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國土調查,湖北林地草地溼地水域面積增加了561.28萬畝

國土調查資料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此次釋出的第三次國土調查資料還“曬”了些啥?

耕地資源優勢穩定

保護壓力增大

耕地是糧食安全基石。調查結果顯示,我省耕地資源優越,糧食安全基礎厚實,耕地總體優質穩定,水田佔全國水田總量的8。11%,居全國第五,可穩定利用的耕地面積6711。21萬畝,佔耕地總量的93。80%,高於全國10個百分點。同時,我省耕地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南沿江平原,集中度較高,有利於農業產業化、規模化。

與此同時,我省耕地保護壓力仍然較大。從調查資料看,第二次國土調查以來的10年間,全省耕地減少了831。68萬畝,減幅達10。42%。在非農建設佔用耕地嚴格落實了佔補平衡的情況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過去10年全省耕地淨流向林地541。76萬畝,淨流向園地63。11萬畝。耕地區域性佈局還不穩定,非農化、非糧化風險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且多分佈在山地、丘陵等難開發地區,佔補平衡難度加大。因此,我省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守牢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綠色發展底色更亮

近10年來,湖北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生態建設成效明顯。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溼地、水域等地類面積達17022。69萬畝,與第二次調查相比,增加了561。28萬畝,增幅達3。41%。其中,林地面積13920。20萬畝,比第二次調查淨增加922。87萬畝,增幅達7。1%。全省林地主要集中在十堰、恩施、宜昌等山區和丘陵地帶,佔全省林地總面積的55。45%。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雖然全省生態功能較強地類的總量增加,但10年間,耕地流向林地、水域、園地的面積較大,而又有大量林地、水域地類流向耕地,反映出生態建設格局在區域性地區不夠穩定、生態佈局不夠合理的問題。因此,要統籌安排,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溼則溼的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好森林、水等優勢生態資源的價值功能,在特色經濟、魅力文化等方面進一步挖掘和釋放潛力,避免盲目建設。

土地利用方式改善明顯

節約集約用地有較大空間

土地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對保護耕地、持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第二次調查以來,我省建設用地總量保持適度增長,淨增加493。07萬畝,增幅為24。89%。用地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城鎮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佔比分別上升3。74個和2。73個百分點,村莊用地佔比下降4。65個百分點。

從第三次國土調查資料看,節約集約用地仍有較大空間。我省城鎮建設用地總規模達到605。90萬畝,第二次調查後城鎮用地擴張快於人口城鎮化,土地利用效率不夠高的問題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閒置土地,與沿海發達省份存在差距。村莊用地規模達1414。27萬畝,總量較大,人均較多,佈局不盡合理,盤活城鄉建設用地仍有較大潛力。因此,我省將進一步落實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提升國土空間價值和效率,長遠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湖北日報 全媒記者祝華 通訊員唐玥 周寶玉)

【編輯: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