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詞條“古俄羅斯歷史”系杜撰,百科詞條真的權威嗎?|九派時評

九派新聞評論員 馬驍

一位筆名“折毛”的網友,10年來在中文維基百科撰寫百萬雄文,杜撰出氣勢恢宏的“古俄羅斯歷史”,被不少相關從業者奉為“古俄羅斯歷史研究權威”。諸多歷史研究者曾在維基百科向折毛贈送星章,以肯定她在該領域的貢獻。

造假被揭穿後,折毛在道歉信中表明自己是待業在家的高中畢業生,所撰詞條系其編造的“奇幻文學”。就是這樣一位未受過學術訓練、且不懂俄羅斯語的中國人,依靠文學才能華麗變身詞條創作大咖。

以百科為例,全民參與制門檻較低,即任何網友均可免費參與詞條創作。稽核上,平臺審著重於內容的規範性及權威性,即內容、表述上充分參照權威來源。可以看出,百科詞條創作仍是專業生產機制的延伸,參照、摘取專業機構(如權威媒體、出版社)所生產的內容,且這種引用是單向的。例如,在新聞領域,引用受訪者的表述須源自權威媒體;在出版領域,未透過權威出版物核實而直接引用網路資料,更是大忌。

可見,相較於專業共同體的專業機構,百科詞條的權威性是大打折扣的。

再看,靠想象力寫就的古俄羅斯歷史,何以叱吒百科詞條十年?

作者折毛杜撰歷史,卻並非簡單的憑空臆造。恢弘的歷史故事必有眾多出場人物,折毛在描繪韃靼人與俄羅斯人的戰爭中,創造了上百個人名,有的人物在歷史上真實存在,有的則是虛構,她還為每個人創作了詞條。史實與虛構相結合,細緻描寫了俄羅斯各地駐軍與韃靼叛軍相互廝殺、內鬥、叛亂、圍殲後,最終,戰爭以首領被斬落頭顱、叛軍落敗而告終。

九萬字的戰爭故事引用了100多條參考文獻,其“規範性”堪比學術論文,此外,作者還繪製了一幅戰場形勢圖。不止於此,“卡申銀礦裡有一萬名自由民,和三萬名奴隸在工作”、“莫斯科-喀山戰役中20000名長柄槍手、12000名弓弩手,5000名博雅爾重灌騎兵和18門青銅大炮”,甚至“含銀量92。7%的貨幣梁贊卡婭”,資料詳細、描寫細緻,實在叫人難辨真假。

十年,百萬字,如此體量的詞條在權威百科上傳播十年,負責核查的稽核員未發現端倪。作者折毛創造了上百人名、數百詞條,所有的資訊環環相扣互相佐證,形成了閉環。而這樣的“創作”被維基百科稽核過關且作為正式的詞條,而這個典型案例暴露了百科詞條的創作機制其實仍然只是一種“網友創造內容”的高階版。面對種類繁多且隨時可修改的詞條,儘管平臺加強與專業機構的合作、提高內容門檻,內容品質仍難以把控。

虛構的“古俄羅斯歷史”上線十年後,小說作者伊凡在寫作一本設定為東羅馬帝國的歷史小說時,透過百科查詢資料,發覺詞條中的“卡申銀礦”在其它網站查詢不到,便託俄羅斯朋友查詢,也一無所獲。伊凡順著詞條對比、求證,最終揭穿這個精心編造的恢宏故事。事情暴露後,2022年6月中旬,“古俄羅斯歷史”編造者折毛被維基百科永久封禁,她編寫的詞條也被刪除殆盡。

幸好,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有論文引用了折毛的詞條。上文提到,百科詞條與權威機構間的引用是單向的,根據規定,學術論文作為專門、系統性的學問,不可直接引用百科詞條。

隨著網路詞條的不斷規範,內容品質也不斷提升,加之網路查詢資料便捷,查詢百科詞條漸成風氣。可人們仍要意識到,引用百科詞條存在的風險。在網路資訊浩瀚龐雜的當下,維基百科也好,百度百科也好,已經被當成數字化時代的“辭海”,甚至很多專業性文章都以它們為權威引用來源,而這個案例好好提了個醒:它們真的權威嗎?

維基詞條“古俄羅斯歷史”系杜撰,百科詞條真的權威嗎?|九派時評

【來源:九派新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