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的《傷農》,短短20字全是白話,愛貧嫌富,感人至深

文/顧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一直在想,這首內容簡單語句通俗的詩何以引起如此廣泛的共鳴,不僅成為義務教育的必修課,甚至也是許多父母爺爺奶奶輩兒掛在嘴邊的“老話兒”。

或許就是因為他的簡單且真切吧。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實在太少聽到風花雪月的文人們為自己寫詩了,而且像《憫農》這種從農民角度出發,對農民寄予深切同情的詩就更少了。

許多,甚至絕大部分的文人,在透過科舉脫離了故鄉之後就不會再想回去了,宦海浮沉追名逐利,一輩子也就這樣平淡無奇的過去。就像現在一樣,“大學生回鄉創業”不也還是少數人嗎。走到城市裡,見過更大的世界之後,其實是很難回頭的。

唐代詩人的《傷農》,短短20字全是白話,愛貧嫌富,感人至深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就再來介紹一位安土重農的文人。

名字叫做鄭遨,字雲叟,出生在唐朝末代的餘暉之中。古代的名與字相呼應,從這位詩人的名字中就可見一斑。名字意味著翱翔,字是雲中一叟,都有飛翔,遨遊的意思。

詩人的履歷也配得上這個名字,歷史上對他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他“少好學,敏於文辭”,學成之後“嫉世遠去”,被世人稱為“高士”、“逍遙先生”。

寥寥幾句,為我們勾勒出一個世外高人的形象。於是不禁有疑問,這樣的世外高人也會務茲稼穡,關心普羅大眾的生活嗎?

這個問題,我們看完原文再來回答。

唐代詩人的《傷農》,短短20字全是白話,愛貧嫌富,感人至深

【經典原文】

傷農

鄭遨 〔唐代〕

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

珊瑚枝下人,銜杯吐不歇。

唐代詩人的《傷農》,短短20字全是白話,愛貧嫌富,感人至深

【條分縷析】

這首詩的內容也與《憫農》類似,20個字,幾句通俗的大白話,字裡行間卻流露出深沉的感情,首先是第一句。

“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這是一句很有水平的對比,作者獨有匠心的將飯粒與牛頷血放在一起提,為什麼呢?

如果我們只講對仗的話,紅稻飯與牛頷血大可以換成其他詞語,而這兩個詞放在這裡,卻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在聯絡。

唐代詩人的《傷農》,短短20字全是白話,愛貧嫌富,感人至深

首先是顏色,珍貴的紅稻飯自然是紅色的,而且紅色越鮮明,米的價值也就越高。而牛下巴上被勒出來的血滴亦是鮮紅色的,作者特意用了“滴”來形容,還保證了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性。

這讓讀者很容易將兩者聯絡在一起,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異曲同工之妙。紅稻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在古代多是用來供應富家、貴族的,不僅清香好吃,營養也更加豐富。

再進一步,第一句稻米與牛的對比中其實還有一個潛在的物件,作者沒有明確地點出來,那就是站在耕牛身後的農民。

牛的下巴都被勒出血了,難道那個放牛的人此刻會很輕鬆嗎?自然不會,想到這層,紅稻米乃是勞動人民的血汗這一層寓意就清楚明白了。

唐代詩人的《傷農》,短短20字全是白話,愛貧嫌富,感人至深

下面的第二句與整個第一句形成對比。

“珊瑚枝下人,銜杯吐不歇。”珊瑚枝下自然說的是正在賞玩奇珍異寶的貴族子弟們,他們一邊賞玩一邊在幹嘛呢?

手裡拿著酒杯,一粒粒地吐著紅稻米,一派的輕鬆自然。但是讀過前一句的我們,就不會這件事情有多麼的令人愉悅了。

他們一粒一粒吐在地上的,是耕牛的血,是農民的汗。

唐代詩人的《傷農》,短短20字全是白話,愛貧嫌富,感人至深

【顧無說】

前面說到,為什麼反而是這種隱士高人會更加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同情他們的苦辛。

其實道理也簡單,隱士何以出世,就是因為與世界不相容,尤其是與統治階級不相容。他們雖然號稱方外之人,但內心往往有自己的原則,絕大多數都是善良而正直的,這也是人們喜歡和隱士交朋友的原因之一,我們看古詩中不是有好多文人都願意遠行去拜訪隱士嗎?

如果按照階級來分的話,農民的對立面只有統治階級,所謂的隱士高人,與農民實則是在統一戰線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沉醉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