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小老鱉說娛樂。舒乙曾經談過的一個經驗就是:做一切事情都要抓緊時間,因為很可能就在這一兩天裡,一些重要工作就會失去線索、失去頭緒。《人民日報》在它的文藝版上開了一個專欄,連載《老舍的童年》,編者要求舒乙加一個後記,他就寫了一個很短的後記,題目叫《別遲疑》。在這篇文章裡,舒乙把自己採訪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訓說了出來: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務必抓緊時間,你務必以搶救的精神來對待,否則會很後悔。舒乙舉了三個例子:一個是三個月,一個是三個星期,一個是三天。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什麼意思呢?有三個人,第一個人是老舍先生比較近的親戚,已經是個老人了。他晚年在北京的一個養老院裡。舒乙知道以後就趕快去,到了那兒人家說他三個月前去世了;後來他又得知老舍先生的一箇中學同班同學還健在,而且知道他的很多事,他正住院,舒乙就趕快去,哪知道他三個星期前去世了;再後來據說可能在現在的土城的西北角,就是薊門燕樹那個地方,可能有他奶奶家的後代住在那兒。我星期天騎著車就去了,整整一天,到了黃昏的時候,對面來了一個農民,揹著一捆稻草。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舒乙起快上前去打聽,這才知道他要找的這家已經搬走了。後來在這個農民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這一家人,但一進門就傻了,家裡的人都戴著孝,舒乙要找的那個老先生是個老農民,他小的時候確實是老舍的一個朋友,三天前剛剛去世。哎喲,當時舒乙特別難過。老太太一個人躺在床上,精神非常不好。她告訴舒乙了一個特別驚人的訊息,說這個老農民識字,記日記,記了一輩子日記。她記得那日記裡頭有老舍的一些事。舒乙說趕快把日記看看,她說,她的兒女不知道這個日記還有用,已經在頭一天給燒了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因為很多作家年歲都很老了,甚至於他們的家屬都很老了,所以要抓緊時間做些收集和整理工作。因為舒乙在主持現代文學館日常工作的情況下,有很多伴隨而來的故事,見了很多很珍貴的東西,手稿、書信、日記、藏書或者文物。這個收集過程本身帶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而那些文物本身也有故事,那是很活的、很鮮亮的材料。這些東西要用比較活潑的文筆,非常科學、非常準確地把它們寫出來,那肯定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舒乙就這樣做了,寫了一些文章。發出去以後,非常受歡迎,一些報紙也覺得這樣的欄目很值得長期辦下去,讀者也覺得很好——因為這都是很新鮮的事情,有很多不為大家所知的故事,而且念起來文字很活潑、很準確。這項工作持續了一個很長的時間,有好幾年吧。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小編看到舒乙寫的有關“老舍之死”的文章後,心裡也感到特別沉重。舒乙曾說是把這個事情分成兩半來看:一半是很帶有感情色彩的,因為他畢竟是自己的父親,他的死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沉痛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始終把這個問題當作大的社會問題來對待,因為“老舍之死”存在很大的謎團,包括過程是怎麼回事,它的影響、意義和教訓是什麼?這些東西應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而且應該給大家解釋清楚。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舒乙覺得作為後代,有責任把這件事搞清楚,要客觀、科學地去分析。1984年舒乙寫了一篇文章《再談老舍之死》,問題是由臺灣作家引起的。他到臺灣去訪問,他們對老舍之死很感興趣,就像他們十多年前那樣。但是他們的觀點很陳舊,內地已經解決十多年了,他們卻不知道。當然,我做了比較客觀的解釋,但是沒有說服他們,舒乙走了以後,他們發表文章說,恐怕老舍先生是他殺。於是我就寫了篇比較長的文章,寄到臺灣去,同時也在內地發表了。文章利用這十多年補充上來的材料對這一問題又做了解釋。這之後,疑問很快就平息了。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在這篇文章裡舒乙主要談了四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是由冰心先生的談話引起的。冰心先生說:我知道你爸爸是怎麼死的,他是自殺,是跳河。她說,你去看他的作品,凡是好人都是自殺,凡是自殺都是跳河。於是舒乙就去翻去找。確實,她對父親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因為他們是知根知底的老朋友。作品畢竟是作家腦袋裡的東西,它同作者有一種潛在的聯絡。第二個層次就是翻閱他早期的小文章,這些小文章現在看來很重要,因為這裡面表現了他的生死觀。1942年過詩人節,他寫了一篇文章《詩人》。

他是舒乙,收集父親老舍生前資料體會到時間,出了作品《別遲疑》

在這篇文章裡他談到:什麼叫詩人?詩人平常可能非常狂傲,穿衣服不注意,不合時宜,大家都在歌舞昇平的時候,他會說兩句大家不高興的話。但是詩人一定在民族、社會有困難的時候來身諫,投水殉難。舒乙覺得他是在說自己的生死觀。同樣,1944年,日本人要包圍重慶,重慶亂了,大家準備繼續往西跑,朋友問他怎麼辦?他想都沒想就說“北邊是滔滔的嘉陵江,那兒就是我的歸宿”。這個話很快就傳到重慶,很多人都來問他:“此話當真?”他給王冶秋先生寫了一封信,說:“這是真的,我看不出繼續往西跑有什麼用,也不知道往哪兒跑,好在嘉陵江又近又沒人攔。”第三層次,他要身諫、投水,一定有他的判斷在前頭。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到這了,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是小老鱉說娛樂原創文章,禁止抄襲轉雜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