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電回收後去哪兒了?“黑拆解”與“正規軍”差異大

老家電回收後去哪兒了?“黑拆解”與“正規軍”差異大

給“退役”的它們安全環保的歸宿

老家電回收後去哪兒了?“黑拆解”與“正規軍”差異大

廢舊家電正在被拆解處理。 記者 和婷婷 攝

隨著環保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老舊家電被回收之後的流向。同樣的一臺舊家電到了街頭收購廢舊家電的商販手裡和正規回收拆解企業後手裡,將是兩種不同的命運。

據相關資料統計,廢舊家電透過正規渠道回收,實現環保拆解和再回收的比例僅佔20%左右,剩下的大部分則是被不規範拆解或者是透過翻新後進入二手市場,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也汙染了環境。

■三湘都市報·華聲線上記者 和婷婷

現狀

家電歸宿不同,產生影響不同

廢棄家電不同於普通的廢棄物,隨意拆解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露天非法拆解的過程易產生有害氣體汙染空氣,電器中的鉛、汞等重金屬化學物質的洩漏則會給土地和水源造成難以恢復的破壞。長期生活在被汙染的環境中,重金屬等汙染物在人體長期積累,會產生慢性中毒的症狀,嚴重者則會導致癌變甚至危害生命。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在擁有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資質的拆解工廠裡,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被“吃幹榨淨”——玻璃、有色金屬、廢鐵、廢銅、廢塑膠都能得到再利用,氟利昂、熒光粉等危險廢棄物會轉移到有危廢處置資質的企業來處置。

破局

補貼引導廢舊家電流向“正規軍”拆解

受到利益驅使,廢舊家電流向很難達到理想化。

湖南綠動資源迴圈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潔告訴記者,以一臺19英寸廢舊電腦為例,如果按報廢賣的話主機可以賣30多元,顯示屏可以賣十幾塊,但如果把它賣到二手市場去再利用,單是一個完好的顯示屏就可以賣100多元。“所以,判定完拆解價值後,諸多回收個體戶還是比較傾向於將廢舊家電賣到二手市場去。其中,環保因素往往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在此背景下,中國2012年開始設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並對“四機一腦”生產商,即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和電腦企業徵收廢舊電子處理基金,同時對於專業拆解企業提供補貼。在向家電生產企業徵收基金時,每臺家電大約要徵收7元至13元,而家電拆解補貼卻是每臺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進出之間差距較大。

“假設個體戶自己拆解一臺空調,然後把塑膠、鐵、銅等材料自己拆開賣廢品可以賣到300元。如果拆解公司開出高於300元的價格,拆解個體就會把廢舊電器賣給拆解公司。”王潔告訴記者,受人工、廠房、裝置等影響,拆解企業的拆解成本自然會比個體戶高。那他為什麼還能提出比個體戶更高的回收價格呢,因為拆解企業把拆解補貼轉移到了回收環節上。

困境

拆得越多,墊得越多

與此同時,在廢舊家電回收行業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許先生告訴記者,受補貼推動,目前廢舊“四機一腦”流向了正規有資質的拆解企業的比例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

然而,經過數年的發展,原本享受政府補貼經營不錯的“正規軍”如今卻遇到了難題:拆的廢舊家電越多,企業墊資越多,運營虧損。

湖南萬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容)海外營銷經理馮亮告訴記者,現在就拆解企業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國家補貼一直遲遲不到位。“就我們萬容而言,目前因為補貼不到位而墊付的資金額度已經有一兩個億了。補貼不到位,就意味著拆解企業需要自己墊資。無論是回收成本,還是拆解成本,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流。對此,一些拆解企業就選擇融資或者貸款來緩解資金壓力,但這也需要付出股份、利息等代價,一般的拆解企業不見得能夠承擔,而且這也等於變相提高了成本。”

對策

解決“正規軍”

的自主盈利效能力

就此情況,業內專家建議,在國家補貼週期長難題難以在短時間解決的背景下,解決專業回收拆解企業的自主盈利效能力,既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就前端而言,企業可考慮自建回收渠道體系,加大回收力度。回收體系不健全,制約了省內很多廢舊電器拆解企業的發展。如果可以自建回收體系,就可以把產業鏈進行一個生態的前移。一方面減少流通環節,避免黃牛黨抬價,另一方面可以保證家電的品質和貨源。“2009年,萬容搭建了自己的廢舊家電回收體系,目前已經覆蓋到了鄉鎮一級。目前,萬容一年的廢舊家電拆解量在100萬臺左右,其中80%來源於我們自建的回收渠道。”馮亮說。

就中端而言,建議企業可以轉變拆解模式,走精細化的拆解路線。“根據規定,所有進入到拆解企業的廢舊家電都會被視為不可再回收利用物,拆解、破碎是唯一出路。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廢舊家電回收被惡意流到二手市場,從而造成環境汙染和安全隱患。以及避免被一些不良企業惡意套取補貼。在此背景下,建議企業可以轉變以往那種粗放式拆解的模式,進行分類地精細化拆解,從而最大可能地提升價值。”許先生說。

就後端而言,可以考慮延長自己的產業鏈,對拆解後的廢舊家電材料進行深加工。“格林美算是深加工的翹楚。他們拆解下來的塑膠透過破碎造粒比其他拆解企業至少多賣2000元一噸。而且,他們還可以對廢舊家電進行貴金屬的提取和再加工。當然,這對技術和資金的要求都很高。”

除此之外,業內專家表示,就政府而言,要出臺能夠發揮更大促進作用的政策,並拿出更多的財政補貼,增強吸引力;就消費者而言,要形成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念,對廢舊家電要學會捨得,讓它們及時“退役”,進入到合法正規的回收渠道。

影響

形成“黑拆解”繁榮

的惡性迴圈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環境服務業商會去年底曾發文稱,據近幾年電器電子產品的國內銷售量和規範企業拆解量測算,每年應徵收基金約為29億—30億元,實際需補貼金額約為50億—60億元,基金池赤字逐年增大。

鍋裡的“粥少”,在單位拆解補貼不變的情況下,只能集體“餓肚子”延長髮放週期。於是很多擁有拆解資質的企業也不願意過多墊資,而只拆解能保住資質的量就可以了。

據悉,按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政策規定,全國先後有109家企業獲得了電子廢棄物拆解資格,即被劃為合法拆解且可能得到補貼的“正規軍”。但當前這些企業的現狀是:1/3倒閉、1/3在生死線上掙扎,剩餘企業勉強能正常運轉。最新資料顯示,目前,109家廢電器拆解企業中有11家資格證書已失效。

“在此背景下,我們淘汰的電腦、冰箱、洗衣機就會更多地流入了環保不合格的‘黑拆解’手中。至此,一個‘粥少’—‘僧怠工’—‘黑拆解’繁榮的惡性迴圈鏈條正加速形成。”在廢舊家電回收行業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許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