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公元824年,是唐穆宗長慶四年。

這一年,唐朝著名詩人,也是我們的老朋友劉禹錫又被調官兒了。

這次,是從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刺史改成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刺史。從重慶到了安徽,畢竟離中原還是近了一點。

但對劉禹錫來說,他心中能夠施展拳腳的地方,就只有一處:

長安。

沒去到長安,哪裡都是他鄉。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帶著這種想法以及對朝廷快要“倒閉”的憂慮,他順長江而下的路途中寫下了很多詠史懷古的詩篇。就包括這一首名垂千古的《西塞山懷古》。

西塞山在哪兒?

在今天的湖北省黃石市,山體突出到長江之中,因而形成長江彎道,也是從重慶到安徽的必經之景。

之所以選擇西塞山懷古,也是因為這裡讓他想到了魏晉三國時期的一段戰爭。

我們先來讀詩,詩讀過,再聊這裡面的史實和典故。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唐代〕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從詩的第一句能看出來,劉禹錫面對西塞山,是懷想起了當初三國末期,西晉派當時的益州刺史王濬從成都出發,沿江而下滅掉孫吳的那一場戰爭。

兩個關鍵的地點,是益州和金陵,也就是今天的成都和南京,其間必經之路,便是這座長在江中的西塞山。

也因此,劉禹錫看到這座地標性質的西塞山,自然就聯想到了曾經發生在長江上的戰事。由此又想到了如今朝廷的墮落以及自己的處境,千萬感慨之下,寫下了這首《西塞山懷古》,懷的不僅是古,更是自己的生平。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開篇兩句點題“懷古”,寫明史事。

王濬建造的大船從益州出發,金陵上空自古吹噓的帝王之氣,也就黯然失去了風采。

據史料,王濬當時建造的樓船,其上以木頭築起城樓,每船能夠容納兩千多人。它的巨大尺寸和宏觀模樣也就可以想見。

在如今進攻之下,早已腐敗的孫吳當然抵擋不住,那所謂的王氣在其大軍之下,也不過是個笑話。

第二句仍然寫歷史,不過剪下的很好。劉禹錫並不寫西晉滅吳的具體過程,而是選擇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點。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第一,是東吳末帝孫皓佈置在江中的鐵鏈與鐵錐。還記得我初中第一次讀《三國演義》,讀到這種防禦措施是很有些魔幻感覺的。一個堂堂大國,怎麼能夠指望“死物”來為自己防守呢?

後來,當然也不出所料。王濬用火很輕鬆的破掉了鐵鏈,一路沿江而下,直取都城。這也引出了劉禹錫剪裁的第二點:孫吳投降。

一隻白旗,晃晃悠悠在石頭城裡面升起,宣告著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結束。很有畫面感,也很讓人感慨。

後面半首詩,劉禹錫從懷古轉向現實。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首先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人活著,總是免不了緬懷歷史。可歷史畢竟已經逝去,唯有青山綠水,萬古長存,成為人們紀念歷史的依靠。

這裡的“傷往事”,對應前面懷古的主題,而“山形依舊枕寒流”,則是說亙古不變的西塞山,仍然突出在長江之中,漠然看著這紅塵裡的變幻莫測。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最後兩句呢,則是自己與歷史的對比。

自己,是四海為家。西塞山,則是蘆荻蕭蕭。

劉禹錫因為變法失敗被貶官,在四處漂泊,一待就是23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連白居易都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

而曾經的金陵呢,恐怕比自己還要可憐。破舊的前朝營壘,野蠻生長的野草野花,歷史的塵埃將前朝的繁華奢侈完全掩蓋。

剩下留給後人的,唯有一座山,一條江。

還有那抹不去的哀思,那不被後人記得的歷史教訓。

劉禹錫很著名的一首詩,語文課本常客,僅有4句卻讓人感傷不已

這首詩很厲害的一個點,在於對孫吳的批判上面。

點出了孫吳政權安於“王氣”的不作為;點出了孫吳防禦措施的可笑;點出了孫吳急於投降的可悲。

說到底,還是在影射當代,希望唐朝的君主能夠吸取孫吳之教訓,奮發圖強,中興唐朝。

可惜,歷史沒有如他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