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不因時空轉換而褪色的美麗

「本文來源:中國藝術報」

七夕節:不因時空轉換而褪色的美麗

七夕節:

不因時空轉換而褪色的美麗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傳說從與古老星象解釋有關的原始神話演變而來,其演化過程跨越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牛郎織女”傳說產生於周代以前,漢代時形成了七夕節,並於魏晉南北朝時完善和成熟。透過年復一年對七夕節的集體重溫,這個傳說在更加廣袤的地域傳播。即使我們告別了農耕時代,進入到了現代化的今天,社會人文形態的重大轉換也不能阻隔它的綿延賡續,最後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被精心地加以保護。它與“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等傳說一起,以旺盛的生命力在民眾中播揚,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學現象和民俗現象,對我們的社會心態、道德理念、價值觀念產生著影響。

七夕節與我們相伴相隨了幾千年,它就像是在所有人艱苦奮鬥歷程中準時出現的驛站,撫慰著、鼓勵著每一個人的心靈,校正著我們觀察這個民族、觀察這個社會的視距,凝聚著我們的文化情感,增進著民族的文化認同。

七夕節彷彿是一條永不中斷的河流,從“過去”走來,向“未來”走去。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使它這般流淌不息?主宰著這一切的是一種什麼力量?

純真的愛情主題是“牛郎織女”廣為傳頌的不懈動力。

聖潔的愛情是人們的共同理想。人們以極大的熱情集體創造和集體傳承著以愛情為主題的故事,來寄託自己的願望和情感,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回望中國民間故事傳說,我們會發現,凡是流傳廣博的故事,多與愛情有關。“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如此,“白蛇傳”是如此,“孟姜女哭長城”是如此,“牛郎織女”也是這樣。

愛情出於人的自然天性,這既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也因而使它擁有了一種正義。它與功名利祿和門閥觀念無關,與市場上的買賣交易截然不同,它是不計功利,不計“支出”和“收益”的。它不因時光的流逝而變異,是一種可以讓人終生不渝的情感,具有深層的類似於宗教性的力量。因此,這種愛情的魅力是可以跨越時空、永遠不死的。

也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牛郎織女”這個悽惋的悲劇,才能夠觸發人們的廣泛同情和共鳴。最早,從《詩經》起,在歷代詩人的品評中,他們一方面盛讚牛郎織女勤勞淳樸的美德和真摯的情感;一方面憐其天各一方不能相會的千古愁緒。比如有詩曰:“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其間也有描繪星露寒天、雲海秋水的銀河兩岸牛郎織女的相思之情:“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由此表現出對無情阻斷他們愛情的天帝、王母的氣憤。曹丕有詩:“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牛郎織女”神話之所以千古傳誦,追求幸福愛情的訴求和追求自由意識的思想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女性情感空間的表達,是七夕文化傳播的另一個動因。

“牛郎織女”,以及“梁祝”“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這些長盛不衰的傳說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對女性的謳歌和讚美,她們在這些對封建禮教叛逆的故事中擔當了主要的角色。

在封建時代,追求幸福婚姻的權利被無情剝奪的首先是女性。她們在婚姻的選擇上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甚至成為名利場上的交易商品。而在上述這些故事裡,對女性的情感和價值做出了形象的言說,極有創造性地開闢了一個表現女性的遼闊空間。透過對封建禮教義無反顧地抗爭,塑造和詮釋了她們豐富的心靈世界,給她們以意義、安慰和尊嚴。民眾的道德觀、情感態度、價值立場皆蘊涵在其中。它反映的不只是一己的悲歡,而是封建時代女性共同的悲苦命運和對美滿婚姻的強烈渴望。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思想感情傾向是對女性命運的反思。在這個人性和情感問題上,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所以,在西方也出現了許多類似於“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樣的故事,而且也廣泛傳播,得到普遍的同情。

“牛郎織女”也曾受到封建禮教衛道士們的鄙夷、譏諷和斥責,表現出他們不同的價值立場。而且,在故事情節形成的過程中,也曾出現不少對牛郎織女忠貞愛情進行貶損的不同版本。但這些不同聲音和版本最終沒有成為主流,流傳下來的始終是對牛郎織女真摯情感的謳歌與讚頌,是對非人道價值立場的批判和鞭撻。

我們說七夕是女性的節日,這可以從由“牛郎織女”神話沿襲演化而來的“七夕乞巧”“邀福”習俗中看得更加分明。

“七夕乞巧”習俗,是歷史上人民專門為女性設定的一個節日空間,它當然首先受到女性的特殊重視,繼而也自然地引起社會的關注。“乞巧”在秦漢以後,於民間和宮廷皆很盛行,它是後世對織女敬仰、懷念之情的抒發。它既是農耕社會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的寫照,也反映了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的社會心理。無論是淳樸無華和富有勞動人民生活情趣的民間“乞巧”,還是富麗堂皇、極盡奢靡的宮廷“乞巧”,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主題:對織女的崇拜,並由此希望自己也成為心靈手巧、才藝超凡的女子,體現出女性透過乞巧尋求心理慰籍和自身尊嚴的一種精神渴望。因此,在許多地方乾脆把“乞巧節”直呼為“女兒節”或“女節”,更加突出了七夕文化之於女性的主體地位。

“牛郎織女”的美學價值是它得以傳續不止的另一個因素。

牛郎織女在愛情的路途上遭遇了太多的苦難:天帝和王母強大的壓力,天上人間的重重阻隔,冷清悽寂的滔滔銀河,造成了“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的萬古遺恨……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切,方才強化了他們情感的聖潔和堅韌,完成了一種審美上的最高境界——悲劇的塑造,而悲劇永遠是具有審美價值的。

牛郎織女的婚姻並不圓滿,但正是這種不圓滿使它具有了一種殘缺美,而殘缺美是美學的重要定律之一。

中國四大愛情故事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結構特徵:至死不渝的愛的追求,來自社會的非人道勢力的無情迫害,最後以悲劇而結束。正因為此,方才能感天動地、撼人心魄。這些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他們承載的情感是真實的,真摯的情感是人性中最高貴的品性,它是一種代價高昂的脫俗的風雅和純粹。

“牛郎織女”為什麼是美的?因為它自始至終讓人思考:到底什麼是人類超越物質和利益的真愛。這種美的情感正是這些故事能夠在人世間得以傳播和延續的深層原因之一。

此外,這個故事遼遠而奇幻的想象也構成了審美的環境要素。夜空無垠,銀河橫陳;星露寒天,雙星遙望;天上人間,仙凡兩隔;神牛舍生,千鵲成橋……詩化的意境,讓人萌生出“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無限遐想。這既讓人感慨系之,也使我們對這個故事的創造者——人民大眾的無窮想象力讚佩不已。所以,我們說,“牛郎織女”是一個唯美主義的傳說,唯美主義增加了這個故事的魅力。

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現代化的時代,重商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影響,使社會失去了原有的詩意,我們的愛情觀、婚姻觀也在不斷被變異和扭曲。在今天這樣注重功利的時代中,我們還需要“牛郎織女”嗎?

以“牛郎織女”為形象代表的七夕節日精神強調的是愛情與婚姻的自主,而非屈從外力;注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權勢和財富;倡導的是忠誠堅貞,而非輕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時情慾;讚賞的是勤勞持家,而非好逸浮華。而這恰恰就是七夕節的當代價值之所在。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他們都把這些節日看成是自己的歷史記憶、文化認同、身份印記的重要標識,而加以精心地維護和傳承。作為文明古國的華夏民族更應該以足夠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根據現代社會的特點,深入思考和研究我國城鄉不同群體的節日需求,認真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復興我們民族的傳統節日精神,打造既富有濃郁民族特色,又適合現代文化生長的節日形式,並注入當代文明元素,醞釀風雅,薈萃文明。

我們希望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七夕節”永遠與我們相伴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