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是基本原則“守”是硬任務

編者按

2月26日下午3點,由重慶日報、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共同舉辦的2022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宣講活動在重慶日報“鄉村振興大講堂”線上開講。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從穩住農業基本盤、數字鄉村建設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觀點獨特、角度新穎的講解,300萬人線上觀看了講座。我們摘錄重點內容,以饗讀者。

保持穩定根本在於堅持“三新”

“穩”是今年中央“一號檔案”的總基調。目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我國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穩中求進的工作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檔案”呼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的工作思想。

求穩,必須守好兩個底線,一是必須保證糧食安全,二是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保持穩定,守住底線,根本在於堅持“三新”,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就“三農”工作來說,我認為新發展階段就是國內大迴圈,新發展理念就是“兩山論”,新發展格局就是城鄉融合。

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地方在穩住“三農”工作時沒能很好地堅持“三新”,還是採用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主的老方式,以至於很多矛盾不能很好解決。

新發展理念和舊的理念有所不同,比如,現在我們面對的外部的不確定性,其實主要是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而全球化挑戰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全球過剩,全球過剩又主要是近20年來,西方主要國家透過增發大量貨幣,導致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中央在面對這些全球過剩的挑戰時,開始強調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

因此,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我們就要把握好“穩”的基本原則,守住守好兩條底線的硬任務,堅持“三新”。

堅決守住守好兩條底線

守住守好糧食安全是今年中央“一號檔案”的核心內容之一,那麼如何才能確保糧食安全?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堅持黨政同責。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黨委一把手負責,要求黨的各級組織承擔起國家糧食生產的具體任務。糧食安全不僅僅是農業生產部門的事,而是必須堅持舉國體制,要強調耕地保護和處理好土地結構變化、人口種糧結構變化以及明確糧食安全生產各環節的主體責任等。

比如,從人口結構的變化來看,越來越多的農民完成了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的身份轉變——種糧的變成吃糧的,養豬的變成吃豬肉的。農村群眾生活方式完全市場化,平時主要從商店購入食品,是近年來農產品進口激增的內因。而在上世紀80年代,農民家家戶戶基本要留一定的自存糧,國家糧食安全的倉儲體系也沒那麼大的壓力,足夠應對糧食安全的變化。所以我們說糧食安全要靠大家,而不僅僅是隻靠國家。當然加強糧食大省糧食大縣的投入、耕地的保護、種子的培育研發、農業科技的創新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怎麼確保不出現大規模返貧?怎麼才能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透過“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重構新型集體經濟,從而盤活脫貧攻堅時期國家投入的大量設施性資產。

我們注意到,脫貧攻堅時期國家向農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農村基礎建設,形成了數以百萬億元的設施性資產。這原本為發展集體經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大規模投到農村的資產沒有被盤活。而要想讓農民尤其是脫貧農戶得到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就必須建立合理的財產關係,才能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具體怎麼做?就是要按照資金變股金的辦法,政府將投到農村的資金變成集體的流動資金,這些資金形成的資產變成集體的固定資產,然後集體來使用做專案。總之,發展集體經濟,實現資金變股金第一條就是要考慮怎麼把這些資產啟用,變成集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怎麼能把現在的專案資金投給集體經濟變成流動資金,讓更多脫貧戶和農戶享受利益。

發展縣域經濟需要金融創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怎麼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呢?中央“一號檔案”也提到了,就是統籌佈局縣域經濟,由“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合作社進行“三產融合”運作。以往經驗教訓表明,唯有各級優惠政策用於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才能讓增加的全產業收益留在縣域、村域中,農民才有可能參與其中,獲得更多收益。

怎樣才能讓產業留在縣域以內?在過去,縣域改革的深水區是“外部資本利益”,金融、保險、物流等這些第三產業增值環節都在外部,縣域基本上得不到,因此也就不可能讓產業增值收益留在農民手裡。所以,真要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就要對外部資本利益開展針對性的綜合改革,即針對資源要素及收益流失的原因,進行相應的縣鄉村三級聯合的鄉村建設行動,進行全域的、多業態的、質量效益型的市場體系建設。其中,以縣為單位的全域空間生態資源開發就是這個生態經濟體系在地化的主體內容。這也是農業農村從過去的數量型增長轉型為質量效益型增長的重要途徑。

發展縣域經濟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做好金融下鄉。過去有人認為土地不能自由買賣,生產資料不是完全市場化,所以即便是金融下鄉了也無法開展抵押借貸,只能做信用借貸,信用借貸就只能搞小額,很難讓大量資金下鄉。因而中央“一號檔案”再一次強調要做好金融創新。

如何破題?前幾年中央就提到要把期貨、保險結合起來。大家都知道保單可以抵押貸款,但是保單這個保險也下不了鄉,因為一般商業銀行的機構設在縣這一級。縣這一級則要面對一兩百個村和上萬個農民經濟主體,無法獲取到完整的資訊,所以即使你有物業資產,比如,有房子有倉庫或者有農業設施,也無法去做抵押,這就需要使用金融工具,做好金融創新,解決金融下鄉的難題。

數字鄉村建設關鍵在於生產端

數字經濟是數字鄉村的重要內容,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最大的短板。

數字經濟頭部企業能快速發展,靠的是消費端,當每個消費者進入網上交易的時候,都用的是真實的身份資訊。頭部企業打造的平臺,其實全面利用了消費者無償提供的個人資料打造了資料庫,從而就能調出你的消費行為,就能為消費者畫像,從而也就等於他不必掌握生產端,只要掌握了消費端就能夠建立一個平臺,整合生產者物流、倉儲等各個環節,發展消費端資料庫形成數字經濟。

但在農業領域,這些數字經濟的企業幾乎都不掌握生產端資料,所以數字鄉村最難突破的就是掌握生產端資料,這就需要新的技術手段。因為生產端在農業,它是跟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緊密結合的,無論它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以至於生產端的資料收集比較困難。

我們常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自然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導致生產端資料的收集過程非常複雜,即使是同一個品種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它的演化過程也是不同的,得出的最後結果也是不同的。

比如一粒稻穀,它種在高山冷涼氣候帶,因為晝夜溫差大,養分沉積就大大高於平原地區。如果你對生產端資料沒有足夠的把握,就無法區別它的品質。因此,做生產端資料是鄉村經濟數字化的一個重要難題,不是簡單地找個團隊來做個開發就行了。因為十里不同風,我們在農村所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資料,就像打造縣域經濟一樣得有個平臺。

2022年中央“一號檔案”部分要點速覽

1 大豆、油料受空前關注

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採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閒田擴種油菜,開展鹽鹼地種植大豆示範。

2 時隔九年再次明確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

2022年適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

3 首次關注中長期氣候變化

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加快推進農村應急廣播主動釋出終端建設,指導做好人員緊急轉移避險工作,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研究。

4 “直播帶貨”寫入“一號檔案”

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範健康發展

5 時隔十二年再次關注家族、宗族對農村基層政權的影響

建立一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楓橋式人民法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持續打擊“村霸”。防範黑惡勢力、家族宗族勢力等對農村基層政權的侵蝕和影響。

6 村晚、廣場舞走進“一號檔案”

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援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

(本版文字由記者 趙偉平 整理)

【來源:重慶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