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這是《大咖來了》的第15期-

孩子到底要不要教育?

孩子究竟要怎麼教育?

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無比頭疼的問題。

可有這麼一位學者,卻提出觀點: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而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她就是李雪。

今天,《教育》編輯部就帶您走進李雪,分享她關於親子教育的真知灼見。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刀子不能碰,會割到手!”“不要吃糖了,糖吃多了牙就壞了!”“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

想想看,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經常說這種話?

你是不是經常把結果直接教給孩子,還忍不住要給孩子下結論?

但李雪卻覺得,與其一直教育孩子,不如讓孩子多去體驗。

只有體驗多了,孩子的智力才能夠得到發展。

李雪在她的書中舉過一個例子:

小孩A玩過刀子,用刀子切過紙、劃過桌子,甚至割傷過手指;

小孩B見過刀子,但每次想要碰的時候就會被家長禁止,“刀子危險,會割傷你,絕對不能玩,記住了嗎?”

被禁止幾次後,小孩B就再也不敢碰刀子了。

一次,這兩個小孩溜出去玩,不小心被繩子纏住絆倒,小孩A馬上在周圍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體割斷繩子,小孩B只會驚恐地大哭。

原因很簡單,小孩A體驗過刀子帶來的感受,智力自然發展;小孩B只是學習過“刀子會割傷人,不能碰”的知識,智力無法發展,發展的是恐懼和制約。

所以,與其下結論地告訴孩子“刀子危險,別碰!”,不如陪孩子去體驗,讓孩子自己摸摸刀,摸摸旁邊、摸摸刀刃。

“我們可以不懂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教育專家,唯獨需要一顆謙卑的心。

你不知道什麼對於孩子來說是更好的,你唯有陪伴、理解、學習。

李雪說。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為什麼我主張“不教育?”

因為當你想要教育孩子時,你其實是想要控制、改造他。

而沒有人想要被控制和改造。

李雪經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處的例子。

妹妹買了一堆麵包放在冰箱裡忘了吃,她看到後忍不住教育她:“麵包要及時吃,不要浪費錢。”

這個時候,她就是想要改造妹妹,她的心已經不在愛的位置上,而是處於分裂的位置。

因為她很恐懼:“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對食物這麼不珍惜,以後就會一直這樣,逐漸變成一個浪費成性的人。”

但後來李雪覺察到自己偏離了愛的位置,只是帶著愛,簡單地告訴妹妹:

“這個麵包店的麵包都沒有新增防腐劑,只能放三天,三天過後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聲,但從此以後每次都會及時吃掉麵包,有時還會提醒自己“麵包要到期了。”

但可以想象的是,當她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費糧食時,她必然會感受到自己語言背後的能量。

這個能量是評判、不接納,所以即使她意識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會疏遠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說話辦事都很正確,但跟親人的關係卻冷淡疏遠。

孩子不教育,會被寵壞嗎?

那這個“不教育”和“放任型家長”的區別在哪裡?

如何把握這個度?

孩子不教育,會被寵壞嗎?

很多父母對這點都很疑惑。

但李雪卻覺得,這種問題是經典的頭腦幻想出來的問題。

“溺愛”和“寵愛”有何區別?

“不教育”和“放養“有何區別?“

頭腦先定義了一個詞叫放任,定義了一個詞叫不教育,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那你首先要去定義什麼叫放任,定義清楚了我們才能解這道題。

如果只是頭腦幻想出兩個貌似聽上去有問題的詞,然後就拿他們來作比較,然後就讓他們說一個度,這是一個反邏輯的頭腦一團漿糊的說法。”

而真正邏輯清晰的,是我們清晰地定義事情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比如說,界限到底是什麼?

界限就是,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

我們共同的事情要協商,我不能干涉你的事,你也不能干涉我的事,這就很清楚。

我們時常會看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給孩子製造逾越現實邊界的自戀幻想。

比如,孩子在拿媽媽的手機看影片,媽媽需要用手機,於是去請示孩子:

媽媽用一下手機可以嗎?

這樣的請示,等於在告訴孩子:

媽媽不是獨立存在的人,媽媽是受你意志操控的。

這就是在破壞孩子的現實邊界感。

其實事實很清晰,媽媽需要用手機,孩子就得把媽媽的手機還給媽媽,這是媽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跟孩子沒關係。

這就叫尊重現實邊界,誰的事誰做主。

我們沒必要給他框一個詞叫放任,或者其他。

你不能操控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孩子也不能操控你的感受和想法,你們是兩個人。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那些“不教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有一個寶媽看了李雪的書後,也選了李雪的“不教育法”來養娃。

她是怎麼做的呢?

觀察孩子喜歡什麼——喜歡塗畫就給他買各種水彩筆和蜂蠟;喜歡撕東西就買一堆各種材質的紙讓他撕;想要爬樹也不拒絕他,但會盡量保證周圍環境的安全;

沒事從不在孩子面前嘮叨,不教育對錯;

3。 在孩子3-6歲有自己的社交後,不干涉孩子之間的打鬧,除非涉及到人身安全;

4。除非東西實在太貴會跟孩子講明,不然在物質上充分滿足他,從不限制吃喝玩樂,可以去射擊場打真槍實彈一趟花費3000塊;

5。手機電子遊戲隨便打,每天干什麼完全聽憑他的意願,每天和小夥伴拿棍子打仗到天黑,最後一個到家;

6。不搞什麼親子閱讀,他幾乎從來不讀書。

最重要的是,她和父母踐行如上行為時特別痛快,絕不較勁!

不敲打,不磨唧,不講條件,總之一句話,充分滿足,不搞彆扭。

你肯定會想,這個孩子學習很差吧?有網癮吧?眼睛早壞了吧?

結果怎麼樣呢?

1.他的專注力超級好。

他剛滿3歲去幼兒園過渡班,第一次課結束後,老師就跟孩子奶奶說:“這孩子專注力太棒了!”甚至還有老師以為他是不是專門訓練過專注力和意志力?。

2.老師誇他是“數學天才”。

這個孩子才5歲多,會四位數以內加減法,兩位數以內乘除法。能搞清楚借位、退位、十進位制等原理。連老師都誇他太有數學天賦了!

3.從不愛閱讀到主動閱讀。

他5歲半之前幾乎沒有碰過書,就愛在外面拿棍子搶瘋跑傻玩。但最近的一天晚上,他突然拿起床頭的一本書說:媽媽我給你讀個故事吧。然後就居然完完整整把那本書讀下來了,連“黑科技”、“珠穆朗瑪峰”、“掃地機器人”這種相對難的字,他居然都認識!

4.組織能力很強,被稱為小暖男。

他在學校很有組織能力,喜歡幹活,手腳勤快。新小朋友入園的,他就帶人家去上廁所、喝水、盛飯。還被老師指定為引導員,被小朋友的媽媽稱為小暖男!

可能你要問,那他這麼喜歡遊戲,有網癮嗎?

並不!

每天放學,他用10分鐘迅速地寫完作業,就下去瘋玩,然後回來洗澡,打遊戲,到點睡覺,但不痴迷上癮。

因為他知道,他任何時候想玩,都可以隨時玩,沒人管他。

這位媽媽和丈夫經常感嘆:

我們這一生至此,沒有見過如此有生命力的人。

而她的家人們,就連最不喜歡吵鬧的爺爺,都由衷地對這孩子喜歡得不行。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總有人擔心,這樣“溺愛”孩子,孩子將來還不無法無天?

那個媽媽卻很有信心——如果父母有自己的中心,既能看見孩子的感受,又能安於自己的中心,那你就是有界限的,孩子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界限,孩子知道你不是萬能的,不是時時刻刻可以滿足的。

那他怎麼會有無法無天的感覺?

知名心理學者李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什麼樣的父母,是好父母?

究竟什麼樣的父母是好父母?

“好的父母,就是尊重現實邊界的父母。

”李雪如是說。

好的父母與不好的父母,核心區別在於:

李雪如是說。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麼成功人士,做不到時刻迴應孩子也沒關係,孩子的一生也照樣會過得逍遙自在;

但如果是後者,即使父母學了很多育兒方法,跟孩子說話總是溫和有理,孩子依然會反感抗拒。

父母是希望孩子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父母想象中的人。

盧梭曾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這也是李雪想要跟各位父母說的。

好的教育,也絕對不是完全放任,而是愛他就如他所是。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認識教給孩子,孩子成長得再好也不會超過你;

如果你謙卑地不教育,孩子可以發展出遠超於想象的可能性,培養天才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