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張輔:75歲陣亡,訴說明朝的辛酸

1449年,20萬精兵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隨徵的文武百官,倖免者寥寥無幾。“土木堡之變”,明軍“三大營”覆沒,距離朱棣病逝才二十多年;曾經傲視漠北的明軍騎兵,不復存在。

75歲的老將張輔,追隨英宗出征,也陣亡沙場,死於小兵之手。如果張輔能掛帥出征,認真籌備北伐,擊敗也先並非難事。張輔:四次征討安南,三次擒拿對方“偽王”,75歲殞命疆場,訴說著明朝的辛酸。

大將張輔:75歲陣亡,訴說明朝的辛酸

1385年,大將軍徐達病逝,元朝樞密院長官張玉帶著10歲的兒子張輔,南下投奔明朝。1399年初,朱棣在北平起義,打著“清君側”旗幟,率兵南下。張玉以四品“指揮僉事”追隨,屢建戰功,成為朱棣的左膀右臂。

1401年,東昌之戰,為營救朱棣,張玉衝入南軍陣地,被弓弩射死。張玉陣亡沙場,張輔接替父親職務,指揮所部兵馬,在夾河之戰、

淝河

之戰、靈璧之戰、浦口之戰中擊敗南軍,成為一顆新的將星。

1402年,朱棣擊敗朱允炆,奪取帝位,改元“永樂”。封賞眾將時,朱棣冊封張輔為新城侯,世襲罔替,有兩次免宕機會。“靖難之役”,張輔封侯;四次征討安南之戰,則讓張輔名垂青史,與徐達並駕齊驅。

安南,又稱“交趾”,秦漢以來就隸屬於中原王朝。唐朝末年,藩鎮之間相互廝殺,無暇顧及安南,此處便脫離中原,自立門戶。北宋武功孱弱,安南屢次出兵廣西、廣東,讓朝廷頭疼不已。

大將張輔:75歲陣亡,訴說明朝的辛酸

忽必烈時期,蒙古騎兵多次南征,碰得頭破血流,被瘴氣擊敗。1404年,安南的皇帝黎氏欺騙朱棣,截殺護送陳天平回國的明軍,自稱皇帝。朱棣大怒,派朱能出征,領兵30萬南下。行軍途中,朱能病逝,張輔接替其職務,繼續南下。

張輔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明軍連戰連捷。富良江之戰,黎氏出兵10萬抵禦明軍,水陸連營,還有“大象軍團”協助,氣勢如虹。張輔以效仿“城濮之戰”的模式,以“獅子畫像”披在馬上,後面則是火銃隊,與安南的“大象軍團”廝殺。

“城濮之戰”,晉軍以虎皮蒙在戰馬身上,大破楚軍,大將子玉羞愧自殺。安南之戰,張輔則以“獅子畫像”披在戰馬身上,配合火銃部隊作戰,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大象很勇猛,在火器面前也是“血肉之軀”,絲毫擋不住。

明軍火銃齊射,攻擊目標是大象的鼻子,以及駕馭大象的“象奴”。大象未曾見過火器,紛紛往後撤,衝亂了安南軍的陣型。張輔乘勢猛攻,騎兵為兩翼,以密集箭雨射擊潰散中的敵軍,斬首五萬餘人。

大將張輔:75歲陣亡,訴說明朝的辛酸

黎氏連戰連敗,潰不成軍,明軍分兵追擊,將黎氏及其家人全部俘虜,押送回京師問罪。明軍乘勝奪取府州四十八個,縣一百八十個,戶三百一十二萬。時隔五百年,安南再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改稱“交趾布政司”,張輔功不可沒。

也許是脫離中原王朝太久,安南並不穩定,張輔回京後,當地的黎氏家族、擁戴陳氏的土豪再次興兵,與明軍對抗,氣焰囂張。1408年,朱棣派沐晟(沐英的兒子)征討安南,中了敵軍誘敵深入之計,損失慘重。

沐晟戰敗,張輔再次掛帥出征,對叛軍一頓猛揍,俘虜自稱“帝王”的陳氏王朝大臣簡定,將其押送回京。1410年至1415年,張輔又多次出征安南,討伐當地叛軍,“四徵交趾,三擒偽王,威震西南”,堪稱國之柱石。

沐英、王通、李彬、柳升,安南民眾都不服,卻不敢惹張輔。可惜,朱棣沒有讓張輔家族世代鎮守交趾,享受沐英家族一樣的待遇,導致安南得而復失。史家評價:“使定興輔不還京師,得似沐黔寧長守交趾,以至正統十四年乃卒,則安南豈有先定興輔而陷沒者哉。”

大將張輔:75歲陣亡,訴說明朝的辛酸

《明史》主編張廷玉也惋惜:“馭之有道,可以漸安。守之無法,不免再變。權交事之始終,蓋惜張輔之不得為滇南之沐氏也。”張廷玉認為,張輔若是繼續鎮守交趾,類似沐英守衛雲南,經營幾十年後,交趾民眾認可中原王朝,歷史將大不一樣。

沒能鎮守安南,張輔則三次參與北伐,與蒙古作戰。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伐草原,張輔奉命搜尋敵軍,阿魯臺早已逃之夭夭。張輔建議朱棣,讓自己率五萬騎兵長驅直入,攜帶一個月的糧草,效仿霍去病的戰術,深入漠北追擊,擒拿阿魯臺。

張輔的軍事能力,朱棣並不懷疑,卻沒有采納。此時,朱棣已經垂垂老矣,身體孱弱,很可能在班師途中駕崩,若是張輔還在漠北作戰,皇位能否順利交接是個疑問,畢竟張輔跟朱高煦的關係不一般。

朱棣駕崩後,朱高熾繼位,張輔繼續受重用,地位比夏原吉高。1426年,朱瞻基繼位,張輔地位更高,權勢顯赫。1429年,張輔被解除兵權,但繼續參與軍國政務的決策,只是不再領兵征戰。

大將張輔:75歲陣亡,訴說明朝的辛酸

1449年,時隔20年,張輔再次隨軍出征,陣亡沙場,這是明朝的悲哀。朱元璋為了大權獨攬,廢除丞相制度。君王日理萬機,又不相信大臣,遇到事情只能找身邊的宦官商議,這是“宦官干政”的淵源。

起初,朱元璋還親力親為,不讓宦官干政。後代帝王,沒有朱元璋的精力,對大臣又不放心,只能讓宦官參與政務,這是明朝的悲哀。1436年,十歲的朱祁鎮繼位,宦官王振受到重用,終於釀成“土木堡之變”。

1449年,也先率10萬騎兵南下,王振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5天之內召集京師附近的精兵,總計20萬,征討也先。王振倉促出兵也就罷,還拉著滿朝文武百官,以及皇帝上陣,豈不是胡鬧。

張輔是名將,也只是一個“閒雜人”,不能管理軍隊。20萬大軍在長城附近晃悠悠,王振屢次改變行軍路線,糧草供應有跟不上,關鍵時刻王振還相信也先“投降”的誠意,結果慘遭失敗。

大將張輔:75歲陣亡,訴說明朝的辛酸

廢除丞相制度,造成“宦官干政”,這是土木堡兵敗的關鍵,也是明朝歷史的一大辛酸。王振、劉永、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宦官,讓明朝苦不堪言;朝政烏煙瘴氣,王朝走向衰敗。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