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作者:知北遊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一個野生的山海經愛好者,這篇文章作者是和我一樣靠愛發電的

知北遊老童鞋。

我們之前說了虞夏時期的“四海”你被四海八荒騙了嗎?其實真正的四海八荒恐怕連山東地界都沒出,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山海經》中記載的四海神。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一、山海經裡的海神記載

原文的記載是這樣的:

《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惟海神。

《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大荒西經》: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

《大荒南經》: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

“禺”的“”, 有時候也寫作“猇”,在古書裡右旁的“虎”形誤作“虛”,其實沒那個字,“”字古音與“號”同,所以在《大荒北經》和《海內經》裡寫作“禺號”。

他是黃帝十二姓中的任姓的祖先。《大荒東經》裡說黃帝生禺,而《海內經》裡說: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

我們在以前釋出的文裡也說過,“黃帝”就是“皇帝”,也就是皇天上帝,“俊”是他的名字,也就是舜或嚳,因為他是上帝,所以又稱帝俊、帝舜、帝嚳,其實他們是一個人,戰國時期把黃帝、帝舜、帝嚳硬給拆成了三個人,那是很錯誤的,因此弄得許多上古傳說成了一鍋糊塗糨子。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拋棄這些謬論,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山海經》。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禺號

二、北海神、東海神禺號、禺強父子

奚仲是薛國的祖先,薛國是任姓,《大荒北經》裡又說“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儋耳是禺號的兒子,也是任姓,很顯然,禺號就是任姓的祖先。

禺京就是禺強,“京”、“強”在古音裡讀音相同,是通假字。據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的意見,《海內經》裡說的禺號的兒子淫梁也是禺強,其實“淫”字應該作“涇”才對,在清華簡九《廼命》裡,“淫”字都寫作“涇”,《山海經》本是楚地流傳的文獻,它可能本是作“涇”,因為楚文字用之為“淫”,所以後人給改成“淫”。

“涇梁”的促音就是“京”或“強”。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又出來個“禺陽”,這個大概是最早見於南宋時期羅泌的《路史》,該書《疏仡紀·黃帝紀上》裡說黃帝的妻子嫫母“是生蒼林、禺陽,禺陽最少,受封於任,為任姓。”羅蘋注:“任出禺陽,而奚仲等皆任姓,有自來矣。”

可下面他又不稱“禺陽”了,而是稱“禺號”,說:“禺號生禺京、傜梁、儋人,京居北海,號處南海,是為海司。”羅蘋注:“禺京即禺強,或作偶,非。字音虞。郭為語龍切。《山海經》:‘黃帝生偶號,偶號生偶京’,又云:‘帝俊生禺號’,皆非。”他們也沒說禺陽是不是禺號,卻把《山海經》的記載一句“皆非”統統給否了。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還自作聰明地把“海神”改成“海司”,大概是想說是主管大海的人或官職,可上古三代時期哪裡有“海司”這樣的名稱?清代吳任臣《山海經廣注》裡認為“禺陽,是為禺號,生禺京、傜梁”,顯然是根據《路史》來的。

羅泌作《路史》,他兒子羅蘋給作注,這爺兒倆最喜歡調和諸說、聯想發揮,也喜歡更改古記、篡改古書,而且每每自作聰明,結果他們有很多真知灼見,也弄出很多糊里糊塗的假歷史。

羅氏父子把禺陽也當成黃帝的兒子,說成是任姓的祖先,也不顧《山海經》的記載了,《山海經》明明說著“黃帝生禺”、“帝俊生禺號”,而且也明白地記載著禺號是任姓的祖先,羅蘋卻給來句“皆非”——古書的記載“皆非”,你這些瞎編就“皆是”了?羅蘋還說“禺”或作“偶”,“禺”、“偶”固然可以通假,但是現在能看到的版本里沒有作“偶”的,“淫梁”也沒有寫成“傜梁”的,也沒有說禺號是“處南海”的,都是羅氏父子為了顯示自己看得多、有才學而徒增紛擾。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禺強

其實從讀音上來看,“禺陽”分明是“禺強”的音轉,“陽”、“強”都是陽部字,所以“強”音轉成“陽”,並非是禺號。《莊子·秋水》裡說北海神名“若”,不知道這個“若”是怎麼來的,別的古書裡也查不到,很懷疑這個“若”也就是禺強,“若”古音裡鐸部字,“強”是陽部字,鐸部、陽部入陽對轉音近。

再看看傳抄古文裡的“若”和“姜”很象,所以也有可能是“強”被通假為“姜”又訛成了“若”。因為“京”、“強”、“姜”在古音裡都是相近的字。

禺號、禺強名字裡的“禺”不知道怎麼回事,從讀音上講,“禺”和“後”在古音裡很相近,懷疑這父子倆都曾經當過某國君,所以稱“後號”、“後強”,就像“后羿”、“後益”、“後杼”之類的名字,“後”就是國君。淫梁(禺強)的兒子番禺當是“番後”,“番”是個國名,也就是“蕃”,《世本》說商的始祖契曾經居住在蕃,在今天山東的滕州市。

“番後”就是番國的國君,就像“夏後”是夏國的國君一樣。禺號、禺強父子可能本來一個統治北海的某地,一個統治東海的某地,後來死後被祀為北海神和東海神,《路史》把禺號給弄成南海神,是錯了。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不聽胡餘

三、南海神不聽胡餘

南海神是不聽胡餘,說他的樣子只是“人面”,下面應該寫脫了“鳥身”二字,看看北海神禺強、東海神禺號、西海神弇茲都是“人面鳥身”,他這裡只是“人面”顯然不對頭。

“不廷”本是個古老的詞語,在周代金文裡經常見,是指那些不肯到朝廷來歸附朝覲的方國,即不肯臣服者,如秦公鎛裡說“鎮靜不廷”,即鎮服靖綏那些不肯臣服的方國,或稱“不廷方”(毛公鼎),後世典籍也寫作“不庭”。

但是在“不廷胡餘”這個名字上,“不廷”應該是個氏名,可能是古傳的“大庭氏”,見《左傳》和《莊子》等書,因為“不”古通“丕”,《爾雅·釋詁》《說文解字》都說:“丕,大也”;“廷”、“庭”也是通假字,所以“不(丕)廷”也就是“大庭”,“胡餘”是他的名字。

有書裡說大庭氏就是炎帝,《左傳·昭公十八年》:“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孔穎達《正義》說:“大庭氏,古天子之國名也。先儒舊說皆雲:炎帝號神農氏,一曰大庭氏。服虔雲:‘在黃帝前。’鄭玄《詩譜》雲‘大庭在軒轅之前。’亦以大庭為炎帝也。”那實在是瞎聯絡,杜預注《左傳》就沒這麼說。“大庭”、“炎帝”、“神農”三者本來沒關係,但漢代以後這個說法很流行,人們也就這麼信了。

這個海神到底什麼來頭,實在是不能知道。

古人的名字有促讀有緩讀,這個“不廷胡餘”很可能就是古傳的黃帝大臣封胡,“不廷”的促音近“封”,“胡餘”的促音就是“胡”。前面說過,漢代人把大庭氏當成了炎帝,所以也認為“封”這個姓氏是炎帝之後,如《廣韻》裡說:“封,亦姓,望出渤海,本姜姓,炎帝之後”。

“封”可能就是“不廷”或“丕庭”的促音。《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裡有《封胡》五篇,班固注說是“黃帝臣”。古書裡還寫作“封鉅”,《廣韻》裡說:“封鉅為黃帝師”,就是這個人,“胡”、“鉅”也是音近的通假字。《管子·五行》裡說黃帝“得大封而辯於西方”,而奇怪的是“封”、“胡”、“鉅”古書裡都有“大”的意思,很顯然“大封”也就是“封胡”或“封鉅”。因此懷疑不廷胡餘也是黃帝的子孫而非炎帝之後,只不過後來被促讀稱“封胡”、“封鉅”演繹成了黃帝的大臣了。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弇茲

四、西海神弇茲

西海神叫弇茲,也是個人面鳥身的神。

這個神也來路不明,《山海經》裡沒有他的世系家譜。古代有座與之重名的山很有名,就是崦嵫山,看看朱起鳳的《辭通》就知道,“崦嵫”又作“弇茲”,是一個詞不同寫法。崦嵫山以前的古書認為是在甘肅天水,有人還認為崦嵫山就是焉支山等等,那不過是不明古代地域變遷規律的臆測,沒有什麼根據。其實東漢王逸在《離騷》“望崦嵫而勿迫”的注裡說得差不多是對的,他說:“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淵。”“崦嵫”也就是“弇茲”,“弇”是“揜(掩)”的本字,“揜(掩)茲”即日掩於茲,也就是日落於此的意思,表示大地的西極之地。

上面說過,虞朝的疆域最西就是到西海(鉅野澤)、流沙(泗水),夏朝的時候雖然已經向西超過這個界限了,但是西海和流沙仍然是他們西部疆界的標誌。《山海經·西山經》說:“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這個“海”顯然說的是“西海”,崦嵫山應該是位於西海(鉅野澤)東面的某座小山,古人見日落於此,所以才稱之為“崦嵫”。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

蒙谷又作昧谷,它應該就是在有緡氏的岷山附近,岷山又作山、蒙山,它既不是今天四川的岷山,也不是今天山東的蒙山,而是山東金鄉縣的某一座小山,在後世並非是很出名的高山大嶽,其實蒙、昧、昬都是音近的字,“昬”即“昏”字,《說文解字》說:“昏,日冥也。”也就是日昏之時,顯然蒙谷就是此蒙山下的某條山谷的名稱,古人認為日落於此,所以稱山為“昬山”,稱谷為“昬谷”,後來寫作“”、“岷”、“蒙”、“昧”等,有緡氏應該是因為居於此山而得名。

另外,很懷疑東夷的大國奄國也是因為它處在西方而得名的,“奄”和“崦”、“弇”都是音同的字,可能就是“奄茲”的省稱。

這個東夷國一直是商代的友好方國,據說從商王南庚的時候,商人就居住在這裡,直到盤庚的時候才遷到了北蒙的殷。而奄國一直是商人的死黨,所以商朝滅亡後,武庚聯合東夷叛亂,奄就是積極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周公東征的時候,就成了被攻伐的主要物件,最後被滅了國。

那麼就可以知道,西海神名“弇茲”,也是和崦嵫山的得名是一個意思,當虞夏的勢力剛抵達西海東瀕的時候,傍晚的時候人們看到的就是日落於西海之中,所以才稱西海神為“弇茲”。

《山海經》裡的四海神都是“人面鳥身”的樣子,實在讓人不好理解,這肯定是和鳥類崇拜有關,就象《海經》裡崇拜五彩之鳥鳳鳥、凰鳥、鸞鳥之類的,說上帝帝俊還下來和它們交朋友,可見是神鳥。

東夷大族少昊族是以鳥記官,秦人的祖先也是東夷人,《史記·秦本紀》裡說他們兩位先人孟戲、中衍都是“鳥身人言”,和四海神相似,顯然都是鳥崇拜的產物,具體有什麼更深刻的含義,現在已經搞不明白了。

【參考文獻】

《山海經》《孟子》《左傳》《管子》《莊子》《楚辭》《爾雅》《史記》《漢書》《說文解字》《春秋左傳正義》《廣韻》《路史》《說文解字注》《辭通》《殷周金文整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古文裡四海八荒其實沒出山東地界!為什麼海神都是人面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