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到底去哪兒吃早點?我帶您找找

我跟您說實話吧,我也找呢。

怎麼這麼說呢,北京的早點大體上可以說有三個階段。

哪三個階段呢?

撂地攤兒,小吃店,連鎖經營。

我們小時候住衚衕的時候,甚至是很多老樓區的早點,都是撂地攤兒。

也就是一輛三輪車,拉著爐子,面案。

炸油條油餅。

兼賣豆漿,豆腐腦。

那時候沒有什麼小籠包啊炸糕什麼的。

都是清一色的油餅油條。

衚衕裡的老年人又鍾愛油餅。

我一直都不知道油餅和油條有什麼區別。

聽到老人說愛吃油餅的時候,總會想起郭德綱的那句梗。

“烙餅裹著饅頭,就著米飯的那麼吃。”

這不全是主食嗎?

看人家老人也有的說啊,是主食不假,那你為什麼還要今天吃米飯,明天吃麵條啊。

要是說主食都一樣,你就別換了唄。

後來特意和一個賣油條的聊過,他說,這個油條啊,沒有脆的地方。

油餅呢,因為薄厚不一樣,所以,就有薄的地方像是排叉兒那樣脆的地方。

所以,和油條的厚實吃著感覺不一樣。

呵呵,看來是隻有真正喜歡的才會有此感覺。

那時候,基本都是拿著盆,打豆漿,豆腐腦。

買油條油餅回家吃。

家裡一般有六必居的醬菜,或者是水疙瘩切好的鹹菜。

喝著豆漿,吃著油餅,就著鹹菜。

這是早先北京胡同裡的早點。

北京人到底去哪兒吃早點?我帶您找找

後來,外來人口多了以後,各地的早點都來到了北京。

就包括小籠包。

現在的小籠包滿大街都是。

開始的時候,也是地攤兒。

摞的一摞一摞的小籠屜。

一直在蜂窩煤爐子上煨著,隨時吃隨時是熱的。

這樣的地攤兒一般都有餛飩和豆腐腦。

這餛飩在北京和南方的也不一樣了。

據說是進京以後改良了。

為了適應北方人的口味。

人家南方的都是清淡的清湯餛飩。

而到了北京以後就變成了醬油色的混湯餛飩。

這豆腐腦也一樣啊,我看到很多南方朋友都是放糖吃的。

北京人還真的沒有這麼吃的。

都是習慣的放那個滷。

還有一種是清真的早點。

一般有燒餅夾肉,是夾牛肉哦。

羊雜湯。

也賣油餅。一般清真的沒有油條。

只是一個習慣,不知有沒有什麼講究。

反正吃了這麼多,沒見到清真早點賣油條的。

順便說一句,北京的清真回教的同志們很是講究。

好多又是小店,店主就挨那坐著呢。

您千萬別弄漢民的東西,說白了就是豬肉的東西進去。

要挨說的。

我就看到過一個遊客端著豬肉的泡麵,火腿腸進門。

讓店主給堵出去了。

清真的燒餅夾油餅叫做大套。

吃過嗎?呵呵,還是主食夾主食。

有意思吧。

漢民的老北京燒餅是芝麻燒餅夾紅燒肉。

啊,這可解饞了。

應該是受了肉夾饃的影響吧。

以前老北京的燒餅都夾豬頭肉,肘子。

後來也開始有紅燒肉了。

人家西安的肉夾饃是白饃,北京的就是芝麻燒餅。

說到燒餅夾肉,不得不提的是“驢火”

也就是河北的特色驢肉火燒。

北京人到底去哪兒吃早點?我帶您找找

這一吃食在北京也頗有一席之地的。

不知從何年開始進京。

反正在北京有無數的“驢火店”。

因為它的物美價廉,所以,不管是衚衕平民,還是在寫字樓CBD。

都能尋覓到他的影子。

“驢火”有兩種風格。

保定的是死麵的白火燒,而河間的是酥皮的油火燒。

保定的是夾熱的驢肉,河間的是夾涼的成品驢肉。

反正他們的驢肉都比較好吃。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嘛。

反正龍肉是沒有希望吃了,就吃點驢肉養生吧。

關鍵是解饞啊。

開頭的問話是吃嘛早點,就是一位天津朋友問我的。

他還撇著嘴說:“你們北京人真的那麼口味重嗎?早上炒肝,中午滷煮。包子還得是豬肉大蔥的。”

我問他:“帥哥,您不是相聲聽多了吧,離北京這麼近,你來看看不就完了。”

這又是郭德綱對北京早點的“詆譭”

說的是于謙的老爺子,一天到晚就吃腸子了。

其實,炒肝這種東西,北京人不是天天吃。

誰天天吃下水啊。

那也就是偶爾吃一兩次。

炒肝包子,一般也不會早上吃。

都是中午吃。

不知什麼時候,被訛傳為早點了。

還有一個被稱為重口味的,豆汁兒。

這東西被外面的人傳的神乎其神。

還有人說,北京人不喝豆汁就過不去。

沒有豆汁就上不了班兒。

這也太邪乎了。

其實,這豆汁兒在北京人的眼裡也就是一個早點的飲品。

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我作為一名北京人,喜歡豆汁是不假。

但是,一個月也就是喝一兩次。

如果說住在老市區的老人,天天喝還是有可能的。

越往後的年輕人越是沒有什麼興趣。

人家都喝奶茶咖啡。

誰跟一個發酵了的豆漿較勁呢?

所以,在北京,不喝豆汁兒的大有人在。

一個老式傳承下來的東西,以後誰還會在意他的存在與否呢。

我們北京人也犯不著為這一個飲品背上守舊的包袱。

我們其實很懷念這個可以在外面吃早點的時代。

一邊吃一邊還可以看看周邊的人和事。

可是,隨著霧霾的出現,環境的治理。

這種路邊攤沒有了。

早點逐漸的進入了店鋪。

開始是很多飯店兼營早點。

後來又開始有早點鋪。

專營早點。

反正,再想尋找路邊的炸油餅,是沒有了。

天津的朋友還擠兌我,說北京的煎餅太難吃了。

我說,我也找好吃的煎餅呢。

這真的不假。

原來在衚衕口有北京人出攤兒的煎餅攤兒。

不像現在是流動的車。

北京人出攤講究擺攤兒。

讓人一看就是固定的。

煎餅也是很像天津的風味。

那時候還有裹油條的,一般是和早點攤挨著。

油條現炸出來的,裹在煎餅裡面。

刷的醬我印象很深的是有醬豆腐。

現在的煎餅都不知是哪裡的口味了。

北京人到底去哪兒吃早點?我帶您找找

很多標著山東大煎餅,仔細想,我覺得山東煎餅也不是這個口味吧。

裹油條不多見了,大多是冒著油的薄脆。

難怪天津人會擠兌我們的煎餅。

和人家的真的沒有辦法比。

記憶中只有友誼醫院旁邊還保留著一個白頭髮老爺爺的煎餅攤兒。

他是自己炸的薄脆,很硬。

煎餅裡還放花生米,牙口不好的人慎用。

我奶奶就說,他家的煎餅味道不錯,就是比人家天津的硬。

是呀,他放了那麼多花生米能不硬嘛。

北京的早點最後都開始了連鎖經營。

隨著疏解整治,環境的治理。

小店再也沒有實力生存下去。

越來越多的被連鎖替代。

北京人也就開始習慣了進連鎖吃早點。

比如慶豐包子。

把北京人愛吃的包子炒肝做成了連鎖。

比如餛飩侯,也開始了連鎖經營。

比如護國寺小吃,遍佈京城的各個角落。

這些連鎖實力強,衛生好。

但是味道可能是流水線作業的緣故吧,使得其有些許的變化。

老一輩的人吃著覺得味道不對。

而年輕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人家以為他原本可能就是這個味道呢。

時間慢慢流逝,記憶總是會變。

作為一個北京人,我也在找我們最初的味道。

還剩多少呢?

您願意和我一起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