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力爭今年新增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面積1500萬畝

2022年中國將擴大大豆生產,如何確保大豆麵積增長的同時玉米種植面積不會減少?

1月20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大豆、玉米都是旱地作物,一個是豆科,一個是禾本科,在耕地資源豐富的條件下,兩個作物年際間輪作,既利於種地養地,又有利於高產穩產,但是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兩個作物就有爭地的矛盾,這是個現實問題也是個難題。為推進玉米和大豆相容發展、協調發展,乃至於相向發展,做到魚和熊掌兼得,既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又要在耕作制度、種植模式上找辦法。

據潘文博介紹,2003年開始,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試點,透過改單一作物種植為高低作物搭配間種,改等行種植為大小壟種植,改作物連種為年際間的輪作,將傳統的間套種技術與機械化、標準化的種植融合創新,能高效利用光溫資源,充分發揮邊行優勢。比如兩行玉米間套四行大豆,通風透光條件非常好,玉米基本不減產,增收一季大豆。比如,2021年內蒙古包頭帶狀複合種植,平均一畝地的春玉米產量能達到802公斤,套種的春大豆產量能達到91公斤;河北藁城帶狀複合種植,平均1畝地的夏玉米能達到517公斤,夏大豆達到102公斤。全國的大豆平均單產水平130公斤左右。所以玉米沒有減,多收了一季大豆。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

2021年全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00多萬畝,模式現在已經基本成熟。下一步,將在適宜品種、適宜機具、適宜除草劑等環節進一步完善提升,最大限度發揮這種模式的潛力。這是今年農業農村部在擴大大豆油料生產中主推的最主要的技術措施

力爭今年新增面積1500萬畝

關於今年小麥生產,潘文博表示,去年夏收小麥質量總體較好,小麥的質量受病蟲害、收穫時期的天氣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去年小麥條鏽病、赤黴病防控及時,防控效果好,加之中後期天氣晴好利於灌漿成熟,沒有出現“爛場雨”,小麥質量整體是好的。主產區安徽一等麥的佔比超過85%,市場反應也可以體現出來,加工企業收購積極性高,收購價格好。但部分沿江地區是小麥赤黴病的病窩子,也就是這些區域常年赤黴病發生比較重,主要是受當地多雨潮溼的氣候影響。赤黴病發生重,嘔吐毒素可能就偏多。監測去年這一區域赤黴病的病穗率在30%以上的面積有100萬畝左右,佔全國小麥面積的0。3%左右。這部分小麥基本上都是定向收購,主要用於加工工業酒精,沒有進入食用環節或飼用環節。

潘文博指出,去年冬麥區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秋汛,小麥播期普遍推遲。據農情排程,冬小麥的播期雖然晚了一點,但面積基本落實,基本保持穩定。基層同志講,今年大部分小麥都能夠足墒播種,特別是常年一些播不下去的旱地麥今年也播上了,而且出苗較好,晚播麥的地塊加大了播量。今年11月份、12月份氣溫總體是偏高的,所以冬前的積溫偏多,小麥冬前生長好於預期。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晚播麥比例比較大,冬前的苗情長勢確實弱。專家分析,小麥的生育期比較長,迴旋餘地很大,過去也有播期推遲的時候,只要冬前播下去了,開春後管理措施跟得上,奪取豐收還是有希望的。

潘文博表示,要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按照中央要求,已經制定了保夏糧小麥豐收工作方案和技術預案,一開春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就把力量撲下去、壓下去,立足“早”字,抓好“促”字,增肥追肥、促弱轉壯,防病控草促健壯,千方百計奪取今年夏糧小麥豐收,為全年糧食穩定發展贏得主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