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英雄史詩氣壯山河

遼寧觀眾反響熱烈——

電影《金剛川》:英雄史詩氣壯山河

遼寧日報記者 王臻青

電影《金剛川》自10月23日上映以來,引發觀影熱潮。記者從電影《金剛川》聯合攝製方之一——遼寧省委宣傳部瞭解到,目前,《金剛川》票房已達4。18億元。在《金剛川》熱映的同時,又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鏖戰長津湖》劇組已在北京舉行開機發佈會,該片也將在丹東取景拍攝。

丹東觀眾:我和爸爸媽媽流下了熱淚

在影片《金剛川》拍攝地丹東,市民觀影熱情高漲。記者從丹東瞭解到,該片首場放映以及每天晚5時至9時的場次觀影人數較多。據瞭解,觀影人群年齡在20歲至70歲之間,其中,有一些年長者在兒女的陪同下觀影。在這些觀眾中,既有集體觀影的人群,又有舉家前來欣賞影片的家庭。記者從丹東一家影院瞭解到,丹東港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50名民警集體觀看了電影《金剛川》。當看到大銀幕上出現熟悉的家鄉景物時,他們心情激動。熟悉的板栗樹、玉米地以及鴨綠江沿岸景色,出現在大銀幕上是如此親切。當影片中出現志願軍戰士為守住橋樑前仆後繼、不畏犧牲的場景時,觀眾席一片靜默,很多觀眾在擦拭眼角的淚水。“志願軍戰士以血肉之軀搶修戰火中被損毀的木橋,看到這裡,我熱淚盈眶,用心潮澎湃形容觀影過程並不為過。”民警張衷豪說。

在丹東另一家影院,影片放映結束,多名年輕人意猶未盡地站在影片宣傳海報前合影留念。市民陳巍攙扶著70歲的父母一邊討論劇情,一邊走出放映廳。她說:“家鄉丹東是一座英雄城市,我的爺爺奶奶經歷過那個年代。影片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歷史,感動得我和爸爸媽媽流下了熱淚。”說這些話時,陳巍的眼眶紅了。

瀋陽影評人:拓寬了軍事題材影片的拍攝手法

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著名影評人李東在《金剛川》首映當日就觀看了影片,他認為,這是一部史詩風格的影片,《金剛川》的故事核心源自真實的歷史事件,以“一條大河”搭建故事舞臺,用鮮活計程車兵個體形象與感人的英雄群像交相輝映,以犧牲、奉獻、無畏、崇高的感人事蹟生動詮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管虎的影像創作具有鮮明的“紀實美學”風格,比如,他善於用樸素的方式反映事件本質,善於運用電影的“寫實”和“記錄”功能,關注小人物,描摹大背景,反映大事件中的普通人,凸顯電影故事強烈的現場感和真實感。這些風格特徵在《金剛川》中趨於成熟,且得到了最佳化。

作為一部軍事題材影片,主創團隊在影片的敘事結構上大膽創新,採用了“多聲部復調結構”,針對一個歷史事件,分解出士兵、敵人、炮手不同視角。三種視角推進,情節多重交叉,交織呈現,內容上既有呼應、重疊,又有延展和開掘。好似一幅360°的全景畫,勾勒出整場戰鬥的立體畫卷。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豐盈、飽滿,步兵班長、炮兵排長、工兵連長、戰地通訊員……英雄群像感人至深。演員張譯的表演令人稱道,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十分準確,他的神情和動作精準,表演狀態投入、忘我。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聯合執導,體現了中青年導演團隊的協作精神,影片僅用兩個多月便完成了拍攝和製作,彰顯出中國電影的實力。

“紀實性空間”即對客觀生活自然空間原貌的再現。《金剛川》正體現了史詩大片“紀實性空間”的藝術魅力。《金剛川》在丹東鄉村選景拍攝,主創團隊選取與抗美援朝戰場相似的地貌、自然環境,比如:玉米地、樹林、山丘、河流……“紀實性空間”的營造為講好英雄故事提供了恰當的場域。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金剛川》主創團隊較好地處理了“大”與“小”“宏觀”與“微觀”“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在大歷史中找到小切口,在宏觀戰役中聚焦微觀區域性,在志願軍集體群像的刻畫上,該片獨具匠心,摒棄了臉譜式刻畫人物的方式,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人物心理與行為。《金剛川》的故事講得有層次、很立體、接地氣、不做作。影片既有主旋律電影的高立意,也有中國式大片的感人點,既能揮毫潑墨壯闊恢宏的歷史畫卷,又能以工筆細描具體的人物和事件,遠看是山川,近看是人格,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金剛川》在中國電影攝製方面進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為進一步開拓軍事題材影片的表現形式作出了貢獻。

電影《金剛川》:英雄史詩氣壯山河

電影《金剛川》拍攝現場。

【來源:遼寧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