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貪防腐上,唐太宗是一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手

在治貪防腐上,唐太宗是一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手

唐太宗居安思危,意欲使唐王朝長治久安。他虛懷若谷,善於納諫,在他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忠誠正直、直言敢諫的智謀之士,如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共同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實,唐太宗作為封建帝王,不同凡響之處頗多,仔細讀讀《貞觀政要》,就會發現唐太宗還是一個做思想工作的好手,他對臣子們所講誡貪鄙的話語,引類連譬,樸實誠懇,耐人尋味。

以性命之重妄受財物是愚蠢之至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人們擁有寶貴的明珠,都會倍加珍惜,妥善保管,不會用它去彈射鳥雀。人擁有生命,跟明珠相比不知要珍貴多少倍,但是,卻有人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去非法獲得金銀錢帛,這是以身試法,將受到法律的嚴懲,會丟掉生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輕易地浪費它去獵取鳥雀,何況對人來說最寶貴的生命呢,怎能用它來換取財物?!這是對生命的極端不尊重和不珍惜。他告誡群臣,若能“備盡忠直,益國利人,則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榮,遂妄受財物,贓賄既露,其身亦殞,實可為笑”。只要忠心耿耿,盡職盡責,有益於國家,利於百姓,自然而然會得到相應的官職和爵位;否則的話,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榮華富貴,收受贓物賄賂,行為暴露以後,只有死路一條,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可笑。

唐太宗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將人之生命與明珠作比附,明珠貴重,所以擁有它的人視若珍寶,小心翼翼予以收藏,更不會用它作彈擊打鳥雀。現在有人竟然以身家性命作工具去賺取不義之財,是對生命的褻瀆和輕賤,不知輕重,不可理喻,頭腦混亂,愚蠢之至,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這個比喻非常貼切生動,很容易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而且能說進人們心裡去,讓人心頭一震:遇到此類事情,要仔細掂量掂量,到底孰輕孰重,哪是最應該珍重對待的,哪是應棄之如敝屣的,要心中有數,有強大的定力,作出正確的取捨,決不能自輕自賤。

貪賄之人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貪婪之人不知道如何愛惜財物。像五品以上的官員,居於高位,俸祿豐厚,一年的正常所得,數目非常大,可以說衣食無憂,應有盡有。但有人尚不滿足,接受別人的賄賂,數目不過幾萬,然而,一旦醜行暴露,就會被革去官職和俸祿,原來所擁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這樣的人,哪裡是愛惜錢財呢?完全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唐太宗還舉了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公儀休嗜魚不受魚的故事來警醒臣僚,大意是公儀休很喜歡吃魚,有人投其所好給他送魚,但他從來不接受別人進獻的魚。他的理論是,別人送魚給我是有求於我,如果我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事情,難免會做一些違法的事情,如果做了違法的事情,就成為罪人,再想吃魚就不由自主了。現在有官職,有俸祿,完全可以買魚吃,而且能長長久久,永遠都能享受魚的美味。唐太宗總結道,國君貪婪,必定亡國;臣子貪婪,必定喪命。

唐太宗所言並沒有唱高調,空講道理,教育群臣如何重義輕利、公而無私,而是設身處地講道理。大家位高權重,僅僅是工作所得就已經很可觀了,維持高品質的生活沒有絲毫問題;如果接受非法之財,區區數目,也屬於違法行為,事情敗露後會受到嚴懲,身家性命不保,原來所擁有的一切也都化為烏有,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悔之己晚。而像公儀休之人可謂最具智慧,分得清利弊得失,知道什麼才是最值得維護的。以此告誡群臣,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可不慎哉!唐太宗所言沒有居高臨下,耳提面命,而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卻催人警醒,令人思索,午夜夢迴,想想後果,會驚出一身冷汗。

貪贓枉法使子孫蒙羞

貞觀四年,唐太宗對臣僚們說:我每天都孜孜矻矻,不敢有絲毫懈怠,既為百姓的生計安危擔憂操勞,也想讓你們能夠富貴長存。天高地厚,我長久以來敬畏天地,兢兢業業,小心謹慎。你們如果能像我敬畏天地那般小心翼翼嚴守法令,就能使萬千百姓安寧,自己也可常得快樂。古人說:賢者多財損其志,愚者多財生其過,這話要深以為戒。如果徇私枉法貪汙受賄,不只是破壞國法,傷害百姓,即使事情沒有敗露,心中也常常恐懼不安;而恐懼多了也有因此而導致死亡的。大丈夫豈能為了貪求財物,而既害了自家性命,又使子孫蒙受羞恥呢?

唐太宗說得既實在又誠懇,不是把自己作為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對下屬指手畫腳,頤指氣使,而是如一位朋友般推心置腹,說知心話,聊聊家常。他最希望所有的臣工都能長享富貴,快樂永駐,但這是有條件的,就是要循規蹈矩,嚴守法度,不能見錢眼開,貪贓枉法。如果真有人那麼做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為心中有鬼,難免如驚弓之鳥,戰戰兢兢,寢食難安,唯恐東窗事發,身敗名裂,所以像抱了炸彈一樣隨時隨地、沒日沒夜地恐懼擔憂。而這是有損健康的,說不定因此驚懼而亡。他自己死不足惜,還禍及子孫,他的子孫們也成為貪官的子孫,世世代代蒙受恥辱,永遠抬不起頭。唐太宗如自家兄長一樣娓娓道來,痛陳利害,事關性命和子孫後代,讓人悚然一驚。這理講得可謂入木三分,直抵人的心靈深處,靈魂不由自主地顫抖。什麼叫攻心?說進人的心坎裡去,讓人自覺地止惡從善,就是攻心。唐太宗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說達成了這種效果,所以唐太宗之世被稱為政治清明,貪賄之事甚少甚微甚輕。

貪婪是招禍之根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對侍臣說:飛鳥棲息於樹林,擔心樹木不夠高,所以把巢築在樹木的頂端;魚藏在水中,唯恐水不夠深,所以藏在水底洞穴中。即使這樣,有些飛鳥和魚依然能被人們捕獲,都是因為它們貪吃餌料的緣故。現在諸位大臣接受任命,居高位,食厚祿,應當履職盡責,忠誠正直,清廉無私,這樣才能沒有災禍,長守富貴!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所召。那些以身試法、陷入其中的,都是因為貪圖財利,這與那些魚鳥有什麼不同呢?你們應當好好想想這些話,作為借鑑和告誡。

唐太宗講得形象生動又深刻,啟示頗深,飛鳥和魚兒因為誘餌而被捕獲,為官者也往往是禁不住誘惑而失足犯罪,成為千古罪人,悔之莫及。官員作為國之棟樑,萬眾矚目,百姓寄予厚望,就要履職盡責,全力以赴,不能辜負信賴和託付。人作為高等動物,懂禮義,知廉恥,有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豈能自我放縱,不知約束,淪為與低等動物鳥魚一般,多麼可悲可嘆可憐!高官們蒙受朝廷恩寵,享受豐厚俸祿,要有起碼的為人之尊嚴,為官之廉恥,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萬勿懈怠,否則與禽獸何異。要知道,那些餌料是鳥魚的陷阱,不正當的慾望和財貨也是一個人萬劫不復的深淵。唐太宗的高妙之處在於喚起為官者的廉恥之心,達到心靈救贖的目的,使人不想腐,這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文章原標題《唐太宗“攻心”誡貪賄》,刊載於《學習時報》2020年10月2日第7版

欄目主編:趙翰露

本文作者:學習時報 張文珍

文字編輯:程沛

題圖來源:上觀圖編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