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在古代,人們都把未出嫁的女子稱作“黃花大閨女”。為什麼要在閨女前面加上黃花二字來表示未出嫁的少女?而不是紅花或者紫花呢?

“黃花閨女”一詞,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不僅在古代,放到現代,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人人皆懂,意思主要是代指沒有出嫁的大姑娘。

一、黃花閨女的由來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黃花大閨女也稱黃毛丫頭、黃花女,年齡大約在16歲至26歲,在中國民間,通常把未出嫁、未有性生活的少女俗稱為黃花大閨女。

遠古時代的人,都是有紋身的,這相當於現在的身份證一樣,每個族群的都不同。並且,同族內部每個人的紋身也是有細微差別的,表示了每個人的年齡、地位、婚嫁等資訊。

古人發現雛鳥的鳥嘴都是亮黃色的,所以在給未成年女孩紋身時,就在女孩臉上嘴角旁紋上亮黃色,表示這是個未成年的雛,將小女孩最基本重要的身份資訊表示明白。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因此古代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就是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說明她還是一位名花無主的待嫁女子,那些蠢蠢欲動的公子哥可以放心大膽來提親。

然後文明時代慢慢發現進化,疼痛的紋身變成了貼花,位置也從易脫落的嘴角改變到平穩的額頭,但那抹亮黃色卻從未改變,流傳至今。

二、帖黃花習俗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古代婦女額前方的一種裝飾,也叫“花黃”。在過去的婦女喜歡用黃色的脂粉在額頭上描畫一些簡單的花鳥,小魚等形狀作為裝飾。這種習俗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成行於盛唐。

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南北朝時壽陽公主午睡在廊下,有梅花不經意間,恰巧落在了她的額頭,淺淺地印成梅花形態,眾侍女見狀都說好看至極。

此後壽陽公主就時常摘來梅花貼在自己的額頭,並允許宮女也可以佩戴。於是宮女紛紛仿效。這就是化妝界傳說的梅花妝的由來,也叫梅妝。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以後梅花妝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在找不到梅花時,就改用黃紙剪出花樣,貼在自己額前。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帖黃花的習俗。

由於這種裝主要在未婚女子人群流行。漸漸地,黃花閨女成立未婚女子的代名詞。到了近代,黃花大閨女成了婚姻中的衡量女人節操的代名詞。

貼黃花的習俗直到金、元的遊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後,才慢慢消失。未婚少女們雖然從此不再貼黃花,但“黃花閨女”一詞作為未出嫁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一直流傳至今。

三、為什麼叫黃花大姑娘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所謂黃花閨女,是指還沒婚嫁的女孩子,而且能保持貞節。從另一種意義上,也就是現在的處女。“黃花閨女”這種稱謂在我國十分盛行。

因為“梅花妝”的飾粉是黃色的,而採用這種妝飾的又都是未出閣的少女,少女出嫁以後就要改變裝飾,另作一番打扮,故古代民間有俗諺雲:“今朝白麵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

再加上“黃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品性的高潔。所以,後來就有人用在“閨女”一詞前面,構成“黃花閨女”一詞。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一方面表示少女還沒有結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靈純潔、品性貞潔。後來,這一用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久而久之,“黃花閨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詞。

同時,“黃花”在古代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因此,人們在閨女前面加“黃花”,不僅表示這個女子還沒結婚,而且說明這個姑娘品德高尚,心靈純潔,情操貞節。

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所以“黃花閨女”中的“黃花”指的就是菊花。

總之,“黃花閨女”這個詞彙,其含義經過多次演變後,最後終於定型,是指代那些待字閨中,等候出出嫁的處女,民間就以“黃花閨女”來指代未出嫁的少女。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