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原創

記者 / 蘇琦 張姝欣

編輯 / 魏佳

從昨晚開始,“對罵群”火了。

一名土生土長的蘇州姑娘,昨晚莫名其妙的被拉進了一個蘇南蘇北互罵群。裡面的對罵又狠又戳,她默默將群遮蔽。不到8小時,類似的對罵群鋪天蓋地的席捲了各大社交網路,等她再想點進群裡時,才發現她因為沒有發言而被請出了群……

這反而激起了她的鬥志,一氣之下加入了十個“對罵群”……

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以下是她的自述:

“對罵群”據說源自NBA“騎士”與“勇士”的開賽,雙方球迷專門建群罵戰,其中一些球迷甚至“創作”出RAP、BBOX,激烈的罵戰過程還被網友錄成影片在網上廣為傳播。

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隨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籃球VS足球對罵群”、“肯德基麥當勞對罵群”、“南方北方對罵群”、“長髮短髮互撕群”這種以興趣、生活習慣、外貌、地域等為爭吵話題的“對罵群”在微信中流行起來,在群中陌生的網友根據話題對罵,甚至進行人身攻擊。

我先問了問大家都是怎麼進群的,大多數人說是被朋友拉進群的,

但只要你加上一個群,就會衍變出好多個群。

我最先被朋友拉進了一個直男直女對罵群,結果等我採訪完,已經不知不覺身在八九個群中了。

群中可謂是“敵友不分,一片罵戰”。沒人問你是不是真的直男或者直女,但有人問“走程式還是直接噴”,部分“對罵群”甚至有明確對罵的要求:

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至於群成員,大部分都是學生和年輕上班族。一位自稱重慶周潤發的群友認為,“大多是學生吧,不好好讀書年輕浮躁,我惱火的時候也挺想罵兩句的,但是絕不能影響做事(工作)。”

如果你是覺得群名有意思才進群,那就太幼稚了。因為群名是隨時會變的。

比如,我加入的“南方VS北方互噴群”最後變成了“專一VS花心對噴群”,同一撥網友在群中又重新開吵。可能是大家覺得累了,想換個話題再來吵。

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聊久了,群名還會往無關的方向轉變,比如“互懟群”變成了“嬌喘群”,各種打擦邊球的句子開始往外蹦,群中心也由最會罵的人變為了最會社交的人。

不少群還將群名往積極向上的方向改,比如“王者榮耀和lol互罵群”改成了“和諧社會,你我有責”。有群友說:“人為了更好的生存要永遠保持好奇心、求知慾,忠誠不存在人的基因裡。”

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至於群成員,大部分都是學生和年輕上班族。

一位自稱重慶周潤發的群友認為,“大多是學生吧,不好好讀書年輕浮躁,我惱火的時候也挺想罵兩句的,但是絕不能影響做事(工作)。”

進群的,也不全是為了罵人。

有人進群是為了收集表情包,有的是為了學花式罵人,還有的是純發洩,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喪文化,見到這種群就想去懟兩句。但大部分人都是湊熱鬧的,進群不吭一聲從頭聽到尾,和看打群架的是一類人。也有不少人帶著進群就要罵人的心理預設,一開始是開玩笑的罵,罵著罵著就有人開始較真。

不過,很多的網友並不會將網路上的罵戰當真,很多人罵戰之後可以“一笑泯恩仇”。還有人開始在群裡互罵,然後倆人加好友進行私聊。“今天其實有4個加我好友的,一個是想罵我,其他就是想聊天。”一名群友說。

那麼,建群的人是怎麼想的?

一名網友講述了他從建群到失控的裂變爆炸過程。

本來只是4人的聊天小群,後來被朋友帶跑偏了,覺得互罵群比較好玩想試試,就開始各自拉人,他自己也將群二維碼發在了朋友圈拉人,“單純覺得好玩”,一上午群就到了352人,群名也改了。

但後來發現漸漸控制不住了,人數爆炸,資訊爆炸,一開始還會將一些沒底線的人踢出群,最後不想管了,群主轉讓了事。

“沒管理的話會很亂,我感覺這種群長久不了。這個風頭一過就會消失,沒有營養。”他總結道。

其實不好控制的原因在於,大多數理解錯了發洩,發洩不等於沒底線。有人覺得這種發洩方式比打群架好的多,他嗤之以鼻:既然都互罵了哪來的文明。

目前,微信方面已釋出《關於微信群聊內文明對話、理性表達的規範與建議》,稱:將根據使用者投訴提交證據進行核實,如舉報內容存在違規,將立即處理。對個人帳號,將會進行包括但不限於封停功能、限制登入處理;對微信群明確存在整體惡意的,將會實施限制群功能(封群)處理。”

對罵群為什麼火了?

“對罵群”為什麼會火?

澳大利亞作家路絲·韋津利在《髒話文化史》中認為,罵人是一種社互動動行為,這有三層意義:

第一是與自己互動,罵人並沒有特定的物件,而主要是宣洩自己的情緒;

第二是有目的性地罵,旨在報復或者達到傷害別人的目的;

第三,罵失去了攻擊或者宣洩的作用,而更多的是為了加強語氣,以達到增進感情等目的。

他還指出,有目的的罵,通常只發生在自己認識或有過節的人之間,而見人就罵,屬於無目的型,主要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與自己互動。

在採訪前,我也以為這次事件和發洩、社交有關,但在採訪的過程中,他們回答卻常常與“沒事做”、“消磨時間”、“無聊”、“跟風”有關。

如果說一個群名聚集了一類人,一個群建起了一個虛擬的小眾群體狂歡的世界,我們最後還是要離開鍵盤迴到正常生活。

關於這個群能不能長久,被採訪物件都難得統一了:不看好。

採訪結束,一位群友對我說:“不吹牛啦,下班了,愉快的週末來了。”

退完所有的群,我的腦子裡只剩下一個詞: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