褂的其它形制特點和對襟式馬褂、右衽式馬褂相同,唯獨右衽底部看上去短缺了一部分,不夠規整。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但這也恰恰從審美角度讓缺襟式馬褂具有其它的審美方面的功能屬性,可以在這類馬褂上鑲嵌或者改編更多的圖案或者花紋,讓這一類馬褂更具個性化特點和美感,也讓這種馬褂和其它滿族不同種類的服飾來進行搭配,具備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據史料記載,這類缺襟式馬褂大多是清代旗人所穿,入關後,更是成為八旗子弟的日常穿著服飾。

4、長袖馬褂

長袖馬褂也就是臥龍袋,是滿語的音譯,原是滿語“額倫代”,漢語意為“馬褂”,在相關文獻中也稱之為“長袖馬褂”。

長袖馬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馬褂衣身和袖子略長一些,所以從外形上有了最直接的感官區別判斷標準。

長袖馬褂這類馬褂更常用於平民百姓日常勞作時的穿著,長袖馬褂這類馬褂,是當時社會底層人民做苦力、雜役時穿著的最基本的衣物,之所以穿著這類衣物,更多的是方便勞作,審美功能幾乎被忽略。

5、有邊沿兒馬褂

有邊沿兒的馬褂出現,不單是讓馬褂更具審美功能,而是用以區別不同的人群。馬褂鑲邊沿兒這一形式,最早出現在清初的八旗軍隊中,作為行軍作戰的一種鎧甲式的服飾出現,八旗軍隊有著嚴格且極易區分的行服制度。

八旗中,黃、紅、白、藍四正旗四鑲旗,共八旗,這八旗分別由不同的統領來進行指揮,在作戰中分工不同,所承擔的戰略任務也不同,之所以用顏色區分一是指揮方便,二則是構成了軍隊的基本建制骨架。

馬褂是清代最常見的服裝之一,淺析馬褂的起源和分類

為了與八旗軍隊的行服制度相匹配,穿在最外邊的馬褂自然也就有了八旗軍隊中各個旗馬褂穿著的不同要求,於是在馬褂的領子、衣襟以及袖口鑲嵌與馬褂本身不一樣的顏色用以區分開來。

例如,有文獻記載,鑲藍旗軍士的馬褂,要鑲紅色的邊兒,還有鑲黃旗和鑲白旗的官兵也如此,要鑲紅邊,當然鑲紅旗的軍士無法再鑲嵌紅邊,而是鑲白邊,這四旗的軍士要按照這樣的規制來和其它四正旗的馬褂有所區別。

可見,對當時八旗將士的馬褂顏色以及鑲邊顏色都有了詳盡的規定。

八旗制度作為滿洲貴族軍事力量政治力量的最基本構成,也是最嚴格的政治軍事制度規範,在整個清朝時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時的服飾制度是作為政治制度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最大程度

發揮輔助政治制度的作用,那就是區別劃分開不同的隊伍,有助於中央集權統一排程指揮,用顏色體現皇權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