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是如何培養的?

作者:張田勘

北京冬奧會圓滿結束。中國以9金4銀2銅成績排名第三,中國隊的金牌和獎牌數超過以往歷次冬奧會,也意味著中國拿冠軍和獎牌的冬奧運動員人數增長了。

與此同時,一組照片在社交平臺走紅,冬奧會冠軍徐夢桃、範可新、周洋的家庭故事讓人深受觸動。三張老照片,打破了很多人對冰雪運動“離普通家庭很遙遠,雪上專案尤甚”的看法。冠軍標誌著最高運動水平,冠軍數量多也表明整體競技水平較高,更是綜合實力的體現。那麼,冠軍是如何培養的?

徐夢桃、範可新、周洋這幾位冠軍就代表了中國培養冠軍的一種成功路徑,他們的冠軍夢和改變自身和家庭的命運緊密聯絡。以徐夢桃為例,徐夢桃成長的徐家老房子在鞍山湖南街金石榴超市南牆外,不到40平方米。在這裡,徐夢桃爸爸經營了20多年的燒烤店,以前是露天大排檔,後來借錢開了個小店。父母一直都是靠燒烤支援著徐夢桃的訓練,並撐起了女兒的冠軍夢。每次徐夢桃回家,晚上都會到店裡幫忙。

因為在困境中長大,所以他們很早就萌生出改變自己和家庭命運的願望。在一段語音中,少年範可新對媽媽說:“我就想我自己拼,拼到底能當上冠軍,讓你們過上好日子。”這個錄音讓周洋感同身受。周洋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奪冠後也說過相似的話:“拿了金牌以後可能會改變很多。首先肯定會讓自己更有信心,也可以讓我爸我媽生活過得更好一點。”

不只是冰雪運動員,其他專案的運動員也如此。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獲得女子10米跳臺金牌的全紅嬋早在7歲開始練跳水時就明白,跳水有可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在拿下全國跳水冠軍賽冠軍時,全紅嬋就坦言:“媽媽看病需要很多錢,我也要努力賺錢,好寄回去給她看病。”無獨有偶,巴西足球隊那些參加過世界盃的球員中,絕大部分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從小生活在貧民窟,而且巴西男足也出巨星,如濟科、卡卡、羅馬里奧、羅納爾多等,他們都是因為踢球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才拼命練球。

不想當冠軍的運動員不是好運動員。要成為冠軍,首先得有強烈的動機,支撐和鼓勵運動員在困難中不動搖不彷徨。條條道路通羅馬,培養冠軍同樣如此。比起範可新、全紅嬋等草根類冠軍來,谷愛凌及類似的運動員又是另一種培養之道。他們有著相對優渥的生活條件,不需要透過成為冠軍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他們之所以能夠堅持訓練、克服困難,主要是興趣和熱愛使然。

財富和培養冠軍是必要不充分關係。即便沒有良好的家庭條件支援,運動員也可以憑藉強大的意志力取得成功。在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運動員需要經歷漫長的訓練之路。在這一過程中,考驗著每一名運動員的意志品質,需要運動員能夠專心致志、堅持到底。取得好的成績來之不易,不僅僅是因為競爭激烈,更因為在訓練過程中的諸多不易。

培養冠軍不只是要看動機、是否能吃苦和有堅強的意志品質,還要看是否有從事競技體育的先天條件。範可新等人都是在初學時得到教練的檢測和認可,才被選上從事滑冰滑雪運動的。因此,按照現實的條件和國情培養冠軍和運動員,或許會讓未來有更多的冠軍脫穎而出,有更多像徐夢桃、範可新、周洋和全紅嬋那樣的冠軍出現。(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