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歷史上對人物的評價往往只能根據記載,但這其實也會有失偏頗。況且人性是極其複雜的,有勇有謀又單純純粹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可能算是少數。大多數人,就如硬幣的兩面,有好有壞。那該如何評價這樣的人呢?

例如在典故臥薪嚐膽中的越王勾踐,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後輩們不忘初心,但易中天卻覺得他並非值得學習的英雄人物,甚至臥薪嚐膽這種故事也不要再流傳下去。這究竟是為什麼?越王勾踐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地方?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吳國與越國的世仇

《史記》中司馬遷描寫了越王勾踐的故事,說勾踐的祖輩原先是夏禹後代,但由於是庶出之子,因此封地只在會稽,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地區。

那時,吳國和越國是鄰國,歷史上有過很多摩擦,世仇積怨很深重。到了春秋時期,各國互相爭鬥是常事,吳國和越國也捲入其中。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聽說越王允常生病去世,勾踐剛剛登上國王寶座還未穩定,於是抓住這個時機向越國進行討伐。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本來,吳王依靠著強悍的兵力是能夠打勝仗的,但是勾踐策劃一場偷襲行動,導致吳軍沒有做好防禦而大敗,吳王闔閭在這場戰爭中也受傷,不久便不治身亡。

隨後,闔閭的兒子夫差即位了。夫差立志要替父親報仇,於是他厲兵秣馬要與越國有一場生死之戰。勾踐聽說了夫差要復仇之後,率先發動了進攻。在當時那個時代,打仗需要講求規矩,在吳國國王剛去世,處在國喪時期敵方是不能出兵的,否則會遭到世人唾罵。

越王勾踐的出兵不得人心,同時也讓吳國將士和百姓更加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最終在夫椒打敗了越國,也就有了接下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越王勾踐隱忍復仇

越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吳國趁機攻打越國首都會稽,眼看會稽就要被攻破了。越國的謀臣范蠡則向勾踐建議趕緊求和以儲存國家不被滅亡,勾踐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得答應求和。

越國使臣文種向吳國求和之時,十分卑微,願意成為吳王身邊的奴僕,妻子成為吳王的侍女,並且花巨資來收買吳王身邊的寵臣。

吳王打了勝仗,變得志得意滿起來,看到越國使臣如此卑微的求和,心裡十分滿意。在不聽從伍子胥的勸說下,吳王夫差答應了勾踐的求和。越國在低眉順眼的求和之下,總算是儲存了下來。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但是越王勾踐內心仍舊不服氣,他感受到內心的屈辱,因此也開啟了一段隱忍而立志的復仇之路。他將苦膽掛在門上,每日睡前都要嘗上一口,同時積極練兵、招納賢人、支援百姓農耕等。終於在二十年後,擊敗了吳國,一雪前恥。

正是越王勾踐這種堅韌的意志力,讓他經歷了二十年的隱忍和努力,最終達到了復仇目的。這種非常人的意志力是普通人很少能夠做到的,屈辱時能夠忍氣吞聲,但從來不忘記自己內心的志向,能屈能伸才成就了他的成功。這樣的越王勾踐,的確值得後人學習和敬仰。

但是在易中天眼中,越王勾踐卻不值得學習,這是為什麼?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越王勾踐的另一面

越王勾踐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他有臥薪嚐膽的一面,也有卑劣的一面。如在《吳越春秋》裡面記載了幾件小事,公元前496年,吳國闔閭進攻越國之時,本是勝券在握的,但越國最後勝出是由於勾踐想出了一個奇招。

他組建了一支敢死隊,讓其衝入吳軍陣營裡面,然後在吳軍還不清楚事情緣由的時候,這支敢死隊沒有殺敵而是自殺身亡,這導致吳軍更加摸不著頭腦放鬆了警惕,趁這個時候越國大軍攻入吳軍陣營中,從而大獲全勝。

這支敢死隊的成員之所以自殺,是因為勾踐威脅這些人,表示他們如果不自殺,其家屬就會遭到迫害,所以這支敢死隊只得選擇自殺。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還有另外一件小事,是越國鬧災荒時向吳國借種子,夫差聽到這事後便爽快地答應了,幫助越國度過了艱難時刻。

但是等到吳國遭災之時向越國借種子時,越國使臣文種卻建議勾踐送去煮熟的種子給吳國,勾踐贊同這樣做法,最後導致吳國種下煮熟的種子,顆粒無收,更多人餓死了。

從這兩件小事情,能夠看出越王勾踐陰暗、無情和狡詐的一面。但《吳越春秋》記載的故事真實性仍然值得探究,所以並不能完全相信。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但勾踐在滅掉吳國之後,他對自己手下的謀臣卻痛下殺手,范蠡因為提前離開而倖免於難,文種卻被他直接賜死。這一事實也的確能從側面反映出,越王勾踐有極其殘忍的一面。

因此,易中天對越王勾踐有另一種評價,他覺得越王勾踐所作所為超出了常人底線,並不值得人們學習效仿,而臥薪嚐膽的故事,也最好不要在傳播開去。

易中天:越王勾踐不值得學習,臥薪嚐膽的事蹟,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小結:

如果拿著“顯微鏡”來觀察任何一個人,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私自利、甚至陰暗的一面,只是出於道德、倫理和法律等的約束,這些陰暗的想法沒有付諸實踐罷了。所以,人無完人,歷史人物更是如此。

有句話說,聖人論跡不論心,用來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很合適。很多人都是矛盾體,擁有極高的成就但私德卻很差,或者在人生不同階段會發展完全不同的性情和行為。

但是,對這些人的評價也不應該片面,不能因為其過錯而否定其功績,也不能因其功績而忽略其過錯,而是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

所以,易中天講越王勾踐不應該被宣揚,應該是比較以偏概全的評價。臥薪嚐膽的故事仍然值得學習,學習那種鍥而不捨、頑強奮進的精神,而不是隱忍復仇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