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兒時看《三國演義》小說,十分不喜歡魏延。一個滅丞相燈的人有啥好說的,馬岱將其一刀斃命算是給的痛快的了。可是漸漸長大,讀了歷史翻了典籍,再想起魏延之時,對他的看法大為改觀。

因此,今天,我要為魏延平反。

01

魏延介紹

劉備心腹

魏延,以卑職“部曲”追隨劉皇叔入蜀,屢建戰功,深受劉備器重。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劉備進漢中王之後,他力排眾議,任命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劉備稱帝后,魏延又進拜鎮北將軍,後又封都亭侯。劉備對魏延的信任是肉眼可見的,因此魏延也逐漸成為了劉備心腹。

帳下猛將

“若曹操舉天下來,願為大王拒之;若舉十萬來,願為大王吞之。”

魏延守漢中時未讓曹魏前進一步,而在北伐中又“勇猛過人”,作為先鋒功勳卓著。可以說是丞相手下一員虎將。

02

魏延其人

現在,我們戴上顯微鏡,來聊聊信史《三國志》中的細節。

01

魏延與丞相

《三國演義》中,魏延一出場諸葛亮就很不喜歡他,並且因為他叛變其主公韓玄要治他的罪。這實際上很不合理,明明他是傾慕劉玄德才來投奔,卻說他不忠不義?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劉備本來就是到處挖別人牆腳才起家的,手下很多“叛將”,如鞏志、趙範以及沒來得及投靠的張松等,他們倒是加官進爵,到魏延這就是軍法伺候?這不是雙標又是什麼?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看了小說或電視劇,很多朋友認為諸葛亮打壓魏延,實則不然。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一段很有意思,我們能分析出很多東西。其一“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亮制而不許”。

試想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領導,領導不同意,我可能就此作罷。但魏延不是,他是碰見一次說一次。我如果是他領導,我一定親手滅了他。

但是諸葛亮呢,始終制而不許。

你可以說諸葛亮脾氣好,或者顧全大局。但是他確實很忍,這次能制而不許,但畢竟魏延還要常說亮膽小,罵完丞相後還要再忝著臉去獻同樣的計,而亮還是笑笑,並制而不許。

而諸葛亮對魏延並沒有什麼實質反應,足以說明丞相對魏延是十分寬容和器重的。

02

魏延與遺命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個遺命,也是疑點重重。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首先,為何作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軍隊的實際二把手,沒有參加臨終會議?這個會議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丞相要進行權力交接,那麼這樣一個瞞過了魏延的會議究竟是何目的?哪怕諸葛亮不想把重任委以魏延,那麼他也應該召見魏延並說明情況,這至少符合程序正義。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其次,遺命是魏延斷後,若延不從命,那軍隊自己回去。斷後對軍中身居最高位的魏延來說是一種自尊上的巨大打擊。而打擊更大的是“軍便自發”,潛臺詞就是他不聽就隨他去吧,更深的意思不就是諸葛亮不會重用魏延了嗎?

03

魏延與騙局

自始至終好像大家都在騙他。

其一,趙直連魏延做個夢都騙他。

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其二,遺命騙他,上以贅述,此不多言。

其三,楊儀等人聯合騙他。楊儀自始至終都幹了什麼?“儀令禕往揣延意指”,楊儀讓費禕去探探魏延口風,然後魏延的反應是: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這個反應並沒有什麼問題,身為主將,想繼續討賊合情合理。而費禕就甚是缺德了,他假意與魏延商討接下來的對策,又說:“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他說楊儀不懂軍事,所以肯定都聽魏將軍您的。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而等魏延去打探楊儀的動向,則發現他們都準備按丞相計策領兵回去了。這點激怒了魏延,使他做了不尋常的事,此事按下不表,稍後詳說。

魏延據關固守,而楊儀派何平去征討。而他的話切中要害:“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他並沒有說“逆賊安敢造反”而是借丞相亡故來觸動蜀兵軟肋,效果也很明顯,“軍皆散”。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這裡的楊儀簡直是個反面典型,在

得其

首級後,他沒有討平逆賊的勝利喜悅,反而感覺他是報得切齒之恨的小人得志。

04

魏延與謀反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這一段常被作為魏延謀反的證據,那我們來看看其中奧秘。由於楊儀讓魏延殿後並且多次騙他,魏延對這些感到懷疑,而率其先鋒營先南歸,在這種情形下這不奇怪。

而“所過燒絕閣道”是很多人批判魏延的口實。可是蜀漢幾經征伐,在後有追兵的情況下燒絕閣道不是什麼怪事。昔日第一次北伐結束時趙雲為抵禦追兵,就燒掉了褒斜道。

很多人會說,可楊儀還沒來,這不是絕了蜀軍的退路嗎?那下一句,“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這怎麼說得通呢?

如果真的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話,楊儀的信使怎麼會把奏摺與先到蜀中且路途平坦的魏延同一天交到呢?

這隻能說,楊儀他們與魏延走的並不是同一條路,入蜀根本不是隻有一條路。這就能解釋帶著輜重的大軍可以很快隨魏延到達(“亦繼延後”)。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而楊儀不懂軍事,不懂得燒棧道,於是被司馬懿追上,還要姜維用“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而據南谷口這個問題,陳壽也給出了他的答案,“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因此,魏延並沒有叛逃或造反,他只是想殺掉楊儀。

05

魏延與權力

魏延為何要剷除楊儀呢?說到底還是為了將權,他想接替諸葛繼續北伐。但是在這段奪權過程中,他顯示出了他幼兒園級別的政治素養。

他只率先鋒營據守,且沒有做好軍士思想工作,在危機到來時卻是寄希望於朝廷給一個公道。而但他發現朝廷不站自己時,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而且他也不看看朝廷裡是誰?是蔣琬!要是蔣琬幫魏延,那蔣琬最多當二把手。但只要魏延一滅,蔣琬就是頭號人物。這不明擺著去送死嗎?

歷史篇|為什麼說諸葛亮要為“魏延之死”負主要責任?

那魏延何以至此呢?只能說是性格使然。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諸葛亮在世時,“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可丞相一死,兩人就是水火不容。

而朝廷也知道魏延並無反心,所以雖然楊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亮秉政”,但最後只“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

03

寫在最後

魏延是一位忠於漢室、一心北伐的大將,他做出的行為無咎,但是他的結局卻是咎由自取。他若能在性格上多加打磨,在政治上小心謹慎,亦不至於得此下場。

就像陳壽在此大傳中寫得那樣:

“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

最後,還是謝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