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成功不僅需要具備自身能力,還要有機遇才行。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歷史上唯一一位布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他從一個窮苦出身的放牛娃到最後抗擊元朝、一統天下,建立大明,概括起來,他的成功秘訣就是:

超強的自身能力與合適的人生機遇

朱元璋自身能力的提升在於他出家時遊歷四方的沉澱積累和在戰爭中逐步培養起來的敏銳洞察和準確預判。

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父母早亡,幼小的心靈就承受了生活的堅毅和不屈。天災、人禍,加上戰爭帶來的苦難,使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改變這種非人的社會狀況,讓天下的老百姓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17歲的朱元璋被逼無奈進入皇覺寺出家為僧,他從學徒幹起,掃地、上香、撞鐘、挑水、做飯等,即便如此,沒過多久,他還是被打發出去化緣行乞了。

於是:開局一隻碗,裝備全靠撿。

三年的遊歷流浪,朱元璋先後從濠州到過合肥、固始、信陽、汝州、陳州、鹿邑、亳州等地,他走遍了淮西各地,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25歲時,朱元璋投奔了濠州城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很快,憑著他的作戰勇猛、機智有頭腦,得到郭子興的信任。郭子興還將自己的義女馬姑娘許配給朱元璋,朱元璋一下變成了朱公子,還有了屬於自己的隊伍。

戰場是最能磨練和篩選人的地方,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同樣是紅巾軍,但最危險的敵人往往不是元軍,而是身邊的友軍,因為他們割據一方,稱王稱帝,誰阻礙了他們前進的道路,誰就該死。

說到底,還是紅巾軍缺少一個幹大事的真正的領導者,以致於各領導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各自為政。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徐壽輝

,本是羅田一名布販,被他人硬拉來推上皇帝的寶座當炮灰,佔據著長江上游與浙江、福建一帶,建立了天完政權,結果沒過多久,就被自己的手下陳友諒給奪政,還被敲碎了腦袋。

陳友諒

是沔陽人,本以打漁為生,他野心勃勃,奪了徐壽輝的政權後,改庭換柱建立陳漢政權,他聯合東面的張士誠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指向了應天的朱元璋,想東西夾擊,平分朱元璋的地盤。

危急之時,朱元璋的眾將都贊成以退為進,避避陳友諒的鋒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朱元璋冷靜分析後,認為:陳友諒傾舉國之兵可不是來小打小鬧的,他是來趕盡殺絕的,退,還能往哪兒退呢?不如與其決一死戰,勝負猶未可知!

不能不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江東橋一戰,陳友諒被現實結結實實地打了一記耳光。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這還不算完,陳友諒舉60萬大軍圍困洪都85天都沒拿下,結果又被朱元璋堵在了鄱陽湖。雙方對峙36天后,最終,實力強大的陳友諒被弱小的朱元璋給打敗了,陳友諒也在亂軍中中箭身亡。

打敗陳友諒後,朱元璋下一個目標就是平江的張士誠。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張士誠

是泰州一個鹽販子,最初在高郵稱誠王,建立大周政權。他胸無點墨,更無大志,整日只顧吃喝玩樂、享受人生。

當初在陳友諒共約張士誠進攻朱元璋時,朱元璋就料定張士誠只會觀望,不敢進攻,結果果如那樣。

攻滅張士誠可比陳友諒容易多了,平江城陷後,張士誠想上吊自殺,被手下人救下,朱元璋多次派人勸降他,張士誠都閉著眼睛不說話、不吃飯,最後他也算英雄了一回,直接又上吊自殺了。

消滅掉張士誠後,接下來就該是浙東的方國珍了。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方國珍

也是一個鹽販子,還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義軍強大時,他帶人起來對抗元軍,元軍來攻時,他轉身又投降元軍,背叛義軍。直到最後朱元璋進攻他時,方國珍又選擇了乞降,不過他的結果還好,一直被軟禁在金陵,洪武七年56時病逝。

方國珍往後是福建的

陳友定

,陳友定也是窮苦出身,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了元朝的官員,結果一升再升,成了福建的土皇帝,連元順帝都得讓他三分。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朱元璋派軍進攻陳友定時,陳友定拼死抵抗,城破後吞藥自殺,但是沒死掉,後來與其子一同被朱元璋處死了。

陳友定後是明夏政權的明升。

明升

之父是義軍首領明玉珍,明玉珍本是徐壽輝手下,後來陳友諒代替徐壽輝後,明玉珍不服,遂佔據四川,自稱隴蜀王,建立明夏政權。

朱元璋的成功的兩個必備條件,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皆不符合

明玉珍治軍嚴謹,對百姓秋毫無犯,可惜36歲就英年早逝了。明玉珍死後,他的兒子明升繼位,五年後被朱元璋打敗,明升也只好出城投降了。

此後,朱元璋又陸續打敗元軍,從南向北收復了大部的山河城池,將元廷趕回到了漠北,最終統一了全國。

朱元璋出身貧農,出家時又行乞四方,他對民間的疾苦和百姓的想法非常瞭解,所以加入義軍後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他還爭取人才,收攬民心,加上他敏銳的政治頭腦和對戰場形勢的準確預判,所以能一次次打敗競爭對手,成為大明的締造者,這些都需要具備超強的自身能力與合適的人生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