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課堂|為什麼你的動態沒有閱讀量?可能缺了這兩個寫作技巧

動態課堂|為什麼你的動態沒有閱讀量?可能缺了這兩個寫作技巧

做自媒體久了,你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差異。有的作者釋出動態,三言兩語就能清晰地表達觀點,完讀率和閱讀量都非常高。而部分作者的動態內容,枯燥無味,讀者讀完開頭就不想看了,更別談轉發評論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別急,我們先來看以下兩個故事:

1、故事A:

王子救出公主,帶回王宮。幾個月前,公主被森林裡的巫婆抓走,王子尋遍巫師學習法術,終於親手殺掉巫婆。因為公主是他的妹妹,而巫婆抓走了他的妹妹,王子必須除掉她。對了,這個故事發生在古老的王國。

2、故事B:

從前有個古老的王國,王后生了一個公主和一個王子。幾個月前,公主被森林裡的巫婆抓走。整個王宮上下大亂,到底該怎麼辦?王子用盡各種辦法殺掉了女巫,救出公主。

· 尋遍各路巫師學藝,獲得法力

· 加強練習提高法術,得和巫婆決鬥的能力

· 殺掉巫婆,救出公主妹妹。

上面兩個故事講述著同樣的內容(連用詞都幾乎一樣),但顯然第二個故事一目瞭然,而第一個故事卻閱讀困難,晦澀難懂。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呢?其實,這是因為第二個故事的表達邏輯使用了本文即將講到的第一個原則,即SCQA原則。

01

SCQA原則

S指加入情景(Situation)——提供一個熟悉的情景

C指打造衝突(Complication)——描述情景出現的矛盾

Q指引出疑問(Question)——指出問題所在

A指結論先行(Answer)——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要知道,其實決定動態or故事吸引力的不只是內容,還有內容的排列順序。一般情況下,一篇剛及格的內容,如果按以下順序改變下內容表達的邏輯,可讀性就會變得非常強!那具體該怎麼做呢?

1、加入情景

加入情景通常是先陳述事件或者故事的發生背景,以增強讀者代入感。比如上面談到的故事B,一上來先告訴讀者,從前有個古老的王國,讀者就會置入那個情境之中:“噢,這是要講一篇童話故事。”試想一下,如果一上來就講“王子殺死巫婆,救了公主。”你是不是覺得不知所云。

具體案例,我們可以看下這個閱讀量突破20W+的case:

動態課堂|為什麼你的動態沒有閱讀量?可能缺了這兩個寫作技巧

這條關於歷史人物的動態,內容結構就非常清晰。我們細細分析下:

首先,首句先交代出2個主角人物的關係,也就是整個故事的大背景:遲浩田是許世友屬下的一個兵。其次,再打造出衝突或矛盾:雖然兩人明面上是上下級關係,但由於年齡和軍級的關係,二者卻從未見面。緊接著,引出一個問題:明明二者從未見過面,但作為上級的許世友卻認識遲浩田?藉此引起讀者的好奇心。最後,在接下來的內容中作者都圍繞“許世友為什麼會認識遲浩田”這個問題展開,詳細交代認識的原因,讓讀者瞭解到二人之間有趣的糾葛。

可以看到,這條動態內容的行文邏輯是有跡可循的。透過交代背景、打造戲劇衝突、引起讀者的疑問或好奇、給出答案/解決方案的路徑,一直吸引讀者讀到最後。

我們可以再看一個case

,下面這篇動態內容的閱讀量僅為48,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交代清背景,讓讀者瞭解你到底想講什麼。

其實這篇動態內容主要是想總結這位男明星的演藝生涯,但是動態內容沒有交代清人物背景,甚至沒有主語。像這類模稜兩可的表述,不僅不能給讀者帶來資訊增量,而且會讓使用者感到不知所云。

動態課堂|為什麼你的動態沒有閱讀量?可能缺了這兩個寫作技巧

所以,從這2個case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當我們發動態內容,尤其涉及到故事、事件、資訊等內容體裁時,注意交代清背景資訊。讀者只有清晰地瞭解到背景資訊,才會有興趣繼續讀下去。

2、打造衝突

打造衝突,即說清背景資訊後要立馬打造轉折及衝突,引起讀者注意。換言之,就是要先打破開場時給對方的安全感,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我們都知道,不管是文學還是影視作品,都要求起承轉合。主角需幾經曲折,經過重重磨難才能收穫結局,否則太平淡的故事將失去觀眾的喜愛。寫內容亦是如此。

比如上文提到的童話故事,如果你全篇一直在描述“從前有個王國,哥哥王子和公主妹妹感情深厚,他們快樂的生活在一起”,那麼我相信讀者看到一半絕不會有耐心繼續讀下去。

反之,若你像故事B一樣,為主角製造一個衝突:原本幸福的公主突然被巫婆抓走,那麼讀者會帶著好奇心繼續讀下去,尋找結局。

再比如最近大熱的《隱秘的角落》,如果主演秦昊飾演的張東昇犯了殺人罪沒有被那3個小孩看見,即【戲劇衝突】,那麼後面的故事將無法展開,觀眾也不會有動力繼續追下去,這部劇也就不會引起這麼大範圍的討論,成為現象級熱劇。

3、引出疑問

前面我們已經鋪墊出衝突,讀者的好奇心已被勾到極致,此時只要把問題直接丟擲來即可。而這個問題,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既要是他們會關心的問題,也要是你寫這篇動態內容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你必須要先用一句話將它明確地點出來。

比如故事B,打造出“公主被抓”的衝突後,接下來就能順利地引出疑問: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把公主成功救出?可以看到,這裡的疑問即能和上文的內容形成邏輯串聯,又能順利引出下文,推動內容後續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再比如,我們可以看一下這段著名的文案,就很巧妙的運用了這種結構。

動態課堂|為什麼你的動態沒有閱讀量?可能缺了這兩個寫作技巧

先給出清晰的背景介紹(S),描述一個事業有成又有錢的人準備做慈善的場景。讓讀者形成代入感。緊接著話鋒一轉引出矛盾和衝突(C):竟然有老人不會想要錢,進而激發讀者好奇心,類似:竟然會有人。受眾就會產生共鳴的問題(Q):老人不要錢到第,最後由作者給出答案(A)。短短几句話卻充滿起承轉合,且能調起讀者興趣,讓他的思維一路跟著文章結構走。

4、結論先行

在個人思考的過程中,我們都習慣提出問題,然後再經過層層推導得出最後的結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向作者傳遞內容時,要反向而行,先擺出結論,再放出推導的過程或論點。

舉個例子:A向領導請假,一上來就說:“我家裡出了事情,爸爸生病嚴重必須要做手術,我家裡只有我一個子女,所以我想請3天假”

一開始老闆可能會覺得莫名奇妙:為什麼下屬A突然聊起了家事,可能聽到最後才恍然大悟,A原來是想請假啊。但在資訊紛雜的當代,讀者可不一定有耐心看你的內容看到到最後。所以,為避免讓讀者產生混亂,我們要一開始就亮出結論。依然以上例為例,我們按結論先行的方式轉換下表達順序,如果A這樣向領導請假:

“領導,我想請3天假。因為我爸爸生病嚴重要做手術,我是獨生子女,所以想回家照顧下家人”

領導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目的,然後慢慢聽你的解釋,整個表達就順暢易懂了很多。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擺出結論後,文章後續的解釋觀點也必須要有從屬結構,即保證邏輯性

以下排列觀點的3種方法:

1。按照重要性排列

2。按照因果&時間性排列

3。按照結構性順序

例如我們在課程開頭提到的故事B中,最後王子用盡各種辦法殺掉了女巫,救出了公主。尋遍各路巫師學藝,獲得法力; 加強練習提高法術,贏得和巫婆決鬥的能力;殺掉巫婆,救出公主妹妹。後面這3個分論點就是按照時間性順序慢慢展開。所以整個內容的表達結構就非常清晰。

02

PSAC結構

P指亮出觀點(Point)——先針對一個議題亮出自己的觀點

S指說現象(Situaition)——針對觀點去描述一些現象來向讀者建立認同感

A指做分析(Analysis)——對場景發生的事情進行分析,引出個人觀點或激發觀眾情感共鳴

C指下結論(Conclusion)——再次明確的表達態度。

眾所周知,寫作是用文字來交談,不像面對面說話,可以藉助表情、手勢等身體語言來輔助我們表達,不論你有多麼充沛的情感、多麼絕美的想法,如果不能透過結構的編排、措辭的選擇,準確地傳達出來,讀者就沒法正確理解你的意圖、感知你的情緒、導致溝通失敗。

因此對於動態內容而言,邏輯性比文采修辭更重要。語言平淡,就算別人無感,但還是能明白你的意思。語言表達混亂,那讀者真的會一頭霧水。所以我這裡推薦一個特別好用的內容框架,可以迅速讓你的內容“站起來”。這個框架叫做:PSAC原則。

具體我們可以看一個case:

動態課堂|為什麼你的動態沒有閱讀量?可能缺了這兩個寫作技巧

我們細細分析下這個案例。首先,作者在首句先丟擲個人觀點:不同色彩不僅影響寶寶的情緒,而且影響寶寶的智力,來勾起大眾的好奇心。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影響寶寶智力發展的主要是父母基因、營養補充、以及後天父母的開發和培養。很少有人會知道色彩會影響寶寶的智力。所以當作者丟擲這個觀點後會一下子吸引育兒爸媽的注意,畢竟孩子的智力發展是爸媽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

其次,在丟擲觀點後,作者緊接著又借用一些現象和結果分析來支援自己的論點。畢竟,如果很突兀得扔出這樣一個觀點,是沒有辦法讓大家信服的,也很唐突,沒有事例的說理都是胡攪蠻纏。

所以我們需要在自己的觀點後加入一些具體現象來向用戶建立認同感,這個現象要麼比較權威,如上例所示,借用國外學者對於顏色影響智商的研究案例來增強使用者的信服感:;要麼是讀者在實際生活中也會遇到的場景,可進一步增強讀者的代入感,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最後,作者需要在最後進一步強調自己的結論。

在經過一層層有理有據的分析後,我們需要在最後再一次明確地表明態度和結論,如上例所示:它得出的最終結論是,好看的顏色會使人的身體感到舒適、情緒得到均衡、行為變得靈活協調。

在結尾再次點明此結論,不僅與首段形成了呼應,而且強調了動態內容的主旨,使整個動態內容的邏輯形成了閉環。

總結:

以上我們介紹了2種能讓動態內容更富有邏輯的寫作方法,也是提高動態閱讀量的方法,它們分別是:

一:SCQA原則

·

S

指加入情景(Situation)

——提供一個熟悉的情景

·

C

指打造衝突(Complication)

——描述情景出現的矛盾

·

Q

指引出疑問(Question)

——指出問題所在

·

A

指結論先行(Answer)

——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二:PSAC原則

·

P

指亮出觀點(Point)

——先針對一個議題亮出自己的觀點

·

S

指說現象(Situaition)

——針對觀點去描述一些現象來向讀者建立認同感

·

A

指做分析(Analysis)

——對場景發生的事情進行分析,引出個人觀點或激發觀眾情感共鳴

·

C

指下結論(Conclusion)

——再次明確的表達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