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解說:文化使者,蘇軾的教學活動

自隋代開科取士以來,瓊崖地區還沒有一個人考中進士。蘇軾到海南後,瓊崖學子紛紛前往中和場,向這位文壇領袖請教。開始蘇軾被軍使張中安排在官舍居住,但巡視南方的朝廷大員董必派人將他趕出官舍。中和場的老百姓主動出物出力,為他修建了幾間房,這就是著名的桃榔庵。

古代歷史解說:文化使者,蘇軾的教學活動

在修建的過程中,學生王介石等十多人更是不避泥水,幫忙蓋房,軍使張中也參與其中。王文浩《蘇詩總案》曰:“公無地可居,僵息城南南汙池之側枕榔林下,就地築室,澹人運壁備土以助之。”“客有王介石者,躬其勞辱。”“物器或不給,鹹致所有,張中來觀,亦助備鋪。”蘇軾在《與鄭靖老》的信中說:“近買地起屋五間一龜頭,在南汙池之側,茂木之下,亦霄然可以杜門面壁少休也。”“小客王介石者,有士君子之趣。起屋一行,介石躬其勞辱,甚於家隸,然無絲麥之求也。”

到澹州向蘇軾求教的學生中,最為有名的是姜唐佐、吳子野、王霄、符林、符確和黎子云兄弟。瓊州人姜唐佐,曾多次參加朝廷的考試,但屢試不中,於是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帶上錢糧,背上書籍,來到循州,恭恭敬敬地拜蘇軾為師。蘇軾首先讀了姜唐佐的詩文,認為他詞義兼美,不料海南竟有這樣的學士。然後指出他詩文中的問題,建議他認真讀書,並把自己讀書的方法介紹給他。

古代歷史解說:文化使者,蘇軾的教學活動

蘇軾讀書是有目的的。他認為每一本書中都有很多問題,但讀一遍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只能解決一兩個問題,因此讀書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讀。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書中的問題也就解決完了,理解就全面透徹了。在蘇軾的指導下,姜唐佐認真刻苦讀書,每日練習作文,學業大進。第二年二月,姜唐佐離開了蘇軾,離開澹州,回到了他的老家瓊州。臨走之前,姜唐佐向蘇軾乞字留題。蘇軾在他的扇子上題了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鼓勵他說:“以後你考中進士,我一定把這首詩給你寫完。”

蘇軾的教學活動是針對士子們應試的需求而展開的。自從王安石變法,規定科舉取士必以“經義”為主後,嶺海之間的學子一時未能適從,造成了讀書人無書可讀的局面。蘇東坡雖然反對王安石的這一科舉新法,但在重行新法的元符年間,他還是因時制宜,自編經義為學生講授。“當時經義初行,海外無書可讀,編成經說傳誦當時也;辨拆經傳,異義參求也;成史論,分明易曉也;所成史斷,淺近易解也。”(王國憲《重修澹州志敘》)這是海南人對蘇軾在澹州講學的總結和褒頌。

古代歷史解說:文化使者,蘇軾的教學活動

蘇軾居澹時間不久,直接聆聽他教誨的人不太多,但他開創的“簷州學府”。卻成了海南矚目的講學之地。他親自教授指點的學生如姜唐佐、王霄、吳子野、符林、符確、黎子云等,都成了飽學之士。蘇軾在循州被稱為一代師表,授業傳道,蔚為大觀。王國憲在《重修澹州志敘》中說:“澹耳為漢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閱漢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開。北宋蘇文忠公來瓊,居四年,以詩書禮樂之教轉移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蘇軾使澹州地區“書聲琅琅,絃歌四起”,成了當時海南的文化中心。

蘇軾在與海南士子的接觸和對諸生教育的過程中,發現海南學子不是沒有學識,主要是這些學子沒有掌握參與科舉考試的方法。蘇軾相信經過他的指導和點撥,相信這些人經過努力,必能“破天荒”。果然,蘇軾北歸後三年,姜唐佐便舉鄉貢;舉明經的有王霄、陳功、李迪、劉延忻;舉文學的有杜介之、陳中學等。又幾年之後,澹州人符確成了海南歷史上第一個進士,實現了“破天荒”。其後“業精而成,登巍科膺阮仕者繼踵而出”(李光《遷建簷州學記》)。《澹州志·選舉志》:“吾澹自宋蘇文忠公開化,一時州中人士,王、杜則經術稱賢,應朝廷之徵聘;符、趙則科名濟美,標瓊海之先聲。迄乎有無,薦闢卓著。

古代歷史解說:文化使者,蘇軾的教學活動

明清之際,多士崛起。尚書薛遠,進士黃王,登賢書者五十九人,列鄉元者,三科兩解。人文之盛,貢選之多,為海外所罕見。”《瓊臺記事錄》也說:“宋蘇文忠之滴居澹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蘇軾在海南講學授徒,既是他為官的政績,也是他以貶滴之身為推進地方文化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後人在海口市五公祠內專闢一室為“蘇公祠”,用以祭祀蘇軾。“蘇公祠”門口有一副對聯:“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這既是對蘇軾的頌揚,也是對蘇軾的紀念。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講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