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情說愛:如何知道自己愛上一個人?

陽春三月,又到了萬物生長的季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本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談“情”與“愛”

談情說愛:如何知道自己愛上一個人?

什麼是“情”?

本篇所說的“情”包括“同情”,“共情”,和“移情”

先來說說“同情”。休謨給同情定義為“與某人產生相同的感覺”。這種感覺並不僅限於消極負面的感覺,任何“情”都會帶來同情。在生活中,對他人產生同情是很常見的事情。它是我們認識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方法。

初步瞭解對方後,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就會產生想要模仿對方的衝動。

共情就是在感受到對方的一系列感覺後,對他人情緒心理狀態的一種模仿。共情的個體會感同身受地體會他人的感覺,而同情則是在體會他人感覺時,會自己的反思。簡單來說:共情的人更善解人意,同情的人更“自私”。

深入瞭解對方後,發現對方身上處處是優點,就想融入對方,成為對方。

移情分為投射性移情與情感性移情。簡單說說投射性移情,“一種有意將自己置於另一個人的頭腦或鞋子中,此種移情被成為投射性移情”(projective empathy,引自“作為一種本能的移情_邁克爾_斯洛特”)。這種移情是一種更純粹的模仿,在嬰兒和某些精神疾病身上較為常見。而情感性移情是一種融入他人的行為,表現為:願意更多地接受他人給自己帶來的變化。

下一步,就是愛。

什麼是“愛”?

走近愛前,首先要了解:愛是種追求“獎賞”,成癮的行為。在神經生理學上表現為:腦島中部、前扣帶皮層, 雙側尾狀核和殼核啟用, 而右側前額葉、雙側頂葉和顳中回、後扣帶皮層、杏仁核啟用受抑制(引自:愛情的神經生理機制_付陽)

Fisher認為:愛情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性慾,吸引和依戀。如果說感情是一步步培養的,那麼愛就是一見鍾情。

無論是日久生情,還是一見鍾情都有其合理性。

如果將性慾和吸引理解為對異性本能地反應,那麼愛便起始於朝夕相處。

如果將性慾視為愛的開端,那麼愛便始於一見鍾情。

由此看來,愛或許是等一個合適的人,也可能是習慣兩個人。

“愛”與“情”?

其實愛與情不過一線之隔,終究不過是一個身份問題。同情,共情和移情少了情感,更多的一種本能地感受和模仿。而愛則不同。前面說到:愛是種追求“獎賞”的行為。類似的行為也發生在親人,老師和學生之間。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歸屬感和角色認同感時,愛就產生了。

從前我認為愛別人不過是愛自己,現在想來大有不同。

花兒綻放,其美始現。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不撐開泥土,怎能發芽呢?

下期預告:如何提高愛情蜜月期?(建議轉發)

文 魚羊

部分參考文獻

感通與同情_對惻隱本質的現象學再審視_蔡祥元

愛情的神經生理機制_付陽

神經科學視域下的_同情_問題研究_王騰輝

作為一種本能的移情_邁克爾_斯洛特

共情的心理加工過程機制_袁曉勁

行動_同情與憐憫的分水嶺_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