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唐濮王墓,一座違反家規制的墓葬

@秦楚刊號

當初誰也不會想到,大唐王朝的宮廷爭鬥會的硝煙會翻越秦嶺,瀰漫到了大鄖陽。

地名故事:唐濮王墓,一座違反家規制的墓葬

唐濮王墓,全稱為唐朝室李泰家族墓群,當地則俗稱為大李王墳、小李王墳。其在十堰市鄖陽區城關鎮東北不遠處的棒槌河畔的馬檀山(唐代稱馬山)。墓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因丹江口水庫庫區水位升高而被淹沒。

1958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考古隊調查時,首次發現墓群。1973年、1985年,有關部門對唐濮王墓中的4座墓進行了清理發掘,由墓誌銘文確定,墓主分別為第一代濮王李泰及其妻閻婉、長子嗣濮王李欣、次子李徽。唐濮王墓位處南水北調淹沒區,因此2006-2008年,又對該基群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勘探和挖掘。考古發現,有近十座墓待發掘,該家族墓地至少沿用了200餘年。

地名故事:唐濮王墓,一座違反家規制的墓葬

發掘發現墓中已有古代的盜洞,說明歷史上唐濮王墓已被盜過。現在發掘出土的唐王朝宮廷稀有珍貴文物仍有上百餘件,其中的金獅子、銀鳳冠、唐三彩龍頭杯、三彩龍形角杯、三彩盂、三彩花瓶等不僅色彩絢麗,造型瑰美,做工精細,而且都經精雕細琢,曲盡其妙。四墓皆畫有壁畫,人物花卉栩栩如生,頂部還繪有星象圖。

唐濮王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京畿長安之外的唐室家族墓地。這是一座違反家規制的墓葬。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異乎尋常的現象呢?其實答案就蘊藏在墓主人生前的經歷之中。

墓主人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李世明第四子,母親長孫星後。長孫後有三子,長子李承乾(太子),次子李泰(唐濮王),三子李治唐高宗)。

李泰自幼天性聰慧,才華橫溢,好士愛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鑑賞家,還主編了地理名著《括地誌》。由於李泰是“文德後所生”,且“聰敏絕倫”,深得祖父唐高祖李淵疼愛,更為父親唐太宗的“特所籠異”。史載寵冠諸王。

地名故事:唐濮王墓,一座違反家規制的墓葬

他一出生就被祖父唐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進封衛王,又被授予上柱國。作為秦王李世明的嫡次子,李泰日後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非從一品的嗣衛王,這對李世民父子來說是莫大的恩寵。貞觀二年(628年),年僅九歲的李泰被父親太宗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地多達22州。同時受封的第三子李恪(母親隋煬帝女楊妃),封地只有8州。

李泰一生受封頗多。按慣例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太偏愛,特許“不之官”。太宗不僅捨不得愛子離開自己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詔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武德殿靠近東宮儲君之地,唐玄宗即位之初曾在此殿聽政。可見武德殿是一個多麼重要敏感之地。因大臣魏徵極力諫阻未成其事。由於李泰寵祿過盛,屢屢遭到眾臣的進諫。但太宗溺愛仍然不減,更有甚者,貞觀十七年(643年),當太子李承乾企圖謀反而被廢黜後,太宗一度當面允諾將立李泰為太於。但因李泰在此事件中涉嫌謀嫡,先後遭到魏徵、褚遂良、長孫無忌等重臣的反對而作罷。朝廷重臣們還逼使太宗棄“不道”的太子李承乾和“凱覦太子之位”的李泰不用,而採取折中的辦法,改由晉王李治入主東宮。這樣一來,李泰已不可能在京都安身。於是太宗為了讓李承乾、孕泰、李治三個兒子能夠平安共存,只好採取隔離政策,改封李泰為順陽王,"徏居均州之鄖鄉縣(今十堰市鄖陽區)”。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泰晉封為濮王。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的永徽三年(652年),萬念俱灰的李泰死於鄖鄉,年僅三十三歲,就地葬人入鄖鄉馬山。高宗追贈其為太尉、雍州牧,諡曰恭。

按理李泰死後,應陪葬帝陵。因謀反被廢的原太子李承乾,在唐玄宗時,由其後人的請求都得以“陪瘞昭陵闕中”。然而李泰的待遇卻不同,不僅在生前被剝奪了為生父奔喪的權力,死後又被擯棄於異鄉。顯然這是當時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的殘酷性悲劇性的使然。這就使得唐濮王墓成為別離帝陵另處他鄉的孤墳。

隨著唐濮王墓的發掘,它給史料還增添了一個小插曲。《舊唐書。李泰傳》等正史記載:李泰為唐太宗第四子。而唐濮王墓中出土的《李泰妻閻婉墓誌銘》則稱:李泰為唐太宗第三子。這是怎麼一回事,是誰有誤了?

其實,誰也沒錯。此事涉於唐太宗的第二子李寬。《舊唐書。太宗諸子》記載李世民有14子21女,其中前四子為李承乾、李寬、李恪、李泰。而第二子李寬有明確的記載:“楚王寬,太宗第二子也,出繼叔父楚哀王智雲,早薨,無後,國除。”楚哀王李智雲,是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早在唐朝建立前已卒。從史料可知李寬曾經過繼於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承繼香火,襲其楚王爵位,被封為涼州總管、司徒,但不久後病逝。如是,李泰就從第四子變成第三子了。

請加關注

@秦楚刊號

隨時瞭解更多相關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