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冬雪-古琴(冬雪(古琴))

冬雪-古琴(冬雪(古琴))

02:34

未知來源

中國為農業大國,“耦犁”的發明,無疑是耕作方法的巨大進步,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高中歷史與大學歷史等眾多教材,在介紹漢代牛耕時說:“西漢趙過推廣的耦犁,要用兩頭牛牽引,三個人駕馭。後來又出現犁壁,使鐵犁可以朝著同一個方向翻土。”接著以陝西米脂出土的東漢牛耕畫像石為例說:“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發展到西漢後期即逐漸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圖中兩頭牛牽引一犁在耕地,掌犁人可以一手扶犁,一手揚鞭驅牛,還可以透過牽引牛鼻穿環來控制耕牛。”作者認為,這一介紹語焉不詳,特別是趙過推廣的耦犁,“要用兩頭牛牽引,三個人駕馭”更難理解。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陝北出土牛耕圖

“耦犁”一詞,有多種解釋。耦與偶互通,即雙數之意。戰國以前即有“耦耕”記載,《詩經》有“千耦其耘”,《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耦耕”與“耦犁”並不相同,多數學者認為“耦耕”是以人力耕地,“耦犁”是以牛耕地。“耦犁”有兩種不同解釋,第一種觀點認為“耦犁”是二犁並耕。范文瀾就持這種觀點,他認為耦犁是“用二牛挽二犁,二人各執一犁”;傅築夫《中國經濟史論叢》也說耦犁是“二犁並耕,每犁各由一人執之”;張九洲《中國經濟史概論》則認為:“耦犁,即用二牛挽二犁,一人各扶一犁,一人牽引二牛,共三人二牛”。

第二種觀點認為“耦犁”就是兩牛拉一犁,“耦”指的是兩牛並作。目前發現的考古材料證明,耦犁為二牛拉一犁,漢代的犁鏵較重,陝西出土的犁鏵重7。5公斤以上,有的重達10餘公斤,如此重的犁鏵至少需要兩條牛拽拉,漢畫像石中的多幅牛耕圖都是二牛合犋一犁。耦犁應該是二牛一犁,不是一牛兩犁或兩牛各拉一犁。“耦犁”即為“二牛抬槓”,已經沒有什麼爭議。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二牛三人”比“耦犁”更難理解。總結各種說法,大約有四種以上的解釋。一說是兩人扶犁,一人牽牛;一說是一人扶犁,二人牽牛;一說是一人扶犁,一人牽牛,一人趕牛;一說是一人牽牛,一人壓轅,一人趕牛。以上說法各有所據,但均缺少影象證明。那麼“二牛三人”究竟是如何耕田犁地,或許只有在牛耕影象中綜合分析、全面考量,才能找到《漢書·食貨志》中所云“二牛三人”的真解。

在目前發現的牛耕圖中,出現的農夫有牽牛的人,趕牛的人,扶犁的人,播種的人,摩田的人,鋤草的人。這六類人物都與耕耘有直接關係,那麼哪三人是趙過所說的“二牛三人”呢?這就需要結合相關文獻進行考證。

在“二牛三人”的配合中,扶犁是牛耕技術的重要一環,此人必不可少,除了扶犁之外,既要負責調節犁地之深淺,同時尚要手持牛鞭前進。在“二牛三人”中,扶犁者是牛耕中最為重要之角色。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牽牛者在牛耕圖中亦有出現。漢代人們已經掌握了牛環技術用以牽牛,《呂氏春秋·重己》載,“使五尺豎子引其棬(牛環) ,而牛恣所以之,順也。”《淮南子·主術訓》也載“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週四海者,順也。”牛環技術實際上在兩漢時期已普遍採用。在牛耕的發展過程中,將拴牛的繩由扶犁者掌握,牛鼻上栓有,扶犁者透過掌握繩,進而掌握耕牛的行走路線。如此,便可以節約一位勞動力,因此在“二牛三人”中,專職的牽牛者可以省略。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金鄉縣香城堌堆石槨墓牛耕圖

犁耕後要有人隨之播種,因此睢寧雙溝、泗洪重崗、金鄉香城堌堆、綏德四十里鋪、內蒙古和林格爾壁畫墓後室南壁牛耕圖中都有一人在後面灑播種子。山東滕州黃家嶺牛耕圖中也有播種者,只是刻在了牛耕的前面。在“二牛三人”中播種者是必不可少的。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徐州睢寧雙溝出土牛耕圖

牛耕圖中,往往還有一位在播種者後面的覆土摩田者。由於漢代採用的是耕、播、耰連續為一體的耕種法,播種後要儘快翻土埋好施肥保墒。因此在耕作中需要有翻土摩田者。《孟子·告子篇》中說:“播種而耰之”,就是說將播種後的耕地耙平以保墒。播種後的覆土耰,“耰”是打碎土塊、覆蓋種子平整土地的農具,稱為摩田之器。如王禎《農書》雲:“耰,槌器。”耰似木槌,漢代的“櫌”與王禎《農書》中所繪的“櫌”樣式相同。

泗洪重崗牛耕圖的下段,刻有播種者和兩位拿著木“朳”狀的農夫在碎土、蓋土,表現的是耕、播後以耰和土的情節。“朳”是與“耰”相近的摩田器,《農書》卷十四說:“朳,無齒耙也。”朳為平板狀,為摩擊鬆軟的土壤而使其平整緊密。內蒙古和林格爾壁畫墓後室南壁的一組牛耕圖中,最上面一組畫面上有“二牛三人”,二牛抬槓並耕,一人扶犁、一人播種,一人覆土耙地。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和林格爾壁畫墓後室南牛耕圖

由於摩田在耕作中的重要性,在“二牛三人”中,持耰摩田或以耮摩田者,或許是其中之一。甘肅嘉峪關一號墓出土的牛耕圖,時代為曹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雖然比東漢稍晚一些,但表現耕播的情景與東漢畫像石中的情景是一樣的。畫面中,二牛抬槓在前,一農夫扶犁耕作,隨後是一位婦女播種,最後是二牛拉耮摩田。漢代“二牛三人”的耕作程式:犁耕、播種、摩田在畫面中得以連貫的展現。

漢代“耦犁”耕作,“二牛三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組合方式?

甘肅嘉峪關一號墓曹魏時期牛耕圖

漢代牛耕圖中,除了有二牛抬槓的耕作方法外,還有一人扶犁一牛犁田的畫面。過去的解釋是由於耕作技術的進步,到了東漢時期出現了一牛犁耕的方式。從目前發現的影象來看,西漢後期就出現了一牛耕作的方式,如陝西旬邑縣百子村壁畫墓牛耕圖、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出土的一牛之犁的模型,時代都是西漢晚期。關於一牛挽犁的技術目前還在討論中,但可以肯定漢代的一牛挽犁並不是由於牛耕技術的進步,節省了一頭牛,而是在淺耕的時候,一牛即可以完成耕作。當深耕的時候必須要採用二牛合犁才能完成耕作的要求。

《詩經》中有“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的詩句,描寫的就是家庭耕作時的情景。耕作時家庭中的男子要全部在田間,婦女則負責做飯、送飯。“五口之家、三男兩女”,是漢代家庭組合的常態,睢寧牛耕圖、滕州黃家嶺牛耕圖都描繪了家庭耕種的場景。所以,“二牛三人”應當是田間耕作時的勞動組合形態,一人扶犁、一人播種、一人覆土摩地,這也是最節約勞動成本的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