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黃帝文化專家說|王曉鳴:從《黃帝內經》解讀健康長壽之道 以縉雲百歲老人為例

「本文來源:九派新聞」

縉雲黃帝文化專家說|王曉鳴:從《黃帝內經》解讀健康長壽之道 以縉雲百歲老人為例

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中醫學經典著作中一部鉅著,它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對養生的闡述佔據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後世幾乎所有養生學理論,均是在此書的基礎上補充、發揮、完善而成的。《黃帝內經》所主張的養生、攝生、益壽、延年的觀點一直影響至今。

也許,人們會說,幾千年過去了,我們無法再回到古代去研究先人的生活方式,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古時的方法去生活和養生。但是,人們在享受現代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對健康長壽的慾望也日益劇增,怎麼樣在《黃帝內經》的養生法則和現今的生活中尋求到結合點,給自己規劃出一個相對可行的方法,使人體健康與社會、自然相和諧統一,“天人相應”,順應自然,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呢?

據《黃帝內經》中第一篇《素問上古天真論》記載,上古時候人的壽命是比較長的——“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其原因在於:“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主張順四時,和術數,節飲食,適起居,忌妄勞等綜合養生方法。

從2013年始,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啟動了“浙江省百歲老人長壽因素調研活動”,歷時8年,先後調查255位百歲老人,其中年齡最長的115週歲。這些百歲老人的長壽原因是什麼呢?本文籍《黃帝內經》的智慧,綜浙江省百歲老人調研之成果,以縉雲縣百歲老人為例項,試圖詮釋健康長壽之道。

起居有常,生活規律

人類生活在自然之中,與天地息息相關。人們的起居只有與自然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相適應,才有利於健康長壽。“起居有常”是中醫學用於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重要法則,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云:“起居有常……而盡終其天年”;“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有關“起居有常”,《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根據自然四時生長收藏的陰陽變化規律,具體闡述了春夏秋冬起居作息:春天,人們宜“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天,人們宜“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天,人們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天,人們宜“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一古時的生活習慣,也是大多數百歲老人們所遵守的起居規律,據我們調查顯示,76%的老人睡眠在8小時以上。他們順應生物鐘,一切活動與生物鐘的運轉合拍同步。縉雲縣五雲街道杜橋村陳宮明老人,擔任了40多年村支書,還是一位有著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嚴於律己了一輩子。年逾百歲的他,每天雷打不動地6點起床,晚7點按時睡覺,白天目送女兒女婿出門上班後,老人就在家裡自己照顧自己,閒來沒事看看電視,到點了自己動手做飯。只要天氣好,就把換下的輕巧些的衣服順手洗了晾上,再在陽臺上曬曬太陽。傍晚做好了飯菜等孩子們回家。他不僅僅作息規律,飲食上也是“嚴於律己”,連坐姿都是標準的“正襟危坐”。

《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要求“起居有常,順應自然界晨昏晝夜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並持之以恆。”健康之道,無須遠求,只需在起居之間時時留意,儘量保證規律作息,就會受益無窮。

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說的都是人與飲食的重要性。《黃帝內經》中有關飲食養生的內容也最多,其核心就是“飲食有節”和“謹和五味”。

“飲食有節”就是主張飲食適量,反對飢飽失常和飲食過寒過熱。《黃帝內經》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強調了水和穀類食物對人體的重要性。反之,飲食過量也會傷害人體健康,損傷脾胃,使消化吸收功能產生障礙,《黃帝內經》中“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時認為過分偏嗜寒熱飲食,會造成人體陰陽失調,進而影響人體健康,“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適中,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關於“謹和五味”,《黃帝內經》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精血的產生,根源於飲食五味的攝取;但是,貯藏精血的五臟,又因為過食五味而受傷害。重視“謹和五味”,把酸、苦、甘、辛、鹹五味調和得當,就可以頤養天命:“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黃帝內經》如是說。

《黃帝內經》又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裡所謂的“五”,就是指多種食物,合理搭配谷果肉菜,無令有偏,以使其氣味和諧,有利於補益人體精氣,從而有助於健康長壽。

縉雲縣新建鎮大筠村伊伍妹享年102歲,她的後人陳華在《縉雲百歲壽星》一書中載文:外婆“飲食方面偏清淡,由於年輕時過著‘一丘菜頭一丘芋,一冬一春無須開谷櫃’的無米飯可吃的艱難日子,因此習慣了吃飯七分飽,喜蔬菜少葷菜,特別喜歡吃豆腐、蘿蔔、毛芋、番薯、南瓜、土豆等。”縱觀我們採訪過的長壽老人,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目前生活環境各異,飲食偏好也不盡相同。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二以上的百歲老人習慣於葷素搭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分飽,真正做到了“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恬淡虛無,志閒少欲

對於養生而言,不僅要注重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重視精神的調攝,提倡“形與神俱”。《黃帝內經》創立了眾多的怡養心神、調攝情志的方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提倡“恬淡虛無”以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到“獨立守神”,提倡“精神內守”以養生;又“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強調愉悅自得以養生;以及“淳德全道”以養生等。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短短四句話就道出了養生和防病的真諦。恬淡,就是一種安靜,怡然,淡泊的心理狀態,沒有功利和慾望的牽絆,漸入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養生的效應就是“真氣從之”,也是養生最上乘的方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還有一段精闢的論述:“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說的是,只要心志安閒,少有慾望,心情安定,沒有恐懼,形體勞作而不疲倦,真氣調達和順,每個人都很容易達到自己的願望。如吃什麼都覺得美味,不管穿什麼,在什麼環境下生活,都感到快樂,無論社會地位高低,都不傾慕。“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大部分百歲老人雖然達不到高層次“形與神俱”的養生境地,但是,知足常樂,容易滿足是大多數老人的共性。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的老人經歷坎坷,有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並不好,絕大多數(92%)的百歲老人對目前生活依然感到滿意。縉雲縣東方鎮前金村百歲老人蔣菊仙,未曾生育,領養了一個女兒,又過繼來一個兒子,但並不妨礙這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在一起。她雖年過百歲,仍是一家之主。兒子說“她脾氣很好的,從不罵人。”母慈子孝,無論孫子、孫媳、曾孫、鄰居,一眾人都喜歡跟她相處,也總能把她捧得天天眉開眼笑的。“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這就是普通百歲老人的真實寫照。

和於術數,不妄作勞

人類很早就知道透過運動來健身和養生,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以舞蹈來舒筋活絡,流通氣血,防病祛病。《黃帝內經》認為養生防病應“和於術數”,“術數”主要是指“導引按蹺”之術,即現今的氣功之類保健方法。導,指導氣,在意念的配合下,透過調節呼吸而養生防病;引,指引體,透過肢體的運動或自我按摩而增強體質;“按蹺”為按摩的古稱。“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精、氣、神三者合一,是《黃帝內經》對運動養生的概括。

中醫養生重視強體健身運動,但是,更講究勞逸結合,動靜有度,“不妄作勞……而盡終其天年”。如《素問舉痛論》雲:“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無論是“持重遠行”,或者是“搖體勞苦”,都會大量出汗,津液耗散,氣隨津耗,而耗氣傷津。《素問宣明五氣》說:“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這些都是告誡我們切勿勞逸失度。

百歲老人是怎麼運動的呢?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百歲老人選擇最多的鍛鍊方式是散步,佔79%。除了散步以外,六成以上的百歲老人生活能夠自理或基本自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說明“家務”也是百歲老人一種鍛鍊方式。縉雲縣壺鎮鎮坑沿村有一位“老來俏”的百歲老人叫應菊卿,她念過幾年書,會寫毛筆字,擅長女紅。老人出了名的愛漂亮,常對著鏡子打扮自己的美,欣賞自己的俏。她很愛運動,年逾百歲還經常站著跳躍。老人也信佛,屋裡八仙桌上供奉著一尊觀音,日日燒香拜佛。真是動靜有度、形神俱養的範例。

道法自然,長生久視

“道法自然”一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智者所見略同,《黃帝內經》闡述的養生第一法則便是“道法自然”。《黃帝內經》提及養生當“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相應”——“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精神皆安,以此養生則壽”。

“仙鄉帝裡且自然”,這是我們在縉雲調研的感悟。相傳當年軒轅黃帝一統天下後在仙都煉丹昇天,縉雲逐步成為黃帝文化南方傳播中心。縉雲的百歲老人們,他們不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深奧醫理,但他們以最平常、最自然的方式告知何謂“道法自然”,只是順其自然,久居善地,飲食道地,以自然之性為之,黃帝養生文化已深深融入這片好山、好水、好空氣中。

尋訪百歲老人時,還深感慈孝敬老之風延綿。在縉雲這並不富裕的小縣城,許多村都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慈孝文化建設蔚然成風,湖川村便是其中典範之一。老人們可以住在家裡,志願者們結對上門噓寒問暖,照料中心解決中、晚餐;也可以住在中心,全天候得到照料,解決了“老有所養”的問題。村裡的百歲老人李唐菊說:照料中心“很好的,很爽。”湖川村支部書記總結道:“之所以長壽,是因為老人們不愁吃穿,村裡推崇敬老愛老的好風尚,慈孝之風蔚然,老人們過得很舒心!”在縉雲,我們對“盛世人添壽”的理解無疑更加深刻。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棲居之地,在乎山水,養生之道,源於自然。根據我們調研的資料來看,百歲老人們長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有各的活法,沒有一個定律。但《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一些關鍵詞:“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道法自然”等,在百歲老人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證。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這些源於《黃帝內經》的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也許就是人們所期望的健康長壽之道吧!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