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音老人談淨土宗的修法,平淡中顯出真味!

釋迦牟尼佛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出生在周朝時期,佛教是在東漢時傳到中國來的。佛教最初傳到中國的是禪宗,禪宗是佛教至高無上的正法門,淨土宗是橫超三界的方便法門。

母音老人談淨土宗的修法,平淡中顯出真味!

淨土宗其實是很容易方便實行的,就是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但為什麼又說:“難以實行”呢?因為現在的修行人不肯用功唸佛,都是在裝模作樣,上上早殿,上上晚殿,敲敲唱唱就算功課做好了。這還是比較好的,差一些的,連殿也不上,只想做經懺掙錢。這樣修行有用處嗎?一點用處也沒有!唸佛求生西方,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行。佛說:“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心不清淨,與淨土不相應,是不能往生淨土的。佛在《觀經》中講,唸佛法門有十六種觀法,最後一觀叫唸佛觀。應該怎麼觀呢?就是念佛時,須心念耳聞,就是說唸佛時,耳朵能夠清清楚楚地傾聽自己的唸佛聲音。這種觀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來觀照我們唸佛的聲音。以耳根攝定意根,使其不生妄念而達到進入唸佛三昧的目的。我們真能證入唸佛三昧,當臘月三十日到來時,絕定能生西。否則,就很難說了。因此,唸佛須一切放下,靜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同時用耳朵靜聽自己唸佛的聲音,才能攝心入觀。現在的人唸佛不入觀,不肯照佛教導的方法來切實實行,所以收效甚微。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教導我們唸佛,須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這一句佛號上。眼睛不看別的東西,耳朵不聽別的聲音(只聽我念佛的聲音),鼻子不聞什麼香臭,舌頭也不嘗什麼味道,不說話。竭盡心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靜靜地一直念下去,自然漸漸息下妄心而安然入定。可惜現在淨宗行人不肯這樣做。說到“淨念相繼”這句話,意義深長,確實很難做到。因為不是照字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不是隻靜靜地念這句佛號,就叫淨念相繼,而是很深的,象禪宗開悟後保任到家的功夫一樣。所謂淨者,要能所雙亡,根塵脫落才叫淨。就是念佛時能唸的心、和所念的佛號,一時脫落,無能無所,廓爾清淨,才是一念淨。有唸佛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有能有所,這是相對的。相對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絕對的才是真的。唯有我們的佛性是絕對的。你現在唸佛,心、法、佛號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不是淨念。要等唸佛念得入定了,念得能所脫掉了,就像我們修心中心法一樣,持咒持到最後,“啪——”脫掉了,法沒有了,人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世界也沒有了,都空淨了,但靈知了了,這才是一念淨。一念淨就是一念相應,這一念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是如此不動,念念都是佛,這才叫做相繼不斷!你們看這是何等的功夫啊!講到“相應”,還有靜中的相應和動中的相應不同。靜中相應,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能所雙亡,打開了本來,與佛相應。但下座動中又忘記了,跟著外境跑了,就不相應了。所以這只是靜中相應,動中不相應還是不行。功夫須做到動靜一如,動中不跟境界轉,仍然是了了分明,如靜中一樣才行,這就更難了。相繼就是繼續不斷,就是不問動靜,時時如此,不只是一時如此,而他時如彼。因為我們舊習深重,打坐用功,常是今天能脫開,明天又脫不開,要等多少天后才脫一次,以後不再脫開,那是瞎貓碰著死老鼠,非但不是相繼的功夫,也不算開悟。縱然功夫增進,靜中能相繼了,動中有走著,還不能算相繼成片的功夫。真正的相繼,須動中也如靜中一樣相繼。就是在做事時儘管在做,卻等於沒做,絲毫不住著。做過之後,更沒有絲毫做的痕跡。做到這樣動靜一如的相繼,才叫淨念相繼。

由此可見,淨宗行人還是需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禪宗人要做到斷惑證真才能證成佛,才能了脫生死。斷惑證真就是要把見惑、思惑、無明惑都斷除而證見本性。開悟就是已經見到本性,但只是剛到法身邊,了了見惑(就是知見)。知見正了心就不會再動搖了,但思惑(就是思想)還未了,對境還要生心,分段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淨土宗常說禪宗這一點不好:“禪宗人參禪雖然開悟了,也不能了生死。還是淨土宗穩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阿俾跋致,一生補處(就是證成等覺菩薩),不再六道輪迴了。”禪宗是有很多人得到一點知解就以為開悟了,實際功夫並沒有跟上去。有些人用功開啟本來見到本性,那也只是初到法身邊。就象剛剛登上舞臺的邊緣,還沒有到舞臺的中間呢!要繼續努力用功,心裡徹底空淨了,才能真正證悟。所以要在境界中鍛鍊身心,達摩所傳第二代祖師神光大師,就是在妓院酒樓裡鍛鍊身心。別人說他:“你是個和尚,怎麼還往妓院酒樓裡跑?”他說:“我到這裡是來煉心的,看看我的心還動不動。”所以這才是煉真功夫。當然淨土宗人把禪宗說的這麼不好也不對,因為這樣一說別人就無心學禪宗了。

其實禪宗的立足點和淨土宗不同。禪宗假如真的見到本性,縱然習氣未了,也只需七昇天上七到人間就能了了。他會上上升進,不會再到三惡道中,這就很好啊!現在有人講:“五祖戒,草堂青。”意思是說五祖山的戒禪師雖然開悟了,但並沒有了生死,再投胎就是蘇東坡。並說蘇東坡娶了幾個老婆,也不能出家修行。其實蘇東坡還是不錯的,他並沒有忘記修行。他是又修道又修佛,也很用功啊!他做了很多詩詞歌賦都是與佛法有關的。據說他再轉身投胎就是憨山大師了,這不是很好嗎?所以禪宗有禪宗的不同,不要再彼此誹謗,應當互相讚歎才好,因為各有各的緣份,各有各的根基。就像我們吃東西,你喜歡吃甜的,他喜歡吃辣的,各有所好。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持名唸佛就是觀照

我們現在修法都不離禪觀。觀就是觀照,就是看著念頭起處不跟著它跑。淨土宗的“般舟三昧”,“唸佛三昧”就是禪觀。《觀無量壽佛經》中就講了十六種觀的方法:觀太陽、觀淨土聖境、觀阿彌陀佛等等,其中最容易的唸佛觀是第十六觀。就是耳根要聽著自己唸佛的聲音,字字分明。

現在的淨土宗人散心念佛就不能入觀。他們一面唸佛,一面妄念亂動,還說廢話,所以修得不得力。以為反正阿彌陀佛發大願要來接引我們,只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再念唸佛就行了。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嘛!業造了可以帶走,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真這麼便宜嗎?其實錯誤了。帶業往生是不錯,但應明白業就是心念動。心念一動無明就起。所以《起信論》中說:“無明為因生三細”。這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現相。心念一動無明起就是業相,即造業之相。我們本來沒有相,因為法身無相,一點東西都沒有。

現在修淨土宗的人認為:我們帶業往生,臨終十念就可以生西了,現在不修行不要緊。現在不修行到臨終時你能念嗎?臨終能念就要靠我們現在做功夫才行。我看到很多人臨終時四大分散,非常痛苦,根本就不能唸了,甚至聽也不想聽:“哎喲!煩死了,我的心亂的很。”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心裡不清淨,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他生於斯,死於斯。他的親屬、金銀財寶,名譽地位都在這個世界上。再加上四大分散苦不堪言,那時叫他念佛他念不出來了。臨終時能唸佛就要靠現在做功夫。要有很好的定力,病痛來了也沒關係,還能唸佛,正念還能提起來。現在不用功靠臨死那一會兒怎麼行呢? 從前我們有個師兄弟也是這樣說:“現在不用功不要緊,等我快死的時候用一個星期的功就行了。《阿彌陀經》不是說: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嗎?”後來我看他非但一個星期的功夫用不上,還痛苦混亂得已不知道用功了。所以不是這麼誇誇其談就行的,臨終十念帶業往生不是那麼簡單。我們要想穩妥,還是現在要好好用功,要做到一心不亂才行。

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

佛說的話不是空口無憑,都是自己親自證實的,大家一點都不應懷疑。不然的話,佛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顯微鏡,佛怎麼說:“人看一杯水,佛視千萬蟲。”呢?!那時也沒有望遠鏡,佛怎麼說:“天空中有很多很多的太陽,很多很多的世界。”現在這些都能驗證了,水裡是有很多的細菌,太陽也有很多,世界也有很多。現在我們不是能乘宇宙飛船到月亮上去嗎,他們說月亮上沒有人,也沒有生物,其實月亮上、太陽上都有人。大家會說:“哎喲,不對吧?太陽上有人不是被燒死了嗎?”其實太陽、月亮上的人都不是我們這樣的身體。我們的身體需要氧氣,沒有氧氣就無法生存。他們的身體燒不死,我們也看不見。人的肉眼連我們人間的鬼都看不見,還能看見太陽、月亮上的人嗎?你們要想看見就必須好好修法,但千萬彆著相,一著相就成魔了。所以佛說的話一點也不錯,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佛經是不容懷疑的,即使是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懷疑。太虛大師說:“不理解的地方先放到一邊,不要去懷疑、誹謗。”以後慢慢深入地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