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哪些是虛構的?

三國的故事總是讓人著迷,然而真正的三國正史卻跟演義中的三國不一樣,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有哪些不同。

1、關羽戰黃忠

三國演義中哪些是虛構的?

據《三國志——蜀志-黃忠傳》記載:

公元209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乘虛南下,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親自領兵南征。這時,韓玄為長沙郡太守,見劉備挾戰勝之餘威,不敢抵抗,遂率部將黃忠出城投降,歸附劉備。

關羽並未與黃忠大戰。小說《三國演義》只是為了烘托黃忠武藝高強,不遜關羽,杜撰的描寫了二人長沙之戰。

《易中天品三國》沒有講到長沙之戰,只提到史料記載過的黃忠戰夏侯淵,。

2、五虎上將

三國演義中哪些是虛構的?

五虎上將指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五人並列合為一傳,但還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將。

並在文學作品、歷史書籍、個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記錄,在民間更是以藝術的形式被廣為流傳,隨著時代的發展,五人的人物順序也出現各種版本的改變。清乾隆皇帝主持修訂的《四庫全書》也將五虎收錄。

3、諸葛亮七擒孟獲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 孟獲像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而北宋的《資治通鑑》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顯然是採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究竟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

三國演義中哪些是虛構的?

1983年4月,著名歷史學家、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繆鉞先生在全國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指出,諸葛亮哪有那樣大的本事,把孟獲當小孩一樣隨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專家、西南歷史地理專家、原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國瑜先生在《諸葛亮南征路線考記》一文中說,七擒七縱孟獲之事不過是民間傳說,載於志書者更多附會,不值辯論。方先生還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書中對此問題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證,認定關於諸葛亮七擒孟獲之說“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虛構的。”當代著名三國史研究專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譚良嘯先生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質疑》一文中說,七擒一事,實近乎離奇,諸葛亮俘孟獲不殺當是有的,但“七擒七縱”則令人難以置信。

4、諸葛亮和王朗口水戰

三國演義中哪些是虛構的?

其實只是小說家羅貫中的杜撰。查閱《三國志》等等史書均找不到這段話的蹤影。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的代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5、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哪些是虛構的?

諸葛亮的空城退敵,史實裡沒有《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神《三國演義》是經過藝術修飾了的因為它不是歷史書而是小說,所以也沒有什麼“捂琴退敵”的說法。諸葛亮利用疑兵之計退了司馬懿的大軍才得以退守漢中重整兵馬,他是利用了司馬懿在軍事上的多疑這個缺點!

6、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中哪些是虛構的?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這個典故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羅貫中把主人公換了換,他把主人公孫權換成了諸葛亮,以此來彰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那是公元213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孫權與曹操隔江相望,準備發動那場赤壁之戰,當時曹操兵多將廣,孫權的量級遠不及曹操,所以有一天晚上,孫權趁著大霧,悄悄地接近了曹操的陣營,準備大致計算一下曹操的兵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然而正當孫權正在靠近的途中,被多疑的曹操發現了,孫權立刻下令往回撤,曹操生性多疑,怕有伏兵,於是曹操下令讓將士們只射箭,不追擊。

於是乎,成百上千支箭射了過來,把船的一側全都都射滿了箭,正當孫權的將士們無計可施之時,孫權下令,把船掉頭,讓另一側也射滿箭。就這樣,船兩邊受力達到了平衡,船也不再斜。孫權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獲得了上萬支箭,然後滿載而歸,安全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