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為何要三攻高句麗?是為了“炫耀國力”還是為了“面子”

全國動員

隋煬帝西巡來到啟民可汗的牙帳中時,恰好高麗使者也在這裡。啟民可汗不敢隱瞞,就讓他覲見隋煬帝。

隋兵滅陳時,高麗人擔心下一個被滅的物件就是自己,便積極備武積糧,引起了隋文帝的極大不滿,曾去書嚴加斥責。開皇十八年(598),高麗王高元率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十分惱怒,命漢王楊諒率大軍 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由於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水軍在海上又遭遇大風,水陸兩路被迫退還。但高麗王懾於隋軍的軍威,連忙遣使入朝謝罪,隋文帝這才罷兵。

裴矩熟知這段歷史,勸隋煬帝說:“如今高麗使者親眼看到了啟民舉國歸化中國,可以趁他恐懼之時,脅迫高麗派遣使者入朝。”

於是,隋煬帝傲慢地讓高麗使者給高麗王高元傳話,叫他入朝稱臣。高元很害怕,急忙置辦貢品,但貢品不多,楊廣以為人家在敷衍他,便於大業四年(608)發出詔書下令全國動員,準備征討高麗。

這道詔書一下,全國的百姓都遭了殃。幽州總管元弘嗣在東萊海口監督民工造三百艘大船,工匠、民夫不分晝夜地站在水中幹活,不敢停下稍微休息一下,以致腰部以下潰爛生蛆,病累而死的人有十之三四。

按照隋煬帝的詔令,天下的兵卒和軍需物資都要到涿郡(今北京)集中。於是,在通往涿郡的道路上,運載兵器鎧甲以及攻城器械的常常達到幾十萬人,道路上擁擠不堪。他們不敢耽誤行期,晝夜不停地趕路,病累而死的人枕屍道邊,到處散發著臭氣。

為了給大軍圍積糧草,隋煬帝又徵發民夫運米,儲存在瀘河、懷遠二鎮。由於路途遙遠,兩個人推三石米,還不夠民夫在路上吃的。到達目的地後,民夫們沒有可以繳納的糧食,只好畏罪逃亡。運糧車的牛一去不回,田地就無法耕種,再加上饑荒,造成谷價暴漲。東北邊境地區的情況尤為嚴重,一斗米要值幾百錢。百姓們買不起米,只好挖野菜吃樹葉,有的地方甚至煮土而食。而有些官吏卻趁機敲詐勒索,把已經很窮困的百姓進一步推向了苦難的深淵。

隋煬帝為何要三攻高句麗?是為了“炫耀國力”還是為了“面子”

浮橋渡河

大業七年(611)二月,楊廣下詔討伐高麗,第二年正月正式出兵。24 路大軍共計一百一十萬多人,號稱二百萬,負責運輸的人是軍隊人數的兩倍。大軍依次從涿郡(今北京)出發,每天發一軍,每軍相隔 40 裡,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經過四十多天大軍才出發完畢。那架勢根本不像是去打仗,倒像一次規模宏大的軍事大檢閱。

出征之前,隋煬帝還按照古代天子巡狩親征之禮,隆重設壇祭祀,各國使節藩王都被請到現場觀禮。他認為此次必勝無疑,所以決定御駕親征,不僅帶上后妃宮女、公卿百官及僧尼道 士、儀衛鼓吹等,還帶上各國使者,讓他們親眼看看高麗君民是如何自動瓦解投降的。出征前,他還下令每軍專設一人負責受降事務,以防到時發生混亂。

同年三月,隋軍來到遼水邊。讓隋煬帝意想不到的是,高麗人居然不來投降,反而列陣抵抗。遼水河面寬闊,水深流急,這可怎麼辦?楊廣讓宇文愷想辦法。宇文愷很快就在遼河西岸造出了三座浮橋,但橋造短了,隋兵無法登岸,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大批高麗兵衝過來,隋兵只得跳入水中迎戰,人家站在高處,結果很多隋兵死在河裡。隋煬帝又令御府監何稠繼續造橋,兩天後橋造成了,大軍蜂擁渡過遼水,高麗軍大敗,死了上萬人。

宇文愷搞建築很有一套,但在器具製作方面,何稠卻要勝他一籌。隋文帝在位初年,波斯人進獻金綿錦袍,文帝見了十分喜歡,就讓何稠仿製,結果何稠的仿製品竟比原件還要精巧。那時中國製造琉璃的工藝失傳了,何稠就用綠瓷仿造出來,竟然和琉璃絲毫不差。

何稠也參加過營造宮殿,但他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取悅皇帝上。據說隋煬帝喜歡御幸童女,何稠就為他造了一輛精巧的小車,內設精巧機關,童女坐進去後,立刻就有機關縛住其手足,使其絲毫抵抗不得,隨皇帝任意取樂,隋煬帝大喜,將這輛車賜名為“任意車”。

隋煬帝為何要三攻高句麗?是為了“炫耀國力”還是為了“面子”

連夜造城

隋軍首戰告捷,乘勝追擊,包圍了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市)。隋煬帝以為這一下高麗人該投降了,就一邊下令攻城,一邊吩咐做好迎降的準備。

就在隋軍眼看就要攻破遼東城時,高麗人提出投降,隋軍這方面卻沒有人敢做主。大軍出征前,一心只想逞威風的隋煬帝就做出嚴格規定,各路將領每有舉動都得事先向他請示,否則嚴懲不貸。高麗人提出投降,隋軍將士不敢直接受降,只能飛馬馳奏楊廣。等到皇上的聖旨送回來,高麗人重新調整好城防,繼續頑抗。這樣幾經反覆,弄得隋軍疲憊不堪,圍攻了好幾個月,遼東城也沒有打下來。

在圍攻遼東城期間,何稠在城外趕造出一座六合城,周圍八里,高十仞,四個角上建有闕樓,四面有觀樓,城上佈列甲士,遍插儀仗旌旗。城中建有一座行殿,殿上可以容納600 人。這麼大的工程僅僅用了一夜時間就完成了,隨軍的各國使節雖然是親眼所見,卻不敢相信。天亮之時,高麗人遠遠望去,忽見一座城樓從天而降,大為驚駭,以為是神仙所建。然而,這種東西再精巧,也不過是虛張聲勢,無法從根本上摧毀高麗軍抵抗的決心。

隋煬帝為何要三攻高句麗?是為了“炫耀國力”還是為了“面子”

慘敗而歸

既然遼東城一時攻不下來,隋煬帝便命宇文述,於仲文等將領繞過遼東城,直抵鴨綠江邊;同時命來護兒、周法尚率江淮水軍,從東萊海口出發,走海路進入泖水(今朝鮮大同江),向高麗首都平壤挺進。高麗王派宰相乙支文德來到隋軍營帳詐降,其實是來探聽軍情。隋煬帝事先曾秘密囑咐過於仲文,如果高麗王或宰相來降,一定要趁機生擒。可是監軍劉士龍不知道楊廣有這道密旨,說什麼也不同意於仲文采取行動,結果白白錯失了擒獲敵方主帥的大好機會。

乙支文德被放走後,宇文述等人才有些後悔,但這時軍中的糧食己不多,又想退兵。於仲文不甘心無功而返,大吼一聲道:“古代的良將之所以能成功,就因為只由一個人負責軍旅之事。而如今大家不一條心,怎麼能打勝仗呢?”他說得慷慨激昂,諸將不好意思再提撤退二字,於是渡過鴨綠江,追擊乙支文德。乙支文德老謀深算,他在隋營中看到土卒面有飢色,就故意引誘隋軍追擊,一日之內連敗七陣。隋軍起了輕敵之心,便放開腳步,長驅直入,一直追到離平壤城三十里處,這才傍山紮下營寨。

按照原計劃,來護兒的水軍應該在這裡與陸軍會合,可是卻不見其蹤影。原來,來護兒率軍在平壤附近登陸後,與高麗軍不期而遇,打了個勝仗,就得意忘形起來,挑選四萬精兵直驅平壤城下,想奪得一件大功。沒想到中了人家的埋伏,四萬人只剩下幾千人逃兵回船上,要不是副將周法尚接應,來護兒連命都保不住。這一下他不敢留在平壤城下,領退回到海邊。

這時候,乙支文德又派人來向隋軍投降,聲稱只要隋軍撤退,高麗王就親自去朝見。宇文述見士卒疲憊不堪,軍中已無糧草,水軍又未來接應,便同意了對方的請求,也算是不失體面的班師。

沒想到就在隋軍撤退的時候,高麗軍突然從四面八方包抄攻擊,隋軍結成方陣且戰且退,一直退至薩水(今清川江)。就在隋軍渡河時,高麗軍向其後軍發起攻擊。吃不飽肚子的隋軍哪有力氣抵抗,殿後的右屯衛將軍辛世雄戰死,其他將軍見勢不妙,爭相逃命。正所謂兵敗如山倒,隋軍將士一日一夜狂奔了 450裡,一直跑到鴨綠江才站住腳。

隋煬帝為何要三攻高句麗?是為了“炫耀國力”還是為了“面子”

後院起火

隋煬帝首徵高麗以慘敗而告終,當初渡過鴨綠江的隋軍有 35 萬之眾,逃回遼西的只剩下 2700 人,丟棄的軍資器械更是無法計算。更讓楊廣惱羞成怒的是,外國使節們從頭至尾看到了隋軍的潰敗,想瞞都瞞不住。隋煬帝急切地想掙回面子,就在大業九年(613)再次調集大軍,第二次征討高麗。

這一次隋軍不敢再輕敵,仗打得也很順利,高麗軍一退再退。就在戰爭即將全面展開,楊廣喜不自勝的時候,突然接到緊急奏報,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造反,很快就聚集了十萬之眾,圍住了洛陽。

後院起火,隋煬帝只得下令撤軍,回救洛陽,大批軍資器械無法帶走,只得丟棄在戰場上,白白便宜了高麗人。

楊玄感是楊素的兒子,隋煬帝對他還是比較信任的,這次攻打高麗,特地把督運糧草的重任交給他。但是楊玄感對隋煬帝卻懷有二心,他認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楊廣逼死的,他想為父報仇。如今見隋朝大軍都被徵調到遼東,後方空虛,就趁機舉起了造反的大旗。

楊素為楊廣登上帝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不斷得到升遷,權勢甚盛,門生故吏遍佈朝野,因此引起了隋煬帝的猜忌。據說有一次楊廣設宴,請楊素喝酒,暗中為他準備了一杯毒酒,不想被太子誤喝了。三天後,太子毒發身亡。楊素得知此事後,知道自己難逃活命,生病後連隋煬帝賜給的上等好藥也不肯吃,當年就病死了。

隋煬帝為何要三攻高句麗?是為了“炫耀國力”還是為了“面子”

自取下策

楊玄感起兵前,暗地裡派家奴來到長安,把他的好友李密和弟弟楊玄挺召到黎陽來。楊玄感起兵時,李密正好趕到,楊玄感大為高興,他讓李密當自己的謀士。

李密出身貴族,年輕時就胸有才略,抱負遠大。有一次,他出外辦事,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就把他要看的《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往前走,一邊看書。正巧這個情景被楊素見到了,便讓馬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就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便和李密攀談起來,李密的談吐令楊素非常吃驚,回去就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見識氣度不凡,不是你們這些人可比的。”於是,楊玄感便傾心與李密結交。“牛角掛書”的典故就出自這裡,後人常用它來比喻勤奮讀書。

見到李密後,楊玄感一臉興奮地對他說:“你常常以拯救百姓為己任,現在是時候了!你快說說,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呢?”

李密給楊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迅速佔領涿郡,斷絕楊廣的退路,逼迫隋軍不戰自亂;中策是一鼓作氣拿下長安,據險自守,徐圖後舉;下策是就近攻打東都洛陽,但如果久攻不下,楊廣班師回來,就會遭到夾擊。

楊玄感聽完李密的三策後,卻認為他的下策就是自己的上策。他說:“文武百官的家屬都在東都,要是先攻取東都,就足以擾亂百官們的心。再說,如果經過城池卻不攻取,怎能顯示我軍的威風?”於是,楊玄感率兵向洛陽進發。

隋煬帝為何要三攻高句麗?是為了“炫耀國力”還是為了“面子”

貽誤致敗

楊玄感起兵後,每次誓師時都說:“我身為上柱國,累積的家資鉅萬,我對於富貴無所求,現在冒著滅族的風險,只是要拯救天下的百姓於水火之中啊!”他的話感動了很多人,父老們爭相獻上牛、酒,每天到楊玄感軍營門口請求效力的多達上千人。每次作戰楊玄感都能身先士卒,大家都願意為他效命,所以每次作戰都能取勝。

然而,當他打到洛陽城下時,卻遭到了頑強抵抗,而且各路援軍陸續趕到,楊玄感接連打了幾場敗仗。這時他不得不採取李密的中策,放棄攻打洛陽,西進關中。

西進途中,路經弘農(今河南靈寶),當地父老擋住楊玄感,對他說:“弘農城內兵力空虛,又有很多積存的糧食,很容易攻下來。”楊玄感認為此話有理,就率軍來到弘農城下。弘農城裡確實沒有多少兵馬,但太守楊智積拒不投降,還站在城上大罵楊玄感。楊玄感勃然大怒,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即刻攻城。

李密勸他說:“此次向西進軍,兵貴神速,何況追兵將到,怎麼能在這裡耽誤呢?要是不能迅速佔據潼關,就無地可守,部下一散,憑什麼保全自己呢?”

楊玄感不聽李密的勸告,執意率軍攻城。他下令放火焚燒弘農城的城門,楊智積就從城內向外放火,使得楊玄感計程車兵無法進城。過了三天弘農城也沒有被攻破,楊玄感只得下令向西而去。可是這麼一耽擱,就讓宇文述、來護兒、屈突通等率領的各路隋軍追上了。楊玄感且戰且退,一天之內連敗三仗。到了八月,龐大的義軍只剩下楊玄感和他弟弟楊積善兩個人,連戰馬都沒有了。

楊玄感自知不能倖免,便對楊積善說:“我不能忍受別人的侮辱,你殺了我吧!”楊積善抽刀將楊玄感殺死,又用刀自殺,卻沒死成,被追兵抓住了,將他和楊玄感的屍體一併送到楊廣的行營。隋煬帝對楊玄感恨之入骨,下令將楊玄感的屍首處以車裂之刑,在東都鬧市陳屍三天,又將屍首剁碎焚燒。

瘋狂屠殺

殺了楊玄感和他的幾個弟弟,隋煬帝遠未解恨,他對御史大夫裴蘊說:“楊玄感造反,隨從者數以萬計,看來天下人實在太多了,如不殺一儆百,難以鎮住後人!”於是他下令進行大屠殺,凡是與楊玄感沾邊的人一律處死,有三萬多人因此而喪命,就連線受過楊玄感救濟糧的老百姓也被集體處死。

楊玄感起兵前,隋煬帝曾為征討高麗而在吳郡,會稽一帶徵兵,百姓紛紛逃亡。楊玄感起兵的訊息傳來後,餘杭(今浙江杭州)人劉元進舉兵響應,一月間聚集了數萬人。楊玄感兵敗後,劉元進的勢力還在繼續壯大,他自稱天子,設定百官,擁有七萬之眾。

在屢次進剿失利後,隋煬帝派王世充出馬,帶領數萬淮南兵進擊。兩軍在延陵柵(今江蘇鎮江)相遇,劉元進想出個火攻的主意,沒想到風向突變,大火反倒向自家陣地燒過來。隋軍乘機掩殺,劉元進等人戰死在戰場上。

劉元進雖死,他的餘部還有三萬多人。王世充就找了個黃道吉日,到通玄寺的佛像前焚香立誓,約定降者不殺。這個訊息傳開後,劉元進的餘部紛紛投降,吳郡很快就平定了。不料王世充是個背信棄義的殺人魔王,大局已定後,他把所有投降的人都坑殺在一個叫黃亭澗的地方。

三徵高麗

大業十年(614),隋煬帝決定第三次御駕親征高麗。像前兩次一樣,兵士從全國各地向涿郡集中,路上運送軍需的民夫有數十萬人,屍體隨處可見,逃亡的人不計其數。有個叫劉弘基的人因為家裡窮,備不起行裝,而耽誤了行期必被問斬,情急之下他和同伴殺了耕牛,讓官吏逮進縣裡大牢。隋煬帝下令抓住逃亡的人便將其腦袋砍下,將人血塗在鼓上,以示警戒,但逃亡的兵民仍然不絕於途。

隋軍雖多,但戰鬥力很差,而高麗人因為戰爭的緣故,連續三年沒有種莊稼,國內鬧起了饑荒,已經無力抵抗隋軍的進攻。於是,高麗王派遣使者求見隋煬帝,願意講和稱臣。這時候如果楊廣趁勢滅掉高麗不是什麼難事,但國內形勢動盪,不斷有人造反,既然有了臺階,隋煬帝見好就收,就此收兵。

退兵的命令下達到水軍中,當時來護兒剛剛打了勝仗,正想轉攻平壤,一雪前恥,因此他不想撤退,甚至提出寧背獲罪,也要攻破平壤,擒獲高麗王高元。無奈他的手下害怕皇帝怪罪下來,不跟他一條心,來護兒只好率水師返回。

大業十一年(615)正月,隋煬帝在洛陽大擺宴席,招待公卿百僚和外國使節,高麗卻沒有派朝責使者來。楊廣又萌生了第四次征討高麗的念頭,但此時隋朝已是風雨飄搖,他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