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產業距離真正實現“以竹代塑”有多遠?

隨著國人環保意識的增強,低碳、可再生的竹製品開始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而“以竹代塑”也成為竹產業內近年內一直倡導的“主題”之一。

此前,國內就有相關政策提出,到2025年,商品零售、電子商務、外賣、快遞、住宿等重點領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現象大幅減少,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迴圈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000萬個。

竹產業距離真正實現“以竹代塑”有多遠?

同時,聯合國有關報告指出,全世界總計生產出的90億噸塑膠製品中,被迴圈利用的只有9%。尋找塑膠的替代品成為重要課題。

值此之際,竹子作為一種草本植物,能在3至5年內迅速成材,並且一次種植可多次利用,是理想的生物質資源。且經過精細加工,竹子成為低碳、可再生、可迴圈利用的優質材料,為一次性和耐用型塑膠提供了替代產品方案。

竹產業距離真正實現“以竹代塑”有多遠?

目前,業內也有不少竹木企業在大力發展“以竹代塑”專案,以順應綠色經濟發展潮流,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例如,去年,業內著名的竹木企業——龍竹科技“棄A留北”,終止轉板後,就表示,終止轉板是基於公司未來發展及竹產業政策考慮:“公司為推進 ‘以竹代木、以竹代塑’戰略發展規劃的實施,正集中公司現有研發、人力、資金等各種資源加快推進以竹吸管為主的竹快消品業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等工作。公司已完成竹吸管技術論證、竹吸管新產品鑑定等工作,並積極推進與竹吸管相關智慧財產權體系構建、竹吸管的市場測試等工作。”

這不難看出,業內竹木企業對“以竹代塑”前景的看好。此外,業內也有不少研究團隊推出竹木類新型產品,以替代相關塑膠製品,從而推進“以竹代塑”的程序。

竹產業距離真正實現“以竹代塑”有多遠?

例如,中山大學教授戴武軍介紹,他們所在團隊已針對“以竹代塑”新材料進行了研究,竹編包裝袋、飯盒、水杯,及物理法碳化成形竹刀叉勺(正建產線);竹微絲複合包裝瓶、桶代替各類包裝塑膠瓶、桶(正產業化研發),以90—95%竹編+5—10%高分子輔料複合而成。同時,開展了碳化竹編基複合管、 竹編複合管、代替塑膠波紋管、塑膠鋼帶管 等研究(已投產),以碳化成形竹編+竹絲竹片、沙石、少量水泥 或 高分子黏合劑等,複合製造碳化竹編基複合管或竹編複合管,代替塑膠波紋管、鋼帶波紋管。

另外,也瞭解到,“以竹代塑”竹碳中和新產品——複合竹瀝竹碳素土壤改良劑(已投產),用“以竹代塑”、竹編無醛建材的下腳料,制提取竹瀝、竹碳,再以竹瀝、竹粉、廚餘垃圾、農業種養殖廢料等,經生物學定向反應,與竹碳素配比,改善土壤物理、化學、生物性狀,改良調理板結、重金屬汙染、酸化、沙化土壤,緩釋肥效,治理霧霾,平衡酸鹼、涵養水分,提升有機肥力。

竹產業距離真正實現“以竹代塑”有多遠?

據相關報道瞭解到,在國際竹藤組織48個成員國中,有近40個國家通過了禁塑令或限塑令。很多企業已開始生產竹產品替代塑膠產品。我國有著豐富的竹資源,且業內的相關企業與研究機構也一直致力於推進“以竹代塑”的程序,如一次性竹餐具、竹托盤、竹吸管、汽車內飾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出現並大範圍應用。

但是,當前竹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戰:如相較塑膠製品,竹製品價格比較高,竹製品加工技術有待提高等;以及部分竹製品由於易黴變、使用壽命短等原因,並沒有完全打入消費者市場。

可見,“以竹代塑”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距離其真正替代塑膠製品,或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還有著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竹產業距離真正實現“以竹代塑”有多遠?

塑膠製品被濫用,難以降解,微塑膠隨著食物鏈進入人體,威脅人類健康。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50 年,我們的海洋中含有的塑膠可能比魚還多,因此限塑禁塑是大勢所趨,而用“以竹代塑”是綠色發展的好途徑。同時,未來的竹產業發展方向,可以透過科技創新,實現以竹代塑、代木、代棉、代鋼,助力碳中和,實現鄉村振興。

也因此,“以竹代塑”是未來發展大趨勢,我們不妨多點期待,在未來見證“以竹代塑”多方面、大範圍的落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