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在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爾賽鎮裡有一巨大又豪華的宮殿,以奶油色磚石堆砌而成,佔地111萬平方米,以東西為軸,南北對稱,它就是舉世聞名的凡爾賽宮。1919年6月28日,戰勝國(協約國)與戰敗國(同盟國)在這裡簽署了《凡爾賽條約》,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一戰後的條約簽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1914年8月4日全面開展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歷時四年零三個月。先後參與了31個國家,共動員7350萬人投入戰爭,陣亡1000萬人,戰爭直接造成了2000萬人的生命喪失,以及3321億美元的消耗。

這無疑對全世界的人民來說是一場空前的浩劫,人民已經無力再去作戰,無力再承受戰爭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最後,在1918年11月11日11時,這場以德奧發起進攻引發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狂潮為開端同時又以他們失敗而結尾的戰爭,伴隨著101響禮炮的鳴放徹底的拉上了帷幕。

英國首相宣佈德國與協約已簽署停戰協定,並提到:“但願我們可以這麼說,在此重大的早晨,一切戰爭均將終止。”1919年1月18日,解決一戰遺留問題和安排戰後國際秩序的巴黎和會召開,各主要國家懷著不同的目的參加此次盛會。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打起來時,參戰的許多國家是稀裡糊塗地投入戰爭之中,所以在談和時,也造成了各國找不到方向的局面。這場國際會議,名義上是勝利的協約國制裁戰敗的同盟國,實質上在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於是,從世界各地雲集巴黎的27個國家的代表,經過差不多半年的協商,最終在6月28日,德國代表外長赫爾曼·米勒和國務部長約翰內斯·貝爾於來到凡爾賽宮鏡廳,在合約上簽字,然後協約國和參戰國共26個戰勝國依次簽字。

《凡爾賽和約》序言宣佈以“鞏固公正及永久之和平”代替交戰狀態。全約包括15章440條,第一章為國際聯盟盟約,其餘各章主要涉及領土割讓、軍備限制和賠款三個問題。總的來說,《凡爾賽和約》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關於建立國際聯盟以防止戰爭,另-部分是對德國的全面限制,防止德國重新發動戰爭。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心懷鬼胎的三巨頭

整個戰後會議中,美英法日意等戰勝國都想多分更多的贓物,削弱戰後與自己爭霸的對手,所以彼此間矛盾重重,勾心鬥角十分激烈,經常鬧得不可開交。當巴黎和會落下帷幕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國際形勢比戰前更為棘手,戰勝國的戰略形勢也更加堪憂。

這場以凡爾賽合約的簽訂而結束的帝國主義之間的爭奪,也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同時也為促成了納粹德國的崛起,使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元兇。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首先,一戰結束後,英法兩國餘威仍存,還在力圖維護其世界霸權,對於美國來說,僅僅憑藉其經濟實力,還無法將英法建立在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等綜合實力上的世界霸權取而代之。於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極力鼓吹建立國聯。

美國企圖藉此欺騙世界輿論,以取得巴黎和會的領導地位,實現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然而,在英法日等國的強烈反對下,最後計劃落空。於是,在共和黨操縱下的參議院拒絕批准威爾遜已簽了字的《凡爾賽合約》,也拒絕加入國聯。後來,美國與德國單獨簽訂和約。

美國作為凡爾賽體系的主要締造者和戰後歐洲均勢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它的拒絕使凡爾賽體系失去了一支重要支柱,從而導致凡爾賽體系從建立之初就出現了嚴重的結構缺陷。無疑美國對德的態度和幫助在納粹德國崛起之路上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而對於英法來說,對於德國的制裁更是尤為重要。英國一貫秉承均勢外交,作為英國自由黨領袖的勞合喬治為維護歐洲大陸的均勢,讓法德兩國相互牽制,認為法國比德國強大,英法沒有必要建立同盟,現在需要的是把德國重新納入歐洲大家庭,而不是過分壓制德國。

而另一方的法國,主張一切損失皆由罪魁德國承擔。其如意算盤是依靠在戰爭期間確立的與英美兩國的同盟關係,操縱新成立的國際聯盟組織,組建以法國為中心的歐洲安全網路,維持凡爾賽體系,確保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越地位,壓制德國的東山再起。

此外,法國憑藉著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地位主宰著歐洲大陸。法國在德國反對1920年國際聯盟決定的賠償金額為一千三百二十億馬克時,置之不理, 大有一種置德國於葬身之地的勁頭。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被推向對立面的德國

從重建戰後歐洲秩序來看,美國的退出使凡爾賽體系受到嚴重衝擊,維護戰後秩序的主要責任落在了英法肩上,兩國由於戰爭消耗實力受到極大削弱,在維護體系穩定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同時,在對德政策上的矛盾也使英法很難建立廣泛的合作。

德國自普魯士勃興以來,它的周圍一直是強鄰環伺,恰恰是這種力量對比的均衡才保證歐洲的總體和平。一戰後,英、法兩國實力大為削弱,在對待德國問題上,英法矛盾又很尖銳。因此,在德國重新崛起時,英法很難協調一致達成共識有效遏制德國。

再者,義大利一方面主張維持現狀,保持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主張修改凡爾賽體系,得到它未獲得的領土。義大利從凡爾賽體系的維護者演變為破壞者,加劇了歐洲局勢的動盪和體系的瓦解。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此外,蘇俄自體系建立伊始就被排斥在歐洲的國際體系之外。蘇俄歷史上一直是維持歐洲均勢的一支重要戰略力量。由於擔心蘇聯力量的強大和害怕喀爾什維克主義的傳播,在凡爾賽體系存在的20年裡,由於英法等國的排斥蘇聯未能在歐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凡爾賽和約》希望世界能夠和平。但是作為維持世界和平的該條約並不能真正地維持世界和平,第一部分的國際聯盟組織由於本身的缺陷並不能真正阻止大國發動戰爭也就喪失了該組織的功能。

第二部分對德國的限制,也只是暫時性的。由於沒有根本解決德國的自身問題反而由於對德國過分剝削成為了德國發動戰爭的理由。當20年後,德國重新武裝以後,國際社會也無能為力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最後凡爾賽體系把德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整個凡爾賽體系建立在報復和掠奪德國的基礎之上,從而使德國淪落到被奴役的境地。但,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德國不可能接受被奴役的地位。

日耳曼民族內部強大的生命力,使德國除了反對這個條約外別無出路。進而,修訂條約關於領土、經濟和軍事條款,擺脫凡爾賽體系的束縛,恢復德國的大國地位,被定為德國一戰後外交政策的必要目標。

《凡爾賽和約》,為德國發動二戰,提供了休戰的二十年!

在這種政策指引下,納粹上臺後的德國,一方面頻頻向被排斥在凡爾賽體系之外的蘇聯伸出和平的橄欖枝。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解除德國在未來東線戰場的威脅。

另一方面,希特勒摸清了英、法兩國妥協退讓、畏懼戰爭的心理,一再採取違反和約的冒險行動,而這些並未受到英、法兩國的阻止,從而更加助長了納粹德國稱霸世界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