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2

部大書

1300萬

為閱讀古代典籍

瞭解傳統文化

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歷代典籍浩如煙海

而有形有音有義的

漢字

就是文化典籍的主要載體

《古音彙纂》

《故訓彙纂》

既是專家學子的必備參考工具書

也是任何一個

希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瞭解

有閱讀古代典籍興趣的讀者

都應該擁有的家庭藏書

人物名片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宗福邦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數十年來,宗福邦一直從事傳統語言學典籍整理研究與字辭書編纂工作。他擔任了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

《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

執行主編兼《音韻分典》主編,同時主持了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九·五”規劃重點專案

《古音彙纂》

的編纂工作。

作品簡介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故訓彙纂》以

字義

為中心,“集雅詁之大成”,是歷代漢字字義訓釋資料的大彙編,勾勒了

2000

多年來漢字字義發展演變的脈絡。

《古音彙纂》則以

字音

為中心,“綜音聲之流變”,則是歷代漢字音讀資料的大彙編,努力探尋漢字字音發展演變的軌跡。

歷代學人為了詮釋典籍、傳承文化,對漢字形音義的研究從未間斷,逐步形成了研究字形的

文字學

,研究語音的音韻學和研究語義的訓詁學,三者既有區別又密切難分,構成了傳統的語言文字學,舊稱

小學。

章太炎說:“研究小學,目的在於明聲音訓詁之沿革以通古今語言之轉變也。”小學實際上就是歷代學人的基礎學問,是開啟傳統文化典籍寶庫的鑰匙。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兩部書可以稱為:

中國人的必備家庭藏書。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古音彙纂》

歷代漢字音讀資料的大彙編

努力探尋漢字字音發展演變的軌跡

填補此類漢語工具書的空缺

由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纂

前後歷時

二十二年

完成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上起先秦,下迄清末

囊括上古、中古、近代的字音資料

並提供其音讀語境及相關字義訓釋

加以合理編次,使之音義互見

形成系統而完備的歷代漢字音讀資料彙編

全書共引書

140

餘種

收錄字目

13000

多個(含異體字)

收錄注項

30餘萬

條,注條

40餘萬

規模達

1300多萬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故訓彙纂》

武漢大學

12

位學者皓首窮經

歷時

18

年編纂出版

10

位老師靠原始的

手抄、筆錄、剪貼、制卡“四部曲”

歷時五年收集

70萬

張卡片

影印

30萬

張古籍資料

所有引用資料必須採自原書

不轉引第二手資料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從先秦到晚清

全面彙輯近3000年來中國傳世典籍註釋材料

徵引主要書目到

228

全書共收字頭近

2萬

引據的訓詁資料

50萬

篇幅達

1300萬

繼承與超越清代訓詁學鉅著《經籍籑詁》

繼《辭源》後又一部大型漢語工具書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榮獲多個獎項:

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國家古籍整理重點專案優秀獎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編纂實錄

訓詁學

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

研究古代文獻

,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主編的

《經籍籑詁》

是訓詁學方面的鉅著,200多年來一直是語言和文化研究者的“枕邊書”。但該書缺陷也很明顯:一是資料不備,二是體例不便,三是錯訛不少,已

不能適應當代學

術發展

的需要。國學大師黃侃早在70年前就有對《經籍籑詁》進行補充和修正的願望,但終未如願。

因此,我們需要編寫一部新的更加完備的訓詁學工具書。可是,如果編寫這部書

需要耗費18年

的時間,期間還須承受

清貧

寂寞

,而且這部書即便編寫完成也不會暢銷,

還會有人去做嗎

當然有。學術之味,不在清貧寂寞,而在

近真理一步

,正因此,我們才看到了這部

《故訓彙纂》

。著名語言學家

許嘉璐

讚譽道:“這是訓詁學界的一件大事,是一切研究古代典籍與文化者的一大福音。”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編纂《故訓彙纂》,宗福邦將

質量上嚴格要求

作為基本原則,規定所引資料必須採自

原書

,不準轉引二手資料。2001年審稿工作結束時,他們又用了近

兩年

時間,將

1000多萬字

的審讀稿重新通讀一遍,使體例更顯一致,全書質量更上一層樓。“評職稱慢半拍、提工資慢半拍、評先進沒分。老實說,這

18年

清貧

寂寞

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常態。”

然而對18年的辛苦付出,宗福邦教授認為是

值得

的,他自豪地說:“《故訓彙纂》雖不是暢銷書,卻會是一本

長銷書

。”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在長期“馬拉松”編纂過程中,對於自己的切身體會,宗福邦教授說得十分樸素卻意味深長:“好書是

反覆打磨錘鍊

出來的。”

讓我們記下這個戰鬥集體裡其他幾位編輯者的名字:

張世俊、田景奎、任巧珍、李菊英、駱瑞鶴、羅積勇、李步嘉、於亭、李秀巍

。他們是一批默默無聞的奉獻者。

附:《古音彙纂》前言

(摘錄)

宗福邦 陳世鐃 於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典籍浩如煙海。而有形有音有義的

漢字

,就是文化典籍的主要載體。歷代學人為了詮釋典籍、傳承文化,對漢字形音義的研究從未間斷,逐步形成了研究字形的文字學,研究語音的音韻學和研究語義的訓詁學,三者既有區別又密切難分,構成了傳統的語言文字學,舊稱

小學

。章太炎說:“研究小學,目的在於明聲音訓詁之沿革以通古今語言之轉變也。”小學實際上就是歷代學人的基礎學問,是開啟傳統文化典籍寶庫的

鑰匙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宗福邦教授

音韻學濫觴於先秦著作中的聲訓和漢代經師釋字之讀為、讀若之類以及譬況說音。漢末發明了反切。魏晉南北朝産生了韻書,發現了四聲,音韻鋒出,其流大開。遞至唐宋,韻書大盛。迄於明清,著述寖多,語注音讀積累浩繁,給後人留下了一份極其豐厚的學術遺産。

清儒稽古右文,推崇漢學,搜輯舊文,其功至勤。阮元《經籍籑詁》之作,有“經典之統宗,詁訓之淵藪”之譽。《經籍籑詁》成書之前,洪亮吉撰有《漢魏音》四卷,輯録漢魏諸儒傳注中之譬況說音之文,其自序雲:“夫求漢魏人之訓詁,而不先求其聲音,是謂捨本事末。今《漢魏音》之作,蓋欲為守漢魏諸儒之訓詁之學者設耳。”體現了乾嘉諸儒治經莫重乎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的主張。近人黃侃(季剛)先生在提出校補《經籍籑詁》的同時,指出“又《經籍籑詁》間亦載音,究於漢後唐前之音多所漏略。今宜更纂一書,曰《經籍纂音》”。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吳承仕先生博採漢唐舊音約百有餘家,撰成《經籍舊音》二十五卷,《序録》一卷,自謂欲就舊文切語“尋其流變,校其異同”,“以求音韻變遷之跡”。《經籍舊音》一書當時“倫脊已具,猶待補苴”。由於作者早逝,又逢兵燹,其稿散佚。其後姜亮夫先生、殷煥先先生亦有編纂《經籍纂音》的計劃,可惜未見成編。

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追踵章黃遺學,專注於

傳統語言學典籍

的整理研究。1985年建所之初,即依季剛先生之構想,纂輯《故訓彙纂》。1997年《故訓彙纂》編纂垂成,同仁聚議,思為《古音彙纂》,以實現季剛先生的另一構想。

前賢纂集古音,如《漢魏音》,專為宗明漢學,不及漢魏後之切語。或如《經籍舊音》,則為剖析陸法言《切韻》之前切語之源流因襲,著眼之處不過“自漢末以迄隋亡”之家舊音。漢魏六朝是漢語語音史的重要時期,切語之起,韻書之興,四聲之辨,皆發軔於此,其研究成果,實為《切韻》之先範。然就漢語歷史而言,漢魏六朝經師音讀,僅是廣闊歷史時空的一部分,實不足以“綜音聲之流變”。欲充分展示漢語語音歷史演變的線索,尚賴上古、中古、近代的音讀資料全面系統的搜輯整理。因此,我們希望《古音彙纂》之編纂,能夠提供一部上起先秦,下迄清代,源流並重,音義互見的漢字音注資料彙編,以填補此類漢語工具書之空白。這一工作,對於推動漢語史特別是音史、音理、音證的前沿研究,推動漢語詞彙、語法研究、漢字學研究和漢語辭書的編纂,有積極的作用,對於

承傳中華古典學術和典籍文化

,也有積極的意義。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古音彙纂》是《故訓彙纂》的姊妹篇,各具特色。就訓詁學史而言,《故訓彙纂》是《經籍籑詁》的繼承和發展,借鑑《經籍籑詁》的成敗得失,《故訓彙纂》少走了許多彎路,少出許多錯訛。而《古音彙纂》卻是一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性工作,無所依託,無所借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編寫實踐中反覆論難,參究權衡,逐步探索。編纂難度之大,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了我們原先的設想。

《古音彙纂》的收録原則是源流並重,要儘可能充分、系統、合理地

反映

從先秦兩漢到清代的

漢語音注鏈條

。我們將所蒐集的音注資料,依據其所屬的時代,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加以排列:上古段,從秦漢到南朝宋齊時期;中古段,從南朝梁陳時期到宋末;近代段,包含元明清時期。每一時段,音切資料按照所出之早晚,分注項編列。同一注項內,資料依所出之先後次序編列。上古時段,除了先秦漢魏典籍中的音注內容外,隋唐及其後之典籍所徵引的六朝以前經師音讀資料,清儒著作中所引秦漢經籍異文、所作之群經異文釋,也羅列於此。將音注資料分為三段,是為了更好地梳理漢字讀音的歷史線索和斷代層次,從而有條不紊地呈現漢語字音的時間脈絡。

《古音彙纂》

重視音義之間的聯絡

。段玉裁說:“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強調語音對解經釋義的重要作用。其實故訓音聲互為表裡,語義之訓釋固有賴於聲音,而語音脫離了語義和語境,也不可能獲得合理的解釋。因此《古音彙纂》在標示音讀的同時,還須展現此音讀産生的語境,並把它作為一條重要的編纂原則。這麼做還有一層重要的意義。《古音彙纂》與《故訓彙纂》,一以語音為中心,圍繞說音資料建立注項,一以訓詁為中心,按照訓釋之格式建立注項。《古音彙纂》徵引語境中的釋義內容,對於《故訓彙纂》是極好的補充。而《故訓彙纂》所收之漢唐經籍訓詁,又與《古音彙纂》之經籍音注和語境,起到互見的效果。二書合而為用,其效能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訓詁資料彙纂和說音資料彙纂的作用範圍。

《古音彙纂》所收的列目書,有很大一部份未經校理,文字訛舛甚多,給編纂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不像《故訓彙纂》的列目書,絶大部份是學人習見常用的傳世典籍,又多有前人精校精刊的可靠本子。《古音彙纂》所收之書,只有少數是經過前人校理的版本。像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黃焯《經典釋文匯校》、《文選》胡克家刻本的《考異》、周祖謨《廣韻校本》、《方言校箋》、趙振鐸《集韻校本》、甯忌浮《校訂五音集韻》、《古今韻會舉要》校記、張湧泉主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等,都是我們編寫工作中的重要參考。但更多的書目只有坊刻本或影印的手寫本,既未經校勘,更缺乏研究。若謹依原書收録以“存舊”,勢必將大量的底本訛誤帶入書稿,貽誤讀者。如果要在校勘訂正之後再行録入,既無他本可據,人力、時間和條件又都不可行。因此,在編寫過程中,若資料疑有訛誤,又無前賢之校本可參用者,就只能由編者利用已知語料,多方參證,慎重認定之後,再作校改,並用校改號加以註明。這樣讀者仍可知原書之舊,也可以對校改之正誤作出判斷。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古音彙纂》

利用計算機技術

作為編纂的重要手段,改變了傳統辭書編纂的工作方式,率先在國內開展大型語文工具書計算機資料庫建設和輔助編纂探索,這對我們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專案組成員是清一色的“文科生”,對計算機知之甚少,又無所借鑑,任務艱鉅。經過不斷探索,邊學邊幹,最終建成了包含百萬餘條資料記録的古代音切資料計算機資料庫,總字量達四千萬字。這樣,從資料的録入、校改、管理、排序、提取到形成資料結構,組織流程,分析排查,編排出稿,以至後來的刪減資料書目,批次性的校改文字訛誤,都可以藉助計算機實現。這就改變了過去只能靠專業人員手工制卡分卡,編排資料,以及謄寫出稿的辭書編纂方式。

致敬!35年,2600萬字,武大人鑄成開啟傳統文化之門的“鑰匙”!

《古音彙纂》走過了

二十年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艱難的編纂歷程。所幸專案組是一個團結和諧的團隊,八個人同心協力,甘苦共嘗,默默耕耘,無怨無悔。當年緑鬢朱顔的青年教師,如今韶華漸逝,頂有微霜,步入了成熟而練達的中年。彼時尚富春秋的教授,如今已白髮蒼蒼,垂垂老矣!這書是在

無所依傍、勉力探索

的情況下編成的。我們不敢期待它能成為顧炎武所說“前之所未嘗有,後之所不可無”的力作,但希望它有益於士林,有益於學術的發展。限於我們的學養和條件,又書成於手,書稿之中,體例不周,去取不當,抉擇不精,以及疏漏訛舛,意必多有,敬祈讀者和方家不吝教正。

歷經

三十五年

韶華

打磨

兩千六百萬

餘字的巨典

兩代學人

用目不窺園與皓首窮經

詮釋了何為對學問的探本溯源

珞珈有學匠如斯

何其有幸

為往聖繼絕學

更亦在

吾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