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導讀:

聽見的是女性的“獨白”,但群聲迴響的卻是每個社會人最深刻的反思。《聽見她說》正在這樣的互動中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文 | 黎河

“什麼是美?什麼是醜?美的標準是什麼?是誰定義了這樣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又是為誰定義的?”卸完了所有的濃妝,齊溪飾演的女孩從浴缸坐起來直勾勾地盯著鏡頭,鏡頭也以不易察覺的速度向那張毫無修飾的臉逼近。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她的聲音由強變弱,但也更加堅定了:“我沒有質疑高白瘦,我質疑的是‘一定’。最為包容、廣闊的美,變得狹窄,單調。縱容這種變化的不是別人,就是我。”

近日,由趙薇擔任發起人、監製的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正式在騰訊影片上線,第一集《魔鏡》由齊溪主演,孫悅編劇,有關女性的“容貌焦慮”被一層層卸下來,最深刻直接的心靈獨白把我們帶入一個又一個現實議題的隱秘角落。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趙薇+”的強陣容,

讓我們聽見的是什麼?

故事開始在一個凌亂但華麗的家中,畫著濃妝的女孩一邊選著包,一邊自言自語:“我對自己失望,不是對鏡子失望,鏡子有什麼錯。”狹窄的場景一下把觀眾拉入了廣闊的思考裡。眼前這個女生也很難讓人聯想到演員齊溪。隨著後面故事推進,她坐在鏡頭面前撕雙眼皮貼、擦掉眼影、拿掉墊的鼻樑,一段富有層次,又清晰無比的表演鋪陳開來。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在第一集《魔鏡》中,齊溪飾演的女性雖然美貌隨時線上,但卻在故意的濃妝和完全的素顏轉換中,把自己的心聲完全袒露——真實、沒有偶像包袱。有人評論道齊溪的這段表演:“臺詞功底硬,情緒從自嘲、崩潰、憤恨到大哭,最終回到平靜,完美演繹了一個女孩的精神蛻變。”

除了齊溪,《聽見她說》在陣容上還集結了白百何、郝蕾、王智、奚美娟、楊紫、詠梅、楊冪等演員,她們來自不同年齡階段,也都具有各自的鮮明的人格特色,讓這部群像作品從一開始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點也在於,《魔鏡》的導演剛好是趙薇。無論她作為發起人,還是創作者;也不管是在拍攝現場,還是作品最後呈現出的溫度,她都體現出難能可貴的共情。“只要她對著鏡頭去講述自己的東西,我都忍不住會去落淚。因為我覺得這不是她一個人的心聲,是所有女性的心聲。”

她還邀請行業優秀頂尖力量,去闡述八個故事,每個導演每個團隊的風格,保證獨白劇的整體質感。正如趙薇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她有時候會像舞臺,但有時候又會像真實的事件。所以在拍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地摸索,到底是用什麼樣的感覺去講述、去表達、去表演。”

除此之外,編劇、後期製作、特效、剪輯乃至場務等都進行了精妙的整體把控,從而整部作品不是對女性主義口號的重複宣言,而變成一件有態度、有溫度的藝術作品。趙薇和8位優秀的女演員,再加上這部作品後面無數貢獻過專業技能和情感態度的人,都已經開始勇敢地站在“鏡子”面前,看見女性問題,釋放自己的力量,發出自己的聲音。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在獨白中“凝視”,

影像質感藏在細節中

25分鐘的“凝視”能帶來什麼?

作為一部影視作品,我們在《聽見她說》身上看見太多獨特的地方了。

一方面,它把內容的電影質感發揮到了極致。在表現形式上,《聽見她說》的篇幅更短,單集節奏更快,主題也更凝練,成片色調根據場景十分深沉,長鏡頭、唯美攝影、臺詞考究等,讓整體質感更趨近於高品質的院線電影。《魔鏡》中三個場景隱喻了心境的三次轉變,從沙發上的“網紅做派”的沉迷自拍,到層層遞進卸妝訴說,再到浴室的靈魂質問,有關“審美標準”本身的意義也被剝開。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而在細節考究上,作品到了嚴謹的程度。《魔鏡》在一個房間裡完成了足夠廣闊的敘事,不管是其音樂節奏儘量突出“獨白”聲音的主體性,還是從客廳到浴室再到陽臺透過不同色調燈光反映人物的內心變化,或是演員接連幾分鐘流暢而又生動的臺詞功底,加上大多數特寫鏡頭中稍縱即逝卻又內涵豐富的微表情眼神……這些都讓其經得起專業層面各個維度的審視。

更重要的是,演員頻繁打破第四面牆,直接與攝像頭後的觀眾對話。當臺詞成了聲音的主體之後,這就意味著觀眾會自動地把焦點聚集到演員身上,並把其他的自然環境及相關道具推到了後景中去,同時可以把一些日常蒙太奇敘事無法表達的東西——詩意的雋語、涓涓細流的獨白以及尖銳的爭論——都映上了螢幕,這種形式和主題的完全內在統一把《聽見她說》的藝術價值發揮到了最高。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聽見她說》以“獨白”作為自己的特色,這種視角的創作方法在影像中偶爾使用,但不常見。透過製造“凝視”,讓這種思維和心靈的專注做到了極致。觀眾在長時間地看到演員一邊卸妝,一邊自我剖析時,其實是在引導觀眾去正視、回答那些直擊人心的問題,也吸引觀眾與之進入到同一個空間,共同創作。

全新的觀看感受,讓這短短的不到三十分鐘的呈現變得不是客觀地觀看,而是在與心靈進行一場對話。

讓人共鳴的不是“女性困境”,

而是“我們都會更好”

拉開窗簾,外面的夕陽剛剛好。齊溪說:“我不完美,完美多蒼白;我很完美,完美地成了我自己。”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對於女性來說,婚姻、生娃、年齡、歧視等都可能成為人生中的絆腳石。而《聽見她說》把當代女性可能面臨的困境拆分為全職主婦、家庭暴力、容貌焦慮、大齡單身、重男輕女、原生家庭、中年危機、物化女性等8個主題,每個都直擊人心。

“如果身體總能修復,意味著傷害不存在嗎?”“你到底在取悅誰啊?”“你那麼懂事,為什麼你夜夜還會在洗手間裡哭?”“我自己都幾乎忘了,我是一個女人。”“為什麼要因他的錯,而懲罰你而懲罰我呢?”……除了《魔鏡》,預告片中能看到幾乎每一集都有深度的探討、精準地叩問。

關於女性容貌焦慮,《魔鏡》引起了太多觀眾的共鳴。很多女生都感嘆要成為那個更自信的自己。“漂亮和自信,我願意選自信。自信的人她是獨一無二的,她相信自己是不可取代的,而且她一定是漂亮的。”齊溪在片尾的採訪中提到。

《聽見她說》:在“獨白”中看見現實,更在對話中獲得勇氣

能夠看到,這種看似若有若無,但實質精準深刻的表達,更進一步貼合了中國的本土化語境。不管是創作方式上的女性獨白,還是系統探討的主題困境,《聽見她說》在目前的影視行業都算得上“吃螃蟹的人”。

對個人而言,以《魔鏡》為代表的作品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鼓勵,鼓勵我們面對自己的“缺點”,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最好的結局也許不是我們在故事中感受到了焦慮,而是各自得到各自的救贖,得到向前一步的力量和勇氣。

對社會而言,這些議題真正在公共領域探討得極為有限,《聽見她說》更長遠的意義在於它不僅表達,而且啟迪,不僅面對女性,也面對男性。它倡導了一種更多元包容的價值觀,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正如有網友提到,“如果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自己自信起來,對美的認知更廣闊一些,那麼也許能對別人寬容一些,社會也會寬容一些。”

回到作品中的那句臺詞——“縱容這種變化的不是別人,就是我。”但其實,我們都知道,不僅是我,更是“我們”。但隨著《聽見她說》打破的這一面面鏡子,呈現出來的這一個個角落,都讓我們每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思考社會,這便是“聽見”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