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橋話畫:趙喦《八達遊春圖》鞍馬人物傳世佳作

文章來源於畫家邱漢橋新浪微博

漢橋話畫:趙喦《八達遊春圖》鞍馬人物傳世佳作

《八達遊春圖》,五代·後梁,趙喦,絹本,縱161釐米,橫103釐米,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名畫鑑賞

《八達遊春圖》描繪了宮廷貴族、官員打馬球的玩樂場景。畫中共有八人,中間一人正高舉鞠杖,欲抽打運行於空中的馬球。其餘七人分為兩組,分別圍繞在這個舉杖騎士的周圍。

此圖名為“八達遊春”,“八達”指的是晉朝的名士光逸、胡毋輔之、謝鯤、阮放、畢卓、羊曼、桓彝、阮孚。“達”,是指他們在精神上達到老莊的玄遠境界,在行為上縱情背禮,狂誕不羈。此八人的主要活動時間是兩晉之交,東晉時期他們偏安江東一隅,常輪流坐莊,飲酒放誕,高談闊論。

在《八達遊春圖》中,畫者並沒有選擇對此八人放浪形骸的乖張之氣進行表達,畫中的八個人穿戴整齊,神態端莊,置身於臺閣假山、垂柳芭蕉當中,悠然地打球遊玩。趙喦選擇了這一情景進行描繪,很顯然與唐代盛行打馬球的娛樂風俗有關,唐代帝王、貴族當中均不乏擅長馬球運動的高手。另一方面,趙喦在後梁身為駙馬,當時的梁太祖正好有八位王子,這八人平日中的娛樂情景是趙喦所熟悉的,所以“八達遊春”中所塑造的八人形象也許就是以這八位王子作為原型的。

漢橋話畫:趙喦《八達遊春圖》鞍馬人物傳世佳作

唐和五代繪畫作品當中,以魏晉時期高人逸士的形象或典故為題材,能流傳至今的,還有晚唐孫位所繪的《高逸圖》。《高逸圖》也是畫晉代的名流逸士,是以稍早於“八達”的“竹林七賢”為主題的。孫位在畫中同樣將士大夫們置身於蕉竹樹石間,但在人物的塑造上,則忠實於史籍當中所記載的“蔑禮法而崇放達”的形象特徵,描繪了他們坐於花氈上,解衣盤礴、野逸率真的狀態。《八達遊春圖》、《高逸圖》兩圖所畫湖石,都使用了皴擦技法,並加以水墨渲染,以此來表現山石的肌理和陰陽向背,由此我們可看到水墨山水畫技法在晚唐和五代的出現以及其日趨成熟的發展狀態。趙喦在《八達遊春圖》中,對人物、鞍馬的描繪,精工謹細,形象生動,神態畢現,我們又可從中一窺晚唐、五代時期人物畫、鞍馬畫的精彩面貌。

畫趣拾珍

這幅畫的作者趙喦會不會就是畫中的一員呢?他可不是位普通的宮廷畫家,他是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907一911年)的駙馬都尉。畫史上說他最擅長人物畫,現在存世的除了這幅《八達遊春圖》外還有一幅《調馬圖》,被元代大畫家趙孟稱讚“趙由所畫此圖,深得曹韓筆法”,將他與唐代大畫家曹霸、韓幹相提並論,從這幅《八達遊春圖》的人馬來看,這種評價並非沒有根據。這位駙馬,除了喜好繪畫之外,還是個熱情的收藏家,經常請當時的名畫家如胡翼等人到自己家中一起品評畫跡的優劣,不過不好的是,如果他們覺得是中品以下的畫,便會“指示令醫去其病,或用水刷,或以粉塗,有經數次方合意者”,這對於古畫真實面貌的儲存,可是個不好的習慣。

漢橋話畫:趙喦《八達遊春圖》鞍馬人物傳世佳作

趙喦在《八達遊春圖》中描繪了在苑囿中假山旁邊幾片支出的棕櫚葉子。棕櫚,現在是一種城市美化常用的熱帶植物,而出人意料的是它在古代就已經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透過這幅畫,可以確定古人在五代就已經在苑囿中種植棕櫚樹了,而且是種植在假山的旁邊,造景所用,看來古人對於苑囿的景觀佈置也是相當的用心,立意相當的高雅。在古代文獻中,對棕櫚的記載還要早於五代,傳說大概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已有棕櫚,周朝人可能已經開始利用棕櫚葉鞘的天然纖維,以縫製羔羊皮襖了。何況,當時在浙西與皖南山區以及南方各地,野生棕櫚時有可見。

大約在公元前3至5世紀成書的《山海經》也對棕櫚的分佈有多處記載。如《中山經》、《西山經》、《北山經》等。東晉郭璞注為:“棕樹,高三丈許,無枝條,葉大而圓,叢生梢頭,實皮相裹,上行一皮者為一節,可以為繩,一名並櫚。”他對棕櫚形態的描述,特徵鮮明,記敘準確。根據今人對《山海經》的研究得知,除南方以外,當時棕櫚的分佈,己遍及長江和黃河流域。學術界普遍認為,地球氣候曾週期性地出現年平均氣溫明顯上升或下降的時期,受自然選擇作用,棕櫚的分佈北緣,有時會向北推進,有時會向南退縮。成年的棕櫚能夠開花,宋人把整個帶苞片的花序,稱為棕筍;或形象地稱之為棕魚。《東坡詩注》提到棕筍可以飲食。蘇東坡曾寫送棕筍與殊長老詩,中有“贈君木魚三百尾”之句。陸游則稱“並櫚子嫩供飯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曾經提到過,他認為棕筍經過用蜜用醋加工,毒性便能除去。

漢橋話畫:趙喦《八達遊春圖》鞍馬人物傳世佳作

棕櫚又是一種詩情濃郁的植物,在詩歌中經常被提及,展現一種朗闊清冷的詩意。李白的《雜曲歌辭獨不見》中說:“風催寒棕響,月入霜閨悲。”岑參的《登嘉州凌雲寺作》中說:“迥曠煙景豁,陰森棕楠稠”,又在《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中說:“題詩芭蕉滑,對酒棕花香”。王昌齡的《題僧房》中說“棕櫚花滿院,苔蘚入閒房”。白居易《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寫到:“盧橘子低山雨重,棕櫚葉戰水風涼。”賈島《送獨孤馬二秀才居明月山讀書》寫到:“棲鳥棕花上,聲鍾礫閣間。”

杜甫甚至有一首專門借棕櫚抒發內心情懷的《枯棕》:“蜀門多棕櫚,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剝甚,雖眾亦易朽。徒布如雲葉,青黃歲寒後。交橫集斧斤,凋喪先蒲柳。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嗟爾江漢人,生成復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嘆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黃雀,側見寒蓬走。念爾形影幹,摧殘沒藜莠。”對於古人而言,種植在庭院的棕櫚寄託了人生際遇的種種情懷,或閒適、或悠遠、或悲慼、或寒涼……一樣的棕櫚,不一樣的情懷。這些詩句記錄了面對花草時,詩人們的所思、所想、所感,引發的人世間蒼涼悲遠的情懷。花木扶疏的世界背後,是一個漫漫詩情畫意的世界。

名家小傳

漢橋話畫:趙喦《八達遊春圖》鞍馬人物傳世佳作

趙喦,五代 後梁畫家,名霖,後改本名,字秋巘,陳州(今河南淮陽)人,生卒年不詳。太祖朱晃朝(907-912)駙馬都尉。末帝朱瑱朝(913-923)為戶部尚書租庸使,與張漢傑、漢倫等居中用事。善繪事,精鑑賞,富收藏。唐末亂世,不惜重金收集名畫五千餘幅。為人謙和,禮優畫士,有“趙家畫選場”之稱。平時縱覽收藏名畫,耳濡目染畫藝日進,所畫人馬格韻超絕,非尋常畫工所及,為世稱道。據史載,後梁亡,趙喦走許州依溫韜,被溫韜斬其首獻後唐莊宗李存勗(923-926)。

有《漢書西域傳圖》、《調馬圖》、《臂鷹人物圖》、《五陵按鷹圖》等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調馬圖》卷,絹本,設色,縱29。5釐米,橫49。4釐米,人物和駿馬神態生動,運筆勁練而微有波磔。此圖曾經宋代內府,元代曹知白,明代何元朗、徐乾符、項元汴,清代裴景福及近代龐元濟等人收藏,《宣和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書畫記》、《壯陶閣書畫記》等著錄,現藏上海博物館;《八達春遊圖》軸,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